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安印话(第26期):从上海第十届书印展散谈上海印坛风向




近日抽空去上海浦东的中华艺术宫参观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回来后谈谈个人一些观感。



上海书法篆刻大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检阅上海近年书法篆刻水平相对全面的盛会,从参展规模到作品质量,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上海书坛(印坛)当下的水准,也往往能从中映射出上海对当下和未来该领域的思考和尝试风向。


在我看来,本届大展的篆刻部分,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印人在传统传承上的坚持和执着,另一方面也有刻意求新求变意识的呈现和尝试,两种情绪的交织折射出当下上海印坛着眼未来的徬徨和努力。


大展概况


本届大展收到投稿作品近2000件,最终入展作品249件,在数量略少于上届(上届参赛2200件入展300多件),但和往届比仍然蔚然可观——第八届以前的规模不到现在的一半。



单说篆刻部分,本届大展篆刻入展44件作品(1个印屏算1件作品,其中包含数量不等的多方印作),另有1件评委作品,篆刻作品占所有入展作品的18%——这个比例不大,但篆刻相对小众,考虑当前书法热的大环境,因而书印同展中(无论全国还是地区性的)篆刻能有此比例,也算是比较不错的成绩。


△孙慰祖入展印屏


和方兴未艾的书法热相比,篆刻在市场上的确显得小众和冷清一些,这点从本届大展评委作品上也可见一斑,比如当代印坛大家韩天衡、刘一闻、徐正廉等在这届大展上都是以书法而非篆刻作品参展的,孙慰祖先生是唯一以篆刻作品参展的评委。


根植传统,创新求变


一直以来,根植传统是上海印坛的鲜明特点。这届大展,上海印人在传统承继方面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第一是印风传承上仍具有鲜明的尊重传统的烙印。上海印风传承主要源于秦汉印风(包括先秦)和明清以来的流派印风(尤其海派印人)。二是重视让作品说话。上海印人对印作本身质量高低的关注远多于形式上的追求,他们注重学识是否养成、技法是否精熟和功力是否深厚等,对于外在形式如印式是否新奇特或印屏装裱是否新颖等等并不很在意,大都坚持靠作品本身的实力来赢得赞誉。


观展现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上海印人守成有余,创变不足呢?也许当下是的,但并不能一言蔽之。曾几何时,上海印人戛戛独造,长期引领全国印坛风气之先。自清末民初以来,上海印坛在全国迅速崛起,汇集了一大批风格多样、出类拔萃又个性独特的印人: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赵叔孺、陈巨来、来楚生、邓散木等等,即使到了当代,上海也不乏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不乏创新的杰出印人,如韩天衡、徐庆华等。就这个“传统”而言,上海印人是不乏创新求变的胆识和能力的。


这种特质在本届大展上也同样有所体现,在根植传统的同时,转益多师,取径多元是我对本届大展上海印人的鲜明印象,虽然有些创新尚处于探索期,不算成熟,未得印界普遍认同激赏,但已经别开新面,前景可期。


转益多师,取径多元


本届展览的篆刻部分,可以看到上海印人正在努力寻求更多元化的表达。在取径方面呈现出转益多师的迹象。石安观展下来,以为本届大展入展的上海印人题材取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韩天衡。作为当代印坛巨擘,韩天衡全国有着勿庸置疑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其雄浑又精巧、古拙又清逸的印风在国内有众多拥趸,鸟虫篆以线条简洁凝练、运刀老辣精熟大开大合、形态生动传神变化万千的独特风格被视为一绝。海上印人受其惠泽颇深,门下弟子众多,韩氏虽然鼓励弟子转益多师,但印风所及,仍然能在不少上海印人的入展作品中找到明显的韩氏痕迹,如张索、杨永久、张炜羽、金良良、温尔刚、李昊、陈才等的作品。其中金良良、李昊等所展出的鸟虫篆印具有鲜明的韩氏烙印。


△金良良入展作品


张炜羽入展作品


或许韩氏气场过于强大,有些门下弟子会有韩式印风和非韩氏印风的作品质量相差较大的现象,比如李昊所展出的鸟虫篆印非常精彩,但其他印风的作品则显得犹豫和模糊,并非全是佳构。


李昊入展作品


2、先秦古玺印:这次展览可见到取法先秦印风如战国古玺的上海印人不少,蔚为壮观,如杨祖柏、曹云、矫健、张勤贤、李新建、张铭、许耕硕、孔宪勇等等,他们的古玺印或写意,或工稳,有的古玺小印刻得玲珑精致,非常精彩,展现了刻者扎实的功底。


张勤贤入展作品


本届展览中,还有些取法上古时期题材的作品,如取法古陶、封泥、瓦当、金文、甲骨文乃至岩画等,越古老越现代,向上古溯源的方向石安以为是个不错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即使到了现代,科技和经济已然比较发达,传统文化仍然有众多领域尚待发掘和发扬光大,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探索方面可以为当代印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或许这些新兴领域可成就新海派印风的再次辉煌。


李新建入展作品


3、黄士陵。继吴昌硕后,晚清另一大家黄士陵是近年海上印人学习的重要对象之一,这几年上海举办的各种篆刻相关的展览中都能看到一定比例的学黄士陵的作品入展。本届展览的唐存才、徐清海、季溢、张宇(新浙派+黄士陵)、李剑锋等,所入展作品可以明显看到黄氏风格的影响。


唐存才入展作品


李剑锋入展作品


4、新浙派+皖派。新浙派以王福庵为代表,皖派以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等为宗师。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本届大展上出现不少同一印人朱文取法新浙派,白文取法皖派各家;或者篆法取皖派刀法取浙派的作品,比如蔡毅强、李飞、张忆鸣等。他们尝试把浙派和皖派的优秀元素以某种合适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这种老树新枝、意欲打通浙皖任督二脉的尝试令人眼睛一亮,也许可以寻到一个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出口。


汪亚卫入展作品


周建国入展作品


5、陈巨来。陈巨来在近当代上海印人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当代海上印人喜欢并学陈氏者众。陈氏被视为“近代元朱文印第一”,其印风特质上契合海派文化:精致工巧又灵动秀逸。如这座城市,小资情调上透着清新静雅的自信。本次大展上的周建国、沈爱良等的一些作品即是陈氏余脉(稍嫌不足的是线条过细使媚妍有余劲健不足),因为陈巨来在元朱文印上做到几近极致,后人学他却难于在工巧精致方面超越他,如何突破其藩篱值得这类印人思考。


周建国入展作品


沈爱良入展作品


6、唐宋印风:唐宋官印长久以为被视为中国印章式微期,在许多印人眼中几无长处可言。随着人们对篆刻风格多元化追求和审美情趣的调整,近年来唐宋印风有被重新认知和追随的迹象。本次大展就有不少取意唐宋印风的作品,如矫健、张炜羽、曹兵、李昊等,甚至评委孙慰祖的参展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有的印作在或多或少努力把唐宋官印的一些特点融合进来,这是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不论成败,勇气可嘉。


评委孙慰祖入展作品


矫健入展作品


以矫健的入展作品为例,可以看到他在风格多样化方面所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其印作有的基于古玺,有的基于浙派、皖派,在这基础上对唐宋九叠文印施以创新改进,甚至把元朱文印的柔美也融合进来,从而使其九叠文印面目一新,变得玲珑可爱起来。


张炜羽入展作品


7、石开。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镛、韩天衡、石开被称为中国“印坛三雄”,对当代中国印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被视为鬼才的石开因其印中带有“鬼气”“野气”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海上印人所喜。但在本次展会上,似乎有部分海上印人以开放式眼光看待并选择性吸收了石开的开拓精神和前卫特质,比如杨永久、孙佩荣、夏宇、王英鹏、孙振华等,甚至他们中有的参展印作呈现出石开印风的影子。比如杨永久,作为韩门弟子,此次入展作品野逸之气扑面而来,可以看到他不囿于师门的大胆尝试。从另一角度看,似乎也折射出海上印坛更加开放地向国内其他地区印人印风取径的趋势。


杨永久入展作品


孙振华入展作品


8、吴颐人。虽然只有个别印人取径吴颐人,但我以为仍值一提。本届大展上以张震激的作品最具吴氏面目,从其印作上可以看到吴氏风格的明显痕迹(笔力恣意,线条斑驳,用刀生辣,融古玺+汉简+岩画汉砖之质于一体,拙朴劲爽,令人心清神怡)。


张震激入展作品


说到这,顺便提及我的疑惑:吴颐人作为当代海上印坛大家,无论是篆刻创作实践、印学理论或者启蒙教育,都有着不凡的成就,在印坛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仅其所著《篆刻五十讲》就发行有十多万册),但何以学其印风者少,甚至在上海本地展览的入展印人上也稀见从其学者。


单逸如入展作品


此外,本届大展还有些其他个别印人的取径题材,比如赵其令之于古陶封泥,单逸如之于邓散木,王英鹏之于马士达等等。此外,也有些更加前卫和大胆的尝试,比如夏宇取径于立体主义绘画思想等等。


夏宇入展作品


美中不足,遗缺之憾


文章最后,稍带聊聊个人以为本次大展篆刻部分的些许缺憾。


1、本届展览上肖形印(包括肖像印)作品少了。除了少量的鸟虫篆印外,几乎看不到肖形印的踪影(金良良有1方文字肖形印入展)。上海曾经出现来楚生这样的肖形印大师(其门下弟子也有众多高手),当世的韩天衡、吴颐人、徐庆华、沈鼎雍等在肖形印方面也功力非凡。石安看来,谈上海印坛不谈肖形印是不全面的,而这次大展上肖形印异常冷清,不能不说有遗珠之憾。


△金良良入展作品


2、入展作品老面孔多。入展印人许多是上海参展专业户,只是有时在不同展览对印作稍做变化。象上海一些名家如张遴骏、杨祖柏、张炜羽、夏宇等等,都是上海书印类展览的常客。考虑到组织这样的展览已属不易,新老印人互现也是正常之事,故见老面孔可理解,只是对于逢展必观的人来说会显得有些单调。


3、篆刻展览如能同时展出印作原石的话,展示效果会更佳。如近两年上海举办的一些篆刻专业展,或者类似上海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等专业展馆所做的那样,把印作的原石随着印蜕作品配套展出,对于观展者无疑能收益更多。


4、篆刻因为小众,文字多为古字,非印人对古文字不识者多,尤其在装裱时,此次大展不少印屏装裱时把印装反或者装歪了,或者把边款装在印作之上(或是有意为之?),比如徐清海、王方呈等的印作,观此印屏,如鲠在喉,不免有些遗憾。


印屏上贴的徐清海印作


印屏上贴歪的王方呈印作


5、上海印坛在取径多元化的同时,似乎又有失去海派特色的风险。现在谈当下的海派印风,会变得有些模糊,和其他区域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这一方面和现代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有关,文化和艺术交流变得非常便利;另一方面对于本地特色是什么,以及如何保持本地特色缺乏足够的思考和应对。



6、海派印风在承继传统的同时,求新求变是个必然趋势。但如何求变又有讲究,个人以为当多向历史学习、向其他艺术门类或者学科学习,对其他区域印风的学习适度和保持警惕。文化门类有个共同特质是越民族的就是越世界的,坚守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目塞听,而是有选择地取兄弟省份的他人之长。长江三角洲是当代中国非常独特的地域存在,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泉,同时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又使其将不断融入其他区域的文化或风格,但最终“化为己用”,而不以牺牲海派自己的本质面貌为代价——那么也许会如新浙派一般,在印坛迎来新海派的出现。


半日观展,匆匆品赏,归来散谈些个人浅见。篇幅有限,仅能片纸只言,挂一漏万,不一而足,欢迎同道方家更多补充和交流。



作者简介石安(微信ID:shian2013),书印布道者,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求变——海上印坛观察与思考
篆刻作品
来楚生篆刻作品欣赏
上海印人曾明
【艺讯】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明日在沪盛大开幕
【竹交石友】来楚生篆刻作品欣赏(180方印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