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锡伯族简志

图为锡伯族

一、民族概况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190481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白治县和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等地。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是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媒介。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动构成的。锡伯语同满语在语音词法、句法、词汇诸方面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锡伯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一定差异。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仍使用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东北的锡伯族已转用汉语言文字了。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室韦”、“失比”、“西伯”、“锡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皆为siwe之同音异写。锡伯之称,明末清初已基本定型。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7世纪被编人“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亦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防,从盛京(今沈阳)、开原、辽阳、义州、金州、兴京、牛庄、抚顺等地抽调部分锡伯族官兵及眷属西迁新疆。此后,这批锡伯人就在伊犁河谷屯垦戍边,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原野茫茫、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著名的“察布查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两岸的土地,使荒芜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美丽家园。

三、经济生活

锡伯族的生产方式包括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牧业产业。农业生产是锡伯族的主要生产方式。锡伯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高粱、大麦、玉米、水稻、糜子、谷子、油菜籽、胡麻、向日葵、土豆、烟草等。以捕鱼为主要内容的渔业生产活动,一直作为一种辅助生产习俗保留至今,捕鱼始终没有从他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中消失。锡伯族从事农业、渔业生产的同时还兼营畜牧业。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等,饲养牲畜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自身食肉及乳品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锡伯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民中涌现出许多养牛专业户、养鹿专业户。锡伯族以农牧产品为主的商业贸易活动很繁荣,但加工业很不发达。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伴随着长期迁徙流动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及其复杂。锡伯族在长期从事狩猎、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原始信仰,并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猎神崇拜、渔神崇拜、天地神崇拜、牲畜神崇拜、喜利妈妈崇拜、祖先崇拜、灶神崇拜、门神崇拜、娘娘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狐仙崇拜等。锡伯族自古信仰萨满教。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中,除遗留有一部分萨满用具外,萨满教已完全消失。在察布查尔锡伯族中,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仍较完整地保存着萨满教风习。锡伯族萨满教没有专门的教义,也没有专祭的寺庙,只有跳神时唱的萨满舞春(萨满歌)和萨满舞、萨满画。

锡伯族的节日有西迁节、春节、二月节、清明节、端午节、腊八节,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当属西迁节。西迁节是锡伯族自己的节日。西迁节又称“怀亲节”“四一八”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纪念日。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有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演唱《西迁之歌》逐渐成为新疆地区锡伯族欢度西迁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传统服装中,锡伯族的男装多为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下身穿长裤,外加“套裤”,春秋穿 “夹套裤”,冬季穿“棉套裤”。老年男子多内穿用白平布缝制的小褂,外罩长袍,参加社会活动时外套马褂。妇女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贴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绲边,扎黑色腿带,脚着白袜, 绣花鞋。婚礼时,新娘头戴“吉塔库”,锡伯语为“头饰”,即布制发圈,上有贝壳、宝石和金(银)制的花饰,下一排银链或串珠等装饰垂于眉宇之上。新娘的婚礼服饰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

锡伯族以稻米为主食,日常也食用小麦、稻子米、高粱、黄米、小米等。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有酒米、茶类、面类、菜蔬类和肉类等。新疆地区的锡伯族还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如维吾尔族的拉条子、抓饭;哈萨克族的奶茶、手抓肉、熏肉。汉族的各类菜肴等都成为锡伯人所喜爱的饮食,经常在日常百姓的餐桌上出现。日常饮食包括发面饼、花花菜、面酱、灌血肠。节日饮食有馃子额芬,即一种油煎馃子饼,加南瓜后炸熟;萨斯恒,即一种炖菜,由猪肉片、洋葱、胡萝卜、白菜、干豇豆等炖熟而成。

锡伯族的住房,在古代是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清朝时期,锡伯族的住房形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平房(马架子)房屋不高,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厨房,两耳间是卧室。窗户较小,房内光线不足,较阴暗,但冬季暖和。墙壁均用湿土打成,房屋造价低,用工、用料少。“人”字形大屋顶房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杜喀包”(门房或厢房),一般盖在大门旁。“哈什包”(库房),每户都有一到两间。新中国成立后,房屋前面的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它实际上就是挡风的屏障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锡伯族有的叫“大廊檐屋”(即大屋顶房)。“来兰皮”房屋也很特殊,它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开始兴建的。“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锡伯族群众多建盖这种房屋。

五、文学艺术

在锡伯族文学领域中,民间文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锡伯族的书面文学脱胎于民间文学,没有民间文学就没有书面文学。因此,在锡伯族文学中,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长期以来,很多表现为书面文学的作品,被当作民间文学作品来传唱,使锡伯族文学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最有特色的是民歌,锡伯语叫“伊尔根舞春”,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劝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宴歌、格言歌、新民歌等。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传说和故事也占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有一定的影响。内容有反映古代锡伯族生活、反映锡伯族近代社会生活和军旅生活,包括英雄传、辗转迁徙的传说、守卫台站和卡伦的传说、民间优秀人物的传说等等,内容丰富,长短不一。锡伯族的民间故事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种。戏剧音乐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平调历史悠久,是锡伯族在东北时期就演唱的音乐,而越调是锡伯族西迁,和汉族开始有了往来以后才形成的,其中有汉族音乐的成分。锡伯族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越短构成,因此记忆十分方便,又便于广泛流传,常见的是上下两句的单乐段,调式种类繁多。锡伯族的乐器种类不多,但有几种独特的乐器即墨克纳、东布尔、苇笛。在锡伯族的生活中,跳舞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萨满教便在锡伯族中盛行。锡伯人根据男女萨满的跳神姿势,创造了独特的萨满舞,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流行。贝伦舞也是在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送荷包舞也叫爱的纪念,表现了姑娘们偷偷绣花、缝荷包的过程和将其送给意中人的情景。此外,还有打猎舞和汉杜春。

参考资料:

1.阿苏、盛丰天、何荣伟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锡伯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

(责编:赵亮、董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锡伯族,西迁节第259周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疆从东北迁徙过来的民族,屯垦戍边,锡伯人临危受命,沈阳出发,抵达伊犁。新疆,新疆旅行,新疆旅游,伊犁。@焦点新闻 @察布查尔发布 @伊犁发布 #...
锡伯族 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锡伯族风俗习惯
知识点·锡伯族|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在这里诞生
锡伯族:最后的满语继承者
锡伯族历史文化与风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