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显隐自如大神通 呼风唤雨拜龙王(上)


道教神仙谱系中,龙王是一类重要的神明,并得到朝野上下普遍的信奉。


龙王的信仰始源于对龙的崇拜。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传说他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资料图)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人罗愿《尔雅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资料图)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那么,最早的龙出现在哪里?目前考古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米长的石块堆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形遗迹。

龙虎图 蚌塑 西水坡遗址出土(资料图)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的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

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猛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定为“中华第一龙”。这是最早的风水图式,揭示了史前宗教与艺术的深刻主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资料图)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至少3700年,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在氏族兼并的过程中复合好多个氏族的图腾而成的:“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由于蟒蛇是蛇类中最长、最大的蛇,是蛇中之王,且又奔走如飞,无毒,古人便以为它是神蛇、善蛇,奉之为图腾。后来蟒蛇图腾被神化,成为今天所知的龙。”

玉龙 赤峰三星他拉出土(资料图)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最为栩栩如生,距今6500~5000年。这条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玉龙形体硕大,造型特殊,因而它不是一般的饰件,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蟠龙 彩绘陶盘 龙山文化类型(资料图)


距今4500年前,龙山文化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彩绘蟠龙盘。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高9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


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为地,并用朱红彩绘制出一蟠龙纹,作蟠曲状,头在外圈,身向内着,尾在盘底中心。

鱼龙盘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商人铸刻的青铜器龙纹是古拙、神秘、威严的,是因为先民意识里充满着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


这时青铜器上以夔龙纹最多,形态多样,有带虎耳的,有卷角的、曲折角的、长颈鹿角的、尖角的,有长鼻前伸的,有一足的、两足的、无足的等等,但毫无例外,它们都作爬行状,通常大口张开,神态威严。

蟠龙盘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注:“《毛诗蓼萧传》曰:龙,宠也。谓龙即宠之假借也。”


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于是,龙被想象为仙人御驾的神物,衍化为圣人、帝王的象征。


龙形玦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资料图)

   
商人创作了一种两头龙纹,即单个兽体身躯两端各设有一个龙头,身躯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龙被认为是升天的最佳载体。《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这就是青铜礼器上铸龙纹的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有两条盘结的巨龙,正载着死者冉冉升空,正是对青铜龙纹功能的形象诠释。


神话传说中龙能够行风使雨,人们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龙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庄子·天运篇》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甲骨文中有几十余种龙字,形体迥异,由之学界的解读亦各有其说。

叶玉森先生《殷契钩沉》一文中引地质学者的看法,说“龙即远古的恐龙”,“龙为古代之爬行动物”,于契文谛察象形龙字,其头顶有肉冠,有两角两耳,口阔有髯,有胡须,有四肢,有掌爪,有身甲或斑纹,无翼尾,其形蜿蜒,能飞能行。

三龙蟠环 玉佩 战国中期 河北平山县墓葬出土(资料图)


秦汉以来,人们便将龙人格化,称为龙王,并敬以祭祀。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


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形 玉佩 战国晚期 河南准阳县出土(资料图)

西周开始,王室即祭四镇、四渎于南郊。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祭江渎神于益州。汉宣帝神爵元年,祭五岳、四渎,四海百川。至唐玄宗时,封江渎神为广源公,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天宝十年,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


宋太祖开宝四年,遣使祭海神,并诏岳渎并东海庙专管祀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四立日祭四海神。


仁宗康定元年,加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徽宗大观二年(1108),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之后历代帝王皆依制,致祭四渎四海、百川龙王。


(编辑;如风)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图片专题:迎春来龙
龙”作为中国形象的由来
龙的崇拜之谜
为什么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小众百科)
中国龙是怎么混到今天的地位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