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诗钟研究
 摘要  2-3
Abstract  3-4
中文文摘  4-13
绪论  13-19
  第一节 诗钟的艺术魅力及在台湾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13-16
    一、诗钟的艺术魅力  13-14
    二、诗钟在台湾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14-16
  第二节 台湾诗钟研究述评  16-18
    一、大陆学者对台湾诗钟的研究  16
    二、台湾学者对台湾诗钟的研究  16-18
  第三节 研究台湾诗钟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18-19
    一、研究台湾诗钟的目的  18
    二、研究台湾诗钟的方法  18
    三、研究台湾诗钟的意义  18-19
第一章 台湾诗钟概说  19-61
  第一节 梦幻科场——清末台湾社会与台湾诗钟的兴起  19-34
    一、清末的台湾社会  19-21
    二、台湾诗钟之滥觞  21-28
    三、1886—1895:诗钟在台湾的兴起  28-31
    四、诗钟与科举之关系及对清代台湾文学的影响  31-34
  第二节 迫压与固守——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与台湾诗钟的勃盛  34-57
    一、甲午、乙未之变与台湾钟手的爱国义举  34-36
    二、1895—1910:文化统制及笼络下的台湾诗钟——日据初期的文化统制及笼络政策与台湾钟坛的沉寂  36-39
    三、1910—1923:保存汉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台湾诗钟——日据中期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台湾诗钟的勃盛(上)  39-47
    四、1923—1937: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台湾诗钟——日据中期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台湾诗钟的勃盛(下)  47-55
    五、1937—1945:"皇民化"运动背景下的台湾诗钟——日据后期的"皇民化"运动与台湾诗钟的坚忍生存  55-57
  第三节 转换与演进——光复后台湾诗钟的盛极而衰及与大陆诗钟的交流与融合  57-61
    一、光复初期台湾诗钟的极盛与狂欢  57-58
    二、台湾白话文运动及对诗钟的影响  58-59
    三、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台湾诗钟  59-60
    四、"两岸联骚侣,雅集契亲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岸诗钟的交流与融合  60-61
第二章 台湾的诗钟社团与诗钟吟会  61-127
  第一节 清代台湾的诗钟社团  61-68
    一、台湾诗钟社团之"嚆矢"——斐亭吟社  61-63
    二、台湾第一个专门的诗钟社团——荔谱吟社  63-65
    三、第一个具有全台性影响的诗钟社团——牡丹诗社  65-67
    四、清末台湾少年诗钟社团——海东吟社  67-68
  第二节 日据时期台湾的诗钟社团  68-101
    一、竹社  68-69
    二、日据时期台湾诗坛三大"重镇"之一——栎社  69-72
    三、日据时期台湾诗坛三大"重镇"之二——南社  72-74
    四、日据时期台湾诗坛三大"重镇"之三——瀛社  74-76
    五、西瀛吟社  76-77
    六、凤岗吟社  77
    七、罗山吟社  77-78
    八、白鸥吟社  78
    九、日据时期台湾之岛外诗钟社团——菽庄吟社  78-79
    十、玉峰吟社  79
    十一、星社  79-80
    十二、芸香吟会  80-81
    十三、青年吟会  81
    十四、菼社  81-82
    十五、鸥社  82
    十六、旗津吟社  82
    十七、斗山吟社  82-83
    十八、天籁吟社  83-84
    十九、莺社  84
    二十、小鸣吟社  84-85
    二十一、剑楼吟会  85
    二十二、桐侣吟社  85
    二十三、月津吟社  85-86
    二十四、高山文社  86
    二十五、淡北吟社  86-87
    二十六、朴雅吟社  87
    二十七、觳音吟社  87
    二十八、新柳吟社  87-88
    二十九、汾津吟社  88
    三十、萃英吟社  88
    三十一、樗社  88
    三十二、聚奎吟社  88-89
    三十三、日据时期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东海钟声社  89-90
    三十四、衡社  90
    三十五、青莲吟社  90
    三十六、留青吟社  90-91
    三十七、石津吟社  91
    三十八、砺石吟会  91
    三十九、云峰吟社  91-92
    四十、篁声吟社  92
    四十一、登瀛吟社  92-93
    四十二、锦文吟社  93
    四十三、貂山吟社  93
    四十四、虎溪吟社  93
    四十五、旗峰诗社  93-94
    四十六、日据时期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二——钟楼  94
    四十七、日据时期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三——钟亭  94
    四十八、奎山吟社  94
    四十九、日据时期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四——连玉诗钟社  94-95
    五十、海潮音  95
    五十一、大同吟社  95
    五十二、嵌南诗学研究会  95-96
    五十三、濑南吟社  96
    五十四、东明吟社  96
    五十五、溪山吟社  96
    五十六、鸡林诗社  96
    五十七、淡如吟社  96-97
    五十八、丽泽吟社  97
    五十九、松鹤吟社  97-98
    六十、樱社  98
    六十一、藏修吟会  98
    六十二、日据时期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五——稻艋诗钟会  98-99
    六十三、晓钟吟社  99
    六十四、在山吟社  99
    六十五、冈山吟社  99
    六十六、蕉香吟社  99-100
    六十七、桐城吟社  100-101
  第三节 光复后台湾的诗钟社团  101-112
    一、光复后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一——寄社  101-106
    二、中州吟社  106
    三、光复后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二——心社  106-108
    四、玉岑诗社  108
    五、春人诗社  108
    六、光复后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三——六六诗社  108-109
    七、光复后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四——台铁诗社  109-110
    八、角力吟社  110
    九、光复后台湾专门诗钟社团之五——竹声诗钟社  110
    十、瀛洲诗社  110
    十一、云林诗人联吟会  110-111
    十二、中社  111
    十三、屏东诗人联谊社  111
    十四、嘤鸣诗社  111
    十五、庾宁朋社  111-112
  第四节 台湾诗钟社团之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  112-117
    一、社际联吟  112-113
    二、区域联吟  113
    三、全岛联吟  113-117
  第五节 台湾个人组织之诗钟吟聚  117-127
    一、即兴式聚吟  117
    二、个人诗钟吟会  117-127
第三章 台湾的诗钟集著与诗钟刊物  127-165
  第一节 台湾的诗钟集著  127-148
    一、台湾第一部诗钟集著——《诗畸》  127-133
    二、日据时期台湾第一部诗钟集著——《东海钟声》  133-136
    三、《古陶渔村人四时闲话·冬烘谈》  136-137
    四、《折枝传唱》  137-138
    五、《吉光集》  138-139
    六、清代至光复初期台湾诗钟作品总汇——《东宁钟韵》  139-141
    七、《台湾诗钟今昔》  141-142
    八、两岸诗钟作品总汇——《诗钟集粹六种》  142-144
    九、台湾三次诗钟"大唱"作品集——《清明诗刊》、《见知诗刊》与《海诗诗刊》  144-146
    十、《诗钟格例存稿》所载之诗钟作品  146
    十一、《春人诗选》第十辑  146-147
    十二、《陈延年》  147-148
  第二节 台湾的诗钟刊物  148-165
    一、《台湾诗荟》  148-152
    二、《台湾诗报》  152-153
    三、《三六九小报》  153-154
    四、《诗报》  154-155
    五、《风月报》  155
    六、台湾第一个专门的诗钟刊物——《大众诗钟》  155-156
    七、《台湾诗坛》  156-159
    八、《中华诗苑》  159-163
    九、《诗文之友》  163
    十、《台湾谜学》  163-165
第四章 台湾的诗钟理论与诗钟流派  165-201
  第一节 台湾的诗钟理论  165-183
    一、台湾最早的诗钟理论——《诗畸》所载之"诗钟凡例"与"嵌字格说明"等  165-167
    二、《东海钟声·序》中有关诗钟论述  167-169
    三、《古陶渔村人四时闲话·冬烘谈》中有关诗钟论述  169-170
    四、《折枝传唱》中有关诗钟论述  170-172
    五、《台湾诗荟》"余墨"及《三六九小报》"雅言"中有关诗钟论述  172-173
    六、台湾第一篇专门的诗钟理论文章——《诗钟考》  173-174
    七、台湾第一篇专门研究诗钟的学术性文章——《诗钟之起源及其格式》  174-176
    八、《战诗门径》  176-178
    九、台湾第一部专门的诗钟理论著作——《诗钟格例存稿》  178-180
    十、《光复前台湾诗钟史话》中有关诗钟论述  180-183
  第二节 台湾的诗钟流派  183-201
    一、清末的"闽派"与"京派"  183-188
    二、日据时期的"中派"、"南派"与"北派"  188-193
    三、光复之初的"外省派"与"台派"  193-198
    四、关于"闽南诗钟"与"客家诗钟"之说  198-201
第五章 台湾的诗钟名家  201-275
  第一节 唐景崧与《诗畸》诸家  201-230
    一、"钟中将帅"——唐景崧  201-205
    二、王毓菁、林有赓、施沛霖、林际平、郑祖庚、张秉奎、郑篯、林鹤年等闽籍作者群  205-216
    三、施士洁、邱逢甲、汪春源、黄宗鼎、刘雍、林启东等台籍作者群  216-224
    四、陈凤藻、熊佐虞、罗建祥、倪鸿、罗大佑、谭嗣襄等其他作者  224-230
  第二节 蔡德辉与荔谱吟社作者群  230-232
    一、蔡德辉  230
    二、吴德功  230-231
    三、吴逢清等其他作者  231-232
  第三节 日据时期的"中派"诸家  232-238
    一、傅锡祺、林献堂、林资修、陈怀澄、庄嵩、施家本、陈瑚、蔡世贤等栎社作者群  232-237
    二、钟楼等"中派"其他作者群  237-238
  第四节 日据时期的"南派"诸家  238-250
    一、赵仲麒、连横、罗秀惠、赵雅福、洪坤益、林馨兰等南社作者群  238-241
    二、郑坤五等凤岗吟社作者群  241
    三、林维朝、苏樱村等罗山吟社作者群  241-242
    四、吴萓草等白鸥吟社作者群  242-243
    五、赖子清、方辉龙等玉峰吟社作者群  243
    六、鲍梁臣等旗津吟社作者群  243-244
    七、吴子宏等桐侣吟社作者群  244-245
    八、王则修、张达修等虎溪吟社作者群  245-246
    九、李德和等连玉诗钟社作者群  246
    十、吴纫秋等在山吟社作者群  246-248
    十一、鸥社等"南派"其他作者群  248-250
  第五节 日据时期的"北派"诸家  250-266
    一、张汉、魏清德、叶文枢、郑以庠、谢森鸿等竹社作者群  250-253
    二、谢汝铨、林熊祥、黄赞钧、刘克明、张一泓等瀛社作者群  253-256
    三、黄水沛、蔡痴云等星社作者群  256-257
    四、林述三等天籁吟社作者群  257
    五、杜仰山等剑楼吟会作者群  257-258
    六、倪炳煌、骆子珊、高文渊等高山文社作者群  258-259
    七、刘育英等淡北吟社作者群  259-260
    八、林景仁、林柏寿、王贻瑄、苏镜潭、庄怡华等东海钟声社作者群  260-264
    九、芸香吟会等"北派"其他作者群  264-266
  第六节 光复后台湾诗钟诸家  266-275
    一、陈实懽、李渔叔、陶芸楼、林贞坚、郑鸿图、叶沅辰、魏道远等寄社作者群  266-269
    二、郭海鸣、陈世庆、黄得时等心社作者群  269
    三、何扬烈、王嵩昌、陈子波等玉岑、六六及瀛洲三社作者群  269-271
    四、钱倬、翁祖扬等春人诗社作者群  271-272
    五、尤光先等台铁诗社作者群  272-273
    六、张作梅等《中华诗苑》作者群  273-274
    七、中州吟社等其他作者群  274-275
第六章 两岸诗钟交流考  275-291
  第一节 大陆钟手在台湾  275-285
    一、1891年前后:施鲁滨与荔谱吟社  275
    二、1895年:"钟王"易顺鼎与台湾诗坛  275-279
    三、1911年:梁启超游台与台湾的民族运动  279-282
    四、1912、1914与1916年:许南英三度返台  282-283
    五、1924年:辜鸿铭游台  283
    六、1936年:郁达夫游台  283-285
  第二节 台湾钟手在大陆  285-291
    一、1908年:邱逢甲入北京著涒社  285
    二、1912年前后:汪春源入漳南钟社  285
    三、1917年:施士洁入福建省通志局  285-287
    四、1917年:陈怀澄、谢石秋先后来榕  287-288
    五、抗战前后:林柏寿、林熊祥与福州钟坛  288
    六、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实懽、陈子波、陈焙焜等与福建钟坛  288-291
第七章 台湾诗钟散论  291-325
  第一节 从《诗畸》看清末台湾社会  291-307
    一、文人心态与淫逸生活  291-295
    二、科考定制及相关风习  295-299
    三、官场规则及腐败风气  299-300
    四、历史风物与社会风情  300-307
  第二节 "诗书历劫残篇少,社稷成墟隐痛多"——从日据时期的台湾诗钟看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307-317
    一、日本殖民侵略及统治对台湾诗钟的摧残  307-309
    二、日据当局对台湾钟手的迫害  309-311
    三、"戴着镣铐跳舞"——日据下台湾钟手的生存样态与内在心理之考察  311-317
  第三节 台湾钟谶谈  317-320
    一、周长庚心有未白冤  317-318
    二、林馨兰有才惊垂老  318-319
    三、周士衡堕水成野鹤  319-320
  第四节 台湾诗钟写诗钟——关于诗钟文体的自身书写  320-325
    一、关于诗钟活动情景的描绘  320-321
    二、关于诗钟创作经验的抒写  321
    三、关于诗钟别称及原起、创作机制与活动程式、创作原则及选取标准等的探究  321-325
第八章 两岸诗钟比较综论  325-359
  第一节 诗钟与击钵吟之辨  325-335
    一、诗钟与击钵吟之混  325-326
    二、诗钟与击钵吟之同  326-330
    三、诗钟与击钵吟之异  330-335
  第二节 诗钟的格目体系与结构层次  335-353
    一、历来对诗钟格目的记载和论述  335-338
    二、诗钟格目体系的建构和结构层次的划分  338-346
    三、诗钟格目理论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346-353
  第三节 诗钟的意象选取与意境创设  353-356
    一、直接借用前人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53
    二、化用引申前人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53-354
    三、用不同意象营造相同意境  354-355
    四、象外有象,境中有境,境胜于境  355-356
  第四节 网络时代下的诗钟——关于诗钟前途的几点思考  356-359
    一、以网络为载体,广泛吸引、联络和凝聚各地钟友  356
    二、改革诗钟创作规则,使之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并反映当代社会生活  356-357
    三、借鉴其它竞赛及运作机制,扩大诗钟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357
    四、加强对钟坛耆宿的关心与爱护,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  357
    五、开展诗钟交流及学术研讨,提升诗钟研究的学术层级与学术品位  357-359
结束语:诗钟在台湾文学史上应有更高的地位  359-363
  一、诗钟在清代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359-360
  二、诗钟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360-361
  三、诗钟在光复后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361-363
主要参考文献  363-368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368-369
致谢  369-370
个人简历  370-3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汪毅夫:签诗是诗吗?
汪毅夫:二月初二的期待
诗钟与击钵吟之辨
府谷诗钟社第145期折枝诗会雅集:春·日(一唱)
连横生平大事纪略
评论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