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书的书体变化(四)

明代行书名家辈出,如陈献章、文征明、徐谓、董其昌、王铎等。

文征明行书爽快、流利,结构舒展,但点画、结构都缺少随机变化,《致子重函》草书意味较浓,因此而脱去平时行书的一些习惯,潇洒、生动、虽然某些笔触略显草率,但仍然属于他最优秀的作品之列。

徐渭《女芙馆十咏》在常规笔法的基础上或者执意夸张,或者加入些额外的动作,顿挫、提按、扭曲,顺着这些笔势,把结构再加以变形,于是面目一新。十段文字风格也着意变动,但这里所说到的基本方法不变。明代书法有尚奇的倾向,徐渭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董其昌《栖真志卷》为其代表作,用笔的生动、劲健,结构的雅致、灵秀等均臻上乘。单字虽独立,但内在的联系却控制得非常好。结字轻松,似不经意,但字字严谨,点画之间关系准确。

王铎的行书和草书有许多相似之处:变化之丰富、节奏之激烈、气势之宏伟,既无前修,后人亦难以企及。他获得这一切,既有才能的原因,更包含取用的智慧。

他大量临摹刻帖中晋唐人的作品,'拓而为大'。从晋唐到王铎的作品之间,米芾是个重要的支点。王铎取法于米芾的至少有两点:某些重要的笔法和行轴线中的波折,这在米芾《彦和国士帖》、《葛德忱帖》等作品中早已有精彩的表现,但注意到这点并能运用在创作中的,只有王铎。

此外,一件作品什么地方不能苟且,什么地方必须放纵,一位书家要有准确的把握,不同书体、不同幅式,界限非常微妙。王铎作品中率意、放纵处不在少数,但那些动作准确而精到的笔触却暗示人们,率意处不是作者不能控制,而是不屑于控制,是为了气势而主动放弃的控制。

进入清代,由于皇帝的喜好,举国上下都临写董其昌,但仍然有少数书家坚持自己的道路。

刘墉为清代前期帖学的代表人物。《行书米芾诗轴》,粗看有肥软的感觉,但进入线条内部,里面却包含着细腻而婉转的运动,安静、周到,结构与颜真卿有关,但有细心的调整,端正而随意,字体大小、墨色轻重成为整体节奏中紧密关联的部分。

书法此后的发展使人失望。人们把经过无数次翻刻而面目全非的拓本作范本,离向往的'古意'越来越远,作品风格靡弱,流弊一天天加深。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到北朝碑刻中去寻求前人书写的真意。'碑学'由此而兴起。原有的观念、审美趣味、书写方法彻底动摇。新的书写方法逐渐建立,影响深远。

属于碑学系统的重要书家有:

何绍基结构上真正得到颜真卿的开阔,但行笔节奏和施加力量的方式却源自碑学。他自称写字'未及半,而汗浃衣襦'。大字气势开张,小字表现出率意、烂漫的一面,看来不像是'全身力到'的样子。这种对比使我们看到书法史后期人们创作意识与日常书写的关系。

碑学的兴起,发展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二王'传统的笔法,在沈曾植伊的作品中,这种笔法达到了极致。方笔、侧锋与折笔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结构与此相呼应,左右攲侧,棱角分明。作品中似乎滚动着强硬而不协调的声音,但大多数单字外形方整而大小接近,从而赋予作品一种统一性。

康有为《游西湖灵峰寺诗轴》。作品尽量简化用笔,偶尔会注意到控制中锋,点画的内部运动几乎全部删除。字结构实际上也作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外形都趋向微扁的椭圆形。远离古典,也远离碑。所有这些换取了一点:任性恣情,毫无顾忌。如果说书法作品与人关心密切,康有为是一个典型例子。

于右任更多的借鉴了北朝碑刻的结构,但进行了改造,大小随意,外廓富有想象力,结构宏伟,行笔却意想不到的轻松、流畅,虽然有时点画过于松弛,但他那些最好作品,给人以雄浑、开阔之感。

以上四位书家都出自碑学的阵营,但取向、路径、风格各不相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艺术技法论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書法流派、风格暨名作赏析
书法知识??考考你知多少?(2)
书法基础知识67问 - 书法入门
刘洪洋先生隶书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