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春堂药店的传奇

 

长春堂

长春堂药店于1795年在前门大街长巷头条北口开张营业,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山东招远县人孙振兰,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起家,创办了“连家铺”(长春堂药店前身)。20世纪初,他的第三代孙崇善(号三明,因其做过道士,人们又称他为“孙老道”)积极组织力量研制了“避瘟散”和“无极丹”,深受国人喜爱,并远销泰国、缅甸、印尼等国,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作为一个以卖“避瘟散”为主业的小药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突然发展到能与京城几个大中药铺比肩的规模,长春堂成为了一段传奇。先父润璞公于北京老中药行服务了近五十年,其中前二十多年一直在长春堂,历经其兴衰变迁,荣辱更迭。 

有人考证长春堂是1795年开业的,距今已经二百多年了,不可谓不老,可它在前一百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在前门外鲜鱼口里长巷下头条一间小门脸以卖闻药惨淡经营着,而真正兴旺发达则是在第三代传人孙三明先生逝前几年才开始的。先父大师兄尔仲元老先生说,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这里时,不过师徒十数人而已。 

孙三明本名孙崇善,号三明,祖籍山东招远县,生于1863年,也就是同治二年。他接过祖上的小买卖后,即对原先由桑叶、桔梗、薄荷、冰片、麝香等组成的比较简单的闻药进行了改革,研制出紫、绿、黄、白四种新的闻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自身需要来选择是治热感、是治湿邪、是治疮疡、是治暑秽。尤以紫色的为最好,品高味儿正。 

孙三明娶妻生子后不久即在房山一所道观皈依道门,成为一名“火居道士”。从此,孙三明便蓄髻留须,身着道袍。当时庙宇宫观很多,出家或在家的各教人等并不新鲜,然而开中药铺的是一位老道,人们就有了好奇心,就想弄明白这家究竟卖的是什么“灵丹仙药”。 

上个世纪初,日本将大批日货倾销到中国来,其中最扎眼的就数它的清凉闻药“宝丹”和祛暑药“仁丹”了。孙老道对日货的泛滥非常反感,同时也进行了思考,认为自己的闻药卖不过日本的,说明自家的还有欠缺,应当在改进闻药质量上下大工夫。这之后的几年里,他不惜成本,请名师做实验,经多次研制,“避瘟散”终于来到世间。此药的研制成功不但可以和日本的“宝丹”抗衡,也为未来买卖的大发展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为使长春堂成为真正的“老字号”,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时,长春堂的“避瘟散”在包装上也做了重大改进,就是孙三明将自己蓄髻留须身着道袍的形象印制在包装纸和包装袋上,而这个新形象就是一个双手端抱太极八卦图于胸前的上了很大年纪的老道,只不过太极图中的卦符换成了“长春堂太上避瘟散”几个醒目大字。 

老北京人都知道“避瘟散”。虽然“避瘟散”名气很大,却是相当地便宜,几个铜板就买一盒,深受民众喜爱。旧时代民生凋敝,医疗卫生条件很差,老百姓有病也看不起,也买不起大字号的名药,而“避瘟散”的配方里有檀香、木香、白芷、姜黄、朱砂、冰片、薄荷香、干松等,高档一级的还要加上麝香。这些药分别具有行气止痛、芳香开窍、清心醒脑、辟秽解毒、祛湿排脓、安神散暑之功效。“避瘟散”包装袋上的老广告词也登得很明白,主治范围:“感受瘟邪、霍乱吐泻、晕车晕船、嘈杂恶心、饮酒过度、感受煤气、瘟疫杂症、偏正头痛、口舌生疮、风火牙疼、咽喉肿痛、蝎蜇虫咬。”这样,小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 

由于“避瘟散”的功能适用不少普通常见杂病,用法上又可闻、可冲服,携带方便,有恙冲服,无病作闻药来解闷防疾,特别是它的祛暑避秽作用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已大大优于日本的防暑药“宝丹”,因此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占领了北京和华北的大部分市场。 

当年百姓疾苦,卫生条件极差,人一旦罹患霍乱(北京在内的华北不少地区都称之为“虎烈拉”),便九死一生,大家谈“虎”色变。上世纪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初,华北地区每年都有“虎烈拉”出现,因为缺医少药,情急之下人们就拿来“避瘟散”救急,没想到几小盒药面冲服后竟发生了神奇的疗效。这个消息迅速在民间传开了,北方山东、河南、山西、河北、东北几省“避瘟散”销量大增。一盒小药赚不了几个钱,可架不住量大。长春堂也就在此时开始大规模扩大厂房和招兵买马,长巷下头条51号到57号院落,包括出北口把角儿开于鲜鱼口街的门面房,这其中多半都是那一时期置买下的。 

及至民国三十二年,华北数省和平津一带暴发了大规模疫情,这时长春堂“避瘟散”能治“虎烈拉”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各地订单及催货的电报雪片般飞来,京城里各家经销点代销点及长巷下头条本铺的存货全部脱销。先父正是在这一年春去的长春堂,去后先干包装,没有多久就顶到一线。据先父回忆,当时夜以继日地赶制“避瘟散”,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那时年轻也不觉得累。他去后不久,买卖已经发展到二百人左右,还雇了三十多名临时工负责糊口袋纸盒、择药、装药、搬运、装卸车等。当时吃的方面很好,全是米和面,每天鸡鸭鱼肉管够,夜班时有饺子馄饨,光粥就五六种,还大量提供汽水和酸梅汤。这种大干持续了小半年,一直供不应求。除了邮寄外埠,每天都有各省老客在长春堂售品所(门市部)门外等药装箱。 

这一年长春堂的名声和资本迅速隆起。据有人统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春堂“避瘟散”只卖三四万盒,四五年后卖到十五六万盒,而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每年都卖到二百五十万盒以上,1933年竟卖到四百万盒上下。其生意不仅做到华北、华中和华东与西北的一部分,连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畅销起小小的“避瘟散”。从这时开始,长春堂真正跻身于北京城“老字号”、“大买卖”的行列之中。 

经过1933年巅峰状态前后几年的财富积累,长春堂已经爆发为一方巨贾,先后在太原、天津正式开设了两家长春堂分号之外,还在前门大街开设了“亿兆”百货商店,此店在不同位置有三个铺面,后合并成一家;在长巷上头条路西开设了一庭院式饭庄,有名曰“庆丰堂”饭庄;在华乐戏园对面(解放后大众剧场售票厅处)和大蒋家胡同南口外两地开设了“京把儿”风格的“长春桅厂”;在长巷下头条北口路西本铺旁开设了“万古”油盐店。 

这些个买卖当中,数“亿兆”、“庆丰堂”饭庄、“长春桅厂”几家最为兴隆。尤其是“亿兆”百货商店,把京城百货能人刘孟炎、赵彬儒、夏俊明等从前门外最大的百货商号“义盛成”挖过来,“亿兆”扶摇直上、财源滚滚,没几年便跃升为京城头号百货家。 

长春堂“避瘟散”是针对暑症应运而生的,也创造了长春堂的神话。解放后,随着人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新型药品不断研制成功,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避瘟散”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门老字号—长春堂》
老北京的长春堂
长春堂传奇--白鹤群
微头条
民间故事:男子买药材,同行来帮忙,妻子看出不对劲:小心上当
中华老字号—长春堂药店《药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