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阅读:教师理想的精神缔造方式 ——我十三年的阅读经历回顾

来源:小学教育科 点击数:977 更新时间:2008-9-4 11:25:53

   

                                 罗庄第二实验小学   刘立平   

古人就认为“开卷有益”,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韦编三绝”等类似的勤奋见证。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行为,阅读仍是现代人积淀文化底蕴、认识自我的理想选择。  

前苏联流亡美国的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把阅读朝向自我描述得生动、美妙:“在历史上,在人类历史上,书籍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它基本上类似于车轮的发明,一本书就是穿越生存空间的一种运输方式,以翻页的速度前进,它存在的重要目的不是要我们了解我们的起源,而是要我们了解人类能够做到的一切。这种运动与任何一种运动没有什么两样,是起自同一点的航程……朝着‘非凡的容貌’飞去,朝着个性飞去,朝着自主性飞去,朝着个体隐秘飞去。”  

阅读,也是我这几年专业成长的重要选择。只不过,我对阅读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逻辑要求:经典阅读。这一逻辑要求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回顾几年来的阅读经历,我的阅读生活定位于经典选择,发生了三次明显的转向。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进行选择,并在研究中发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其次是为了满足工作推进的需要,在日常工作的推进中验证了经典阅读的现实价值;最后,为了打造自己的人生哲学,我在一些独特的成长经历中践行经典阅读的精神缔造方式。  

   

一、意识形态上的选择:在研究中发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阅读,选择经典书籍,是有其重要性和现实价值的。参加工作后,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选择了读经典书的方式。而在阅读中,我对此有了清晰地认识。这对于我日后的阅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日后的阅读目光,我就没有再偏离开经典著作。  

(一)选择经典书籍阅读,是我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的使命呼唤  

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一个教师观察教育问题的视角。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对教师而言,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教师对这种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这种文化的起源、历程、特色、作用和未来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学校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主流文化推进的前沿,教师是改良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个人和智力“平台”的提供者。在当前的文化境遇下,教师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育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自觉的传播者。  

为了让我具备这一文化自觉意识,我借助于黑格尔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那里,我不仅学习了抽象的辩证思维,而且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怎样影响到它的哲学思维的,而它的哲学思维又是怎样成为了其文化的顶峰和其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哲学思辨意识以及日后逐渐形成的哲学思辨行为,对于我的课堂教学个性的确定提供了强大的智慧支持。这让我在日常备课、上课的时候,展示各级公开课的时候,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的时候,为电视台录制录像课的时候,我始终关注我的课堂教学个性的确定与形成,不能偏离这一中心,保证备出来的课、上出来的课都具有我自己的个性特征。我既不想替代谁,也不想超越谁,我只想上“我自己”的课。  

——这种哲学思辨意识以及日后逐渐形成的哲学思辨行为,保证了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影响的健康性。  

(二)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经典阅读,是教师解决职业幸福枯竭的理想选择  

当前,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于是,教师在工作中缺少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舒畅与行动上的机智,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职业焦虑、情感压抑与工作低效:理论性文字越来越多,很多教师面对实践却找不到真正的智慧支持;一天到晚忙碌,很多教师的心底却空荡荡的;教育越来越回归本真,趋于人本化,很多教师却有种说不清的自我迷失;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的能力水准越来越高,很多教师违背师德的事件却时有发生;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越来越高,很多教师仍旧牢骚满腹;如此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这些老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到自身优势的反面。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  

这极少数的经典书,是无以计数的书的中心。许许多多的书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   

刚刚开始自己读书的人不免会望洋兴叹,这么多的经典书怎么个读法。我的观点是每一个领域,选取一部能影响久远的书来读。比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修身养性部分,读完《论语》《老子》即可。再比如史书读《史记》,文学书读《文选》,教育学类的读《学记》。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而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必须得读《圣经》,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依傍它的,如果没有这个知识就无法读懂公元以后的书。要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就要读《古兰经》。再比如,尽管西方文学茫无边际,但有几个文学家的书是不能不读一点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二、推进工作的需要:日常工作的推进验证了经典阅读的现实价值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终极关怀不是单纯去传授知识点,也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具备一些技能,而是要在知识的积淀和技能的习得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一种人道的人生情怀,具备一种坦然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一)现读现“卖”,经典阅读为了满足一些即时性工作的需要  

这一阅读写照主要体现在我参加工作之初的备课上。  

小学六册语文课本,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我的中师教育背景和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中,相对较少。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为了备课的需要,我不得不及时阅读,再对相关的经典有了足够的理解后,再开始备课。比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便先阅读了有关安徒生的基本情况,又仔细阅读了安徒生的其他听话作品,对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有了相对熟悉的了解,然后再去备课时就感觉到得心应手了。尤其是,这些经典经过我的中间“转化”,以小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呈现给他们,他们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这种带有明显的被迫去做的阅读行为,尽管阅读行为本身并不精彩,却在客观上填补了我对一些经典的了解空白。  

(二)功利导向,经典阅读为了快速提高我的个人魅力  

《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它本是说匹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小而言之,应用于教育中也无啥不可:作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每一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师的每一个些微成功,都会给班级注入活力;而每一丝失败,也会给班级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参加工作之初的包班、担任班主任时的经历让我对此有了深深的认识: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成长信息的提供者。这时,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就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穿透力,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脚步的扎实与后劲的勃发。  

语文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课堂生活幸福无比的前提,也是让教师的“一枝梅花”变成‘一个春天’的保证。经典阅读的延伸化成了教师的人文修养与文化气象,也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氤氲在学生周围,那些诗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会慢慢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温馨而又坚韧。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提高我的人格魅力,我还是选取了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问这一切入点,并选取了《大教学论》《学习论》等经典著作来阅读、剖析。之所以选取这些著作,都是有推敲点的。比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在这本书中系统的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思想,直到今天,班级授课制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作为一个班级授课制的实践者,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班级授课制的最初设计缘由。  

(三)铺宽底子,经典阅读为了拓宽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在工作推进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因此,我开始想方设法的寻找时间阅读各行各业、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在拓宽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同时,铺宽我专业发展的底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在经典阅读中,我经常能感觉到这一境地的存在。  

比如,《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很大,就像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样。也有人认为,它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在靠近窗户的地方,你看见了什么?有一只燕子在筑巢,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在吹奏音乐,有……很多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面对这些比班级授课制提供的相对不新鲜的课程,学生关注窗外的可能性更大。豆豆,和燕子说话,听演奏,她忘记了这是在学校,是在教室,她还有很多让老师头痛的事,因此,她才上一年级,就被这个学校开除了。幸亏“巴学园”接收了她。独特的校园、教室与教学方式给豆豆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时空。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我深深地对小林宗作校长对幼儿教育的独到见解所打动,让我对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  

再比如,在阅读《门外汉哲学》时,我深受启发。世界上,有太多的事不一定非要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人也能干不成许多专业的事。人生历程中,经验、学识、专业是我们得以谋生的手段与工具,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但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有时它们也会转化成无形的包袱或绊脚石,使我们自我设限、故步自封,最终因专业上的重重“心障”屏蔽了真正的解决方法,从而制约和扼杀了人自身的思考潜能。在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几位动物学专家在一起探讨动物飞翔的原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凡是会飞的动物,它们的形体构造都是身躯轻巧双翼修长的。动物学家们刚宣布完这一结果,就有一群大黄蜂飞过。动物学家们见此情景,面面相觑,一阵尴尬。于是,动物学家们就抓了一只大黄蜂做成标本带了回去,然后他们就去请教一位物理学家。那位物理学家看着大黄蜂那肥胖粗笨的身体和短小的翅膀,仔细研究了半天,困惑地摇着头,他说:“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它应该是飞不起来的。” 万分无奈的动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了一上午,都没得出答案,他们一起出去吃饭,在席间他们又提到大黄蜂的问题。这时,一直在旁边的服务生对各位专家们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大黄蜂必须飞起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专家听到服务生的话,不以为然地讲起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的原理。服务生似懂非懂地回答说:“幸亏大黄蜂和我一样,不懂什么流体力学和生物学,否则它可能从此再也不想,也不敢飞起来了。”  

   

三、人生哲学的打造呼唤:践行经典阅读的精神缔造方式  

   ——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  

——帕克·帕尔默所说,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保持与自我内心世界畅通无阻的对话。只有当教师能够真实地倾听自我,能够自如地与自我内心意识对话交流,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这可以由教师的阅读而开启。阅读,可以唤起教师心灵的力量。  

从这两个意义上分析,自我不是一个已经固定、早就存在在那里的东西,自我处在不断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教师想要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自我,要看教师怎样去形成这个自我。  

经典阅读,就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经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巴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一基本主张。他写到:“我得到了一本小册子,就是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是节译本)。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法说得清楚的话。它们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而且那种煽动性的笔调简直要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我把这本小册子放在床头,每夜都拿出来,读了流泪,流过泪又笑。那本书后面附印着一些警句,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第一乐事,无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我觉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这时起,我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正义,这正义把我的爱和恨调和起来。”  

《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亢夫《夜未央》等一类作品和书籍,不仅使少年巴金开始明白世界,而且开始明白自己,产生出自己应该如何去想、去做的强烈自我意识,很快投身到反抗专制和强权、追求个性自由的社会活动中去。巴金后来转入文学创作,把他青少年时代的信仰和理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给当时年轻的读者很深的震动。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这种震惊性的阅读体验及其所造成的人生道路的决定性转折也许不太常见。不过,阅读是一个朝向自我的过程,是一种向着自我可能性的运动,这一点,在日常的阅读体验中也是如此,它的表现可能是不那么戏剧化的,不那么迅疾的,不那么明显的,但它对于自我的重大意义无论如何都不可被忽略和低估。  

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这对于我的性格的坚强化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这也引领着我向自己的专业成长目标不断前行,用不停止。  

再比如,在《老子》的阅读中我感觉到:道家的理想出于自然、基于自然,只有通过自然才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通过如此彻悟自然,从中发现“良性可能”。通过自然,通过自身的自然化,可以达到人类普遍之爱,即宁静、平和、自由、开放。人不会疲于奔命,不会精疲力竭。很明显,道家之途是正确的。这是不以取得什么结果为目标的。这样的人生境界,不正是一个教师应该有的吗?  

“青山锐意峥嵘,似为我笃诚妩媚生。”选取了经典阅读,对我的精神世界的打造便时时处处进行,似乎一切经典书都是为了我创作的,这样的精神打造其效益不可言喻了。  

   

准备梳理我的阅读生活时,时令刚刚进入2008年的秋天。  

尽管刚刚立秋,酷暑的余温仍就热浪袭人,但夜晚的凉爽却告诉人们秋天确实来了——“天色凄凉似病夫”的秋意将要袭来了!我不觉怵然而惊。忽又想起《人间词》中的语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真快啊,2008年开始向尾声迈进了!岂止是2008年易逝,我的工作经历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上个世纪中期参加工作起,感觉不到时间的匆匆,我已经在教育这方土地上躬身耕耘13年了。13年的匆匆经历如轻烟,在记忆中缥缈着,给我留些什么痕迹呢?是人生的淡定与从容?还是容颜的憔悴与青春的流逝?或者是心绪的无奈与伤感?  

是非经过不知难,经历应该融进人生。伴随经典阅读的13年,已经融进我的岗位人生。选择了的就不要后悔。我比较服膺曹雪芹的话:“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八个字像是只不过一两层道理,其实却是千回百转,回肠荡气的人生感叹。无悔,不悔,难悔,也拒绝悔。  

经典阅读,缔造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也便拥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拥有人生哲学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不会浪费精力去对待情绪的起伏,不会浪费心力在生活中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一种眼界,看一个世界;一种选择,过一种生活;一种心境,读一段人生。经典阅读,使“人生豪迈”品来意味绵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积极心态突破思维的颈瓶
关于 文化
茶亭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丹江口市实验中学朝读经典活动方案
六年级读书计划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程序化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