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格律与古诗词校勘

诗词格律与古诗词校勘
——以校勘张謇诗词为例

徐乃为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诗词与散文不同之明显处在于其独有的格律,诗词在流布过程中所产生的隐蔽性讹误,常常由于诗词格律的存在而留下印记。因此,诗词校勘除了掌握散文校勘的各种知识与手段外,还须掌握诗词的格律,运用诗词格律发现与改正隐蔽的讹误,以提高诗词校勘质量。

关键词:诗词格律;校勘张謇;诗词

笔者受聘校点整理《张謇诗词集》,今工程已竣,计校得异文数千条,讹误数百条。校勘的要旨是求得原文真义,着眼点则是审视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所以,一般从文字的形、音、义三端出发,校出异文,分清古今字、异体字、通借字,存该存之字(有时不能只存“标准”的“规范”的汉字),勘出错别字。

诗词与散文不同的地方是有独特的格律,诗词流布刊印过程中产生的隐蔽的讹误,常常由于诗词格律的存在而留下印记。因此,校勘诗词的特殊性,即在于除了掌握散文校勘的各种知识与手段,还需把握诗词的格律,通过格律而显现与剔除其隐蔽的讹误,提高校勘的质量。自然,这种视角与方法不是“单独”与“唯一”使用的,而是要与校勘的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作用才更加显著。本文剖析一些典型例证,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凭对仗勘误

诗词的对仗是大范畴,其一,指一句中用字声调应和谐,构成平仄错落,基本成双平双仄;一联上下句间要平仄相对,下联上句与上联下句间要平仄相粘。其二,指上下联间用语之词性、结构的对称。依此可校勘出一些诗词流传与编辑的错讹。这里先举张謇的“试帖诗”,因“试帖诗”受到学官严厉的挑剔,儒生的“试帖诗”必然严格依据诗的格律,因此我们可借以校核检验流传与编辑的错讹。

1.张謇在清光绪二年五月二日的岁考试帖诗《“川岳涵余清”得“涵”字五言六韵》[1]3925有以下第三、四、五联:

草木回芳润,烟霞恣吐含。

贡珍灵气集,山水妙音参。

泯泯澄秋渚,阴阴带夕岚。

所引第二联下句,《张季子九录》与 《张謇全集》均是“山水”,初看与诗意并无扞格,但此三联极为工整,豈有动宾结构的“贡珍”对并列结构的“山水”的?细加体会,当是“出水”,即“流出之水”,诗意则更顺畅,而“出”与“山”字形相似,作此校改,当无大错。

2.清光绪五年五月的试帖诗《“南薰门观稼”得“宗”字五言八韵》[1]3925,今移录中间三联:

巡幸劳英主,艰难悯老农。

六飞云拥护,千亩界横纵。

试曲调琴轸,迎鸾聚笠筇。

《九录》作“横纵”,《全集》作“纵横”[2]558,俱误,当作“横從”。 《全集》所以作“纵横”,以为没有“横纵”这一词,认作《九录》排印工人(刻字工人)错倒“纵横”作“纠正”。 但一“纠正”便出现两个错误:一、下联第四字必须平声字,而“纵”则为仄声字;二、“横”在韵脚,与诗题“宗”字韵不协。 故必误。“横纵”为何亦误?因“纵”字是去声,即仄声韵,也不合诗律。张謇的诗典出《诗·齐风·南山》“衡從其畝”[3]302,可见为“从(從)”字,这样即平仄相协,用韵亦妥。

3.张謇考取状元(清光绪二十年八月)那次的试帖诗为 《“石鲸鳞甲动秋风”“得”风字五言八韵》[1]2923:

凌寒原有挟,鼓势欲乘空。

迨雨鸣都幻,初霜气与通。

批谁麾月斧,射合彀天弓。

筑观徯溟北,吞舟任海东。

“批谁”一词,《九录》、《全集》同,俱误。 因为,“批谁”本身不通,又与下联“射合”不对。“射、合”都是动词,作并列式。故下联的“批谁”亦当都是动词,作并列式。“谁”是形似字“椎”字之误,“椎”为“椎击”,“批”为“批击”。 因此,豁然贯通。

4.《寿沈羲民明府伟田二十二韵》[4]31中摘相关原诗句:

青犊滔天起,苍鹅突地惊。

山河残两戒,关隘失千城。

…… ……

有母常扶杖,承驩迺请羹。

诸儿成木巳梓,群季况瑶瑛。

讹误:次句“木巳梓”误,当作“杞梓”。

辨析:诗题为“二十二韵”,一般为排律,此诗正是,所引开首两联即可看出对仗十分工整。然而,“木巳”同“耜”,农具,“木巳梓”很难解释,故当为“杞梓”之误。从诗律说,“杞梓”当与“瑶瑛”相对,均当为同义合成词。而杞和梓,两木皆良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5]819杜预注:“杞、梓皆木名。”《北史·文苑传序》:“于时陈郡袁翻……彫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其中“琼瑶”相对“杞梓”,正张诗典故之所自。

5.《独宿精舍》[4]204五律原诗中间两联为:

石虚风落响,岩陡月凌空。

坐与炉香定,挝听与鼓终。

讹误:颈联下句中“与”误,当为“舆”。

辨析:《九录》颈联繁体字作“坐與爐香定,撾聽與鼓终”,《全集》则简体字作“坐与炉香定,挝听与鼓终。”虽然意思上勉强可通,但从诗律说,上下句“与”字相重,律诗大忌;并致上下失对,故此联中必有讹误。细审之,下联“與鼓”,当为“舆鼓”也,偏正结构的“炉香”对偏正结构的“舆鼓”。“舆鼓”,车鼓,车上的鼓声,泛指“车声”。

6.《谦亭杨柳》[4]211其一原为:

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宛转绾杨枝。

因风送入帘波影,为枼鸟为鹣那得知!

讹误:末句“枼鸟”误,当为“鲽”。

辨析:《全集》、《九录》均作“枼鸟”,这一讹误比较隐蔽,因为“枼鸟”与“鶼”均为鸟。“枼鸟”是“鸇”的异体字,“鸇”是一种猛禽。《广韵》诸延切,平声。张謇当日《日记》曰“在谦亭摄影,有七绝二首”。诗人明说“七绝”,该字按律须为仄声字,故平声猛禽的“鸇”字必误。此诗是张謇抒发对沈寿的恋情,因此要搞清“枼鸟”与“鶼”的本义。 原来,“鶼”为比翼鸟,与比翼鸟相对的是比目鱼。比目鱼却是“鲽”!有成语“鲽离鶼背”,是说恋人分离的。再说,“鲽”为入声字,用在此处正合格律。由于二字均有“枼”为偏旁,因此致误。

7.《除夕与叔兄守岁》[4]13七律中中间两联原为:

歌丰更觊明年好,辟责偏知此夜长。

犹是南陔依父母,远因北斗看君王。

讹误:颈联下句“远”,误,当为“还”。

辨析:从诗律说,上下对句中,“犹是”与“远因”不合,“犹”是虚词,“远”是实词。“犹”的相对之词是“还”。这样就符合诗律之“虚对虚,实对实”的规则了。总之,在此联中,要么是“犹是”对“还因”,要么事“近是”对“远因”,不太可能将此两种对偶参差为“犹是”对“远因”。

误因:两字的繁体字与简体字都极似,繁体字为“遠”与“還”,无论其“走之底”,还是内偏旁的“袁”“睘”均极相似,因而致误。

8.《千龄观看雪》[4]339原诗中间两联为:

野色微青田罫出,人家半白瓦鳞分。

风尖斜峭犹冲路,山远模糊欲化云。

讹误:颈联“斜峭”误,当作“料峭”。

辨析:此为七言律诗,当合律诗之格律。“斜峭”,其相对之词为叠韵联绵词“模糊”,则本词“斜峭”亦然,即当为“料峭”。 今按,“料峭”,为叠韵连绵词,形容风之尖寒。“斜峭”显然是形似而误,而编者不辨,把张謇手稿错认了。

9.《山茶》[4]363其一之首联、颔联原为:

春容三日别,花里一身圆。

绛雪团孤塔,朱露落九天。

讹误:首联下句“花里”,误;当为“花裹”。

辨析:《九录》繁体作“花裏一身圆”。粗看诗意尚在勉强可通之间,复看便知,这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五律大凡首联便入对,尤其第一句不入韵的,犹得工对。“三日别”与“一身圆”已成工对,而“春容”为动宾结构,“花里”却是偏正结构,其中必然有误。盖原为“裹”,编者误认为“裏(里)”了。

10.《林桃落尽,独红白两株……》[4]413原诗中间两联为:

是素是丹纷彼此,如荼如火别中前。

胭脂易夺娇娆艳,冰雪难求绰约仙。

讹误:颔联“纷彼此”之“纷”字误,当为“分”。

辨析:诚然,“纷彼此”如不作勘改,此句则解作红花、白花纷繁参杂于彼此之间,整诗诗意并无稍许妨碍。其所以勘成讹误,即在于这是一首极为工整的七言律诗。诗人力求对仗工稳,这从“是素是丹”对“如荼如火”可看出:之所以将成语“如火如荼”易位成“如荼如火”,即在平仄要求,仄声“素”须对平声字,而“火”是仄声,“荼”是平声,于是换位。“胭脂易夺”与“冰雪难求”亦是工对;并列式合成词“彼此”之与并列式合成词“中前”亦属工对;叠韵联绵“娇娆”则工对叠韵联绵词“绰约”。故“纷”字位与“别”字位必当工对。与“别”工对的只有“分”,“分别”本来即是同义并列的合成词。或谓“分”与“纷”原不易混淆,何以致误?答曰:“纷”之偏旁“糸”或一落墨耳。

11.《十月二日以家庖移南楼饮客,席散有诗,呈高师并要诸君同作》[4]441,其一之中间两联原如下:

看人著絮忘俱暮,劝客呼杯莫厌频。

以上九例是《九录》与《全集》俱误的例证,这表明诗律的错讹有隐蔽性,特别在 “字误而义可通”的情况之下尤甚。盖第一任编者从张謇的存稿(手稿)整理,因手书模糊,未能用诗律检讨,以致错误。第二任编者的古诗功底难与张謇及其诗稿的编辑者相比,所以未能勘出。

讹误:原颈联“袚车尘”误,当为“祓(fú)车尘”。辨析:“袚(bó)”,名詞,《說文》:“蛮夷衣”,[6]397即少数民族服装。这是张謇为自己会试时的房师高仲瑊来南通避难而“洗尘”的宴会所作之诗。“千花如列”,正是献花“洗尘”。 因此,与“袚”相似的字“祓(fú)”正合适。“祓”,祓禊;此作清除,正是“洗尘”。故知“袚(bó)”字必误。

12.《林檎三十二韵》[4]251中相关的诗句为:

木瓜投以卫,兰佩采诸沣。

有味资谈笑,无因证色空。

趾拊春尽萼,指叶露馀葱。

讹误:最后一联下句,《九录》繁体作“指葉”,《全集》简体作“指叶”,误;当为“指棄(弃)”。

辨析:这也是较为隐蔽的一例,往往被忽略。上文已明,诗题为“××韵”,是排律,则对仗要求工整,张謇诗集中概无例外。故当用律诗的对仗规则审视词句。对句中“趾拊”为主谓结构,整句是说“脚趾拊摸的是春尽的落花”,则“指叶”亦当主谓结构,繁体“葉(叶)”与“棄(弃,仄声)”外形极似。此句说,手指漏弃的是露干后的葱管。

课本中地理插图很多,不同的插图会反映说明不同的知识点。有些教师秉承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利用课本插图讲解知识点,然而有时候过度利用插图讲解知识点,却出现了图不达意、文不对图的状况,出现插图滥用、图文脱节的毛病。

今再举出后任编者妄改的例子,对校勘工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13.张謇有一首精美的五言律诗《作客》[4]5,原诗如下:

作客惊秋早,还家觉路遥。

诗愁凭远柝,乡梦转轻挠。

水气蒸残月,沙痕露退潮。

思亲应不寐,白发坐凉宵。

《九录》颔联作“诗愁凭远柝,乡梦转轻桡”而《全集》作“诗愁凭远柝,乡梦转轻挠。”《全集》的编者以为原编者有误,“桡(船桨)”是名词,当为动词,以为“乡梦轻桡”不通,而“轻挠乡梦”不仅通畅,甚至是修辞之妙句。其实错了。对句中“柝”是名词,是古时打更的器具,此作“隐隐的远方的打更声”。而下文“水气蒸残月,沙痕露退潮”告诉我们,诗人是“乘船”外出“做客”的,鼓“轻桡”指“轻轻的近处的摇桨声”。编者妄改,正不知此处当词性相对。

14.《屡出》[4]125中的改动亦与上文相似,原诗如下: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宵月,蛙声半夜潮。

《九录》的颈联为“鹳影中霄月”,而《全集》的编者改为“鹳影中宵月”。这到底孰是孰非呢?笔者以为《九录》正确,“中霄月”是原稿,而“中宵月”是妄改。“中霄月”是说中天之圆月,是空间意象;“中宵月”是半夜时的月亮,是时间意象。作为空间意象的空中飞旋的鹳鸟,自然当说由中天的圆月照映,形象更加鲜明,而“半夜的月亮”照映逊色许多。 且“中宵”即“半夜”,正与下句的“半夜潮”相重,这在格律诗中,谓之应当避免的“合掌”,——合掌者,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也。

二、依凭韵律勘误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不押韵的诗歌绝少,因此,对该押韵而不押韵的地方须得仔细审视,以纠正错讹。

15.《题元人<塞外校猎图>》[4]18原诗摘以下几句为:

氈庐山远近,锦斾树高低。

范犬周羉罼,宣螺节鼓颦。

炮创犛逸突,箭落雉惊啼。

此是题画诗,《九录》、《全集》均作“鼓颦”。 全诗十韵,依次为——题、犁、鞮、低、罼(bì)、颦(pín)、啼、臡(ní)、嘶、蠡、西。 只此“颦”字出韵,显然错误,即便不知“颦”为何意,应判为错字,勘而校之。 显然,此为“鼓鼙(pí)”之误。 鼙,小鼓。

确实,我们在一些文献中,间或出现“鼓颦”一词,“鼓频”则常见。且不管“鼓颦”是否解作“鼓面皱破”,仅出韵一端,即可判定必误。这是诗之韵律决定的。——当然,此处的致误原因还是字形太相似的缘故。

16.《蓄须》[4]113一诗,今摘最后四韵:

岁在子正月,元日春所祺。

以兹吉祥願,自媚新荄兹。

壮语谢姬侍,男儿重须眉。

须成当画像,寄与芗溪涯。(原注:前一年叔兄权令贵溪。芗溪,贵溪旧名。)

此诗凡十三韵,依次为——时、驰、髭、羁、茨、媸、儿(古音读ni)、欺、鎞(bì)、祺、兹、眉(《唐韻》武悲切;《韻會》音麋。张謇方言至今读mí)、涯。可见,前十二韵都相押,令人极为惊奇的是,只有最后一韵“涯(yá《唐韻》五佳切;《集韻》《韻會》《正韻》音崖。)字出韵,可谓绝无此理。虽然,“涯”(水边)在意义上,用在此处尚妥,但一定是错字。此处当是“涘(sì)”字,“涯涘”作为同义词每每连用。例如:《庄子·秋水》:“今尔出於涯涘,观於大海。 ”[7]242南朝梁沉约 《与范述曾论竟陵王赋书》:“夫渺汎沧流,则不识涯涘。”宋王禹偁《谢圣惠方表》:“窥天愈觉於高明,观海莫知其涯涘。”大家所熟知的,《诗经·蒹葭》有“所谓伊人,在水之涘”[3]386的意义用法相同。

17.《题农场核桃树》[4]156全诗如下:

核桃树,

颠而甹。

夷墟刜莽树独留,

农场畇畇西南陬。

作为诗歌,大凡偶句必韵,而歌谣则可能句句有韵。此诗第三句之结尾 “留”与第四句结尾之“陬”已经押韵,第二句偶句的“甹(pǐn)”不押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定是一个错字。而“甹”在“田”字部首中,于是在“田”部仔细搜寻,得

。《说文》:“‘由’下‘
’”一字’,木生条,从‘
’,由声。 ”[6]316音韵、意义都合,故必是此字。

18.《正月十五日农学校棉作展览会成而雪》[4]200有以下诗句:

风俗几年顿消熄,城人冰冷乡人铁。

少年惟解博簺豪,僧徒支门游侣绝。

城南农校出新意,劝农利用佳时节。

陈棉一种画一区,一茎一旗红擎擎。

群农嬉嬉奔走来,侧耳争听技师说。

有鸡有兔猪与牛,亦有戏钲助嘈聒。

为说明问题,今引文较长。“陈棉一种画一区,一茎一旗红擎擎”的最后一字“擎”,即是误字,当为“擧(举)”字。这样,“区”与“举”构成两句间押韵。作为七言古诗,押韵比较自由,可一韵到底,可数句一转韵,两句一转韵亦属常见。假如不把“擎”改正为“举”,则“陈棉一种画一区,一茎一旗红擎擎”一句成了十分突兀的无韵句。再说,改为“擎举”,语意比“擎擎”为佳,而且其致误之因亦十分明显,“擎”与繁体的“擧”极为相似。

下面引上大家熟知的七言古诗两句一转韵的例子。白居易《琵琶行》的开头六单句即两单句一韵而三转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十单句四转韵,三处两单句一转韵,一处四单句一转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因此,我们判断此“区”与“举”之两单句押韵是完全成立的。

19.《辞晋授勋一位,作诤诗九章》[4]303引八、九两章。

其八

猗嗟我人,天爵孔尊。

忠信自植,亦躬亦桓。

礼义自卫,犹屏犹藩。

其九

谓以是饵士,其得鲂鱮。

谓以是扰虣,有狡狐鼠。

尚慎思哉,敢告钧宁。

此诗写于公元一九二二年,张謇对北洋政府拟授勋于他而推辞所作的“诤诗”,共九章。前七章的韵脚全押韵。第八章的韵脚“尊、桓、藩”在平水韵“十三元”部中,是互押的。

第九章的韵脚“鱮”与“鼠”邻韵通押,最后一字竟然是“宁(níng)”,甚为奇特,而且义不可解。故此字有讲究。

张謇原稿中的“宁”字,非“安宁(寧)”之“宁(寧)”;而是读(zhù)是另字。 《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伫立处。”所以,“钧宁”是重位、高位。这里指位居总统、总理,拟授勋与张謇的人。

“宁(zhù)”与“宁(寧níng)”完全是两个字。编者应当通过诗歌的用韵发现这一问题,通过查找工具书而获得确义,这种情况一定得注音的。

20.《春淹雨吝,垞梅开不成片,周视成诗》[4]403

连天江雾不成雨,百蛰昏昏更不雷。

春若待鞭吾亦懒,流连两月看林楼。

此是民国十四年四月四日,《通新海报》所载的张謇之诗,一看便知其有误。因为这是格律严整的七言绝句,然而竟然失韵!回看诗题,分明是咏“梅”诗,而诗中竟然看不出丝毫来,便可判断,结句的末字当是“梅”字。雷、梅同韵。而所以讹误者,“楼”字之草书极似“梅”字,而谙熟诗律的人可谓一眼便知,决不会导致此等低级错误。(此诗在《九录》与《全集》不误)

张謇写词极少,却由于编者疏误,留下错讹。

21.有《朝中措》[4]104一词,原词如下:

朝中措

还山不仗买山貲,薄宦已成时。

一舸将琴与共,十年卖画谁知?

将闲抵贵,寻诗竹畔,命酒花朝。

即此消沈世虑,人间何处鲜卑。

此词仅初初一看,发现不了什么毛病的。问题出在下阕失韵,即“命酒花朝”一句。按词律,《朝中措》为“双调,平声韵,四十八字。”其“貲”、“时”、“知”、“卑(bī)”均押平声韵。故“朝”必误。又,“花朝日”在二月,有初二、十二、十五三说,填词在七月三十,不误而何?此词无他本可参校,笔者据词律要求与上下语境,拟“期”字,当为妥贴。其所以误者,“期”、“朝”,形极似而误。

22.有《减字木兰花》二首[4]441原词如下:

《减字木兰花》——初六月

其一

盈盈阙阙,不约远来庭院月。

俱阙俱盈,只有江潮似尾生。

年长夜短,人尽悲欢谁不管。

侬自多心,潮算冬春月算阴。

其二

十分九阙,前夜镜奁眉似月。

小扇轻盈,怯怯藏羞尚避生。

更初会短,邀到花间花勾住。

莫带秋心,初七明朝几寸阴?

按词律,《减字木兰花》是“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转两平韵。”[8]1495而第二首下阕“花勾住”之“住”,与“短”失韵。今审张謇两首词之间,除此处“住”外,用韵全同,可见,原本是用同调同韵作两首词。 故“花勾住”之“住”,当为“管”,换成“花不管”、“更谁管”、“花可管”,则通。如此则两首用韵全同。可见,“邀到花间××管”是张謇创作时的原句。至于后来是张謇修改原稿时忘了当初一二首同韵的初衷,还是编者妄改,自然已经无从查考。--要说明的是,“花勾住”还是很形象的一句修辞,是从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化出的。

以上各例,笔者不否认字形相似是造成讹误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不能否认诗词格律起到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帮助与印证了勘误的判断;而且,根据诗词的格律还帮助我们找寻出正字。

参考文献:

[1]张怡祖.张季子九录(七)[M].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五卷.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883.

[4]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五卷.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孙通海.庄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校 黄毓任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orrection of Ancient Poetry and Ci——Taking the 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Poets as an Example

XU Nai-w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Poetry and Ci differ distinctively from prose in their unique metrics.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there were hidden errors which existed for the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Therefore,besides all the knowledge and means of prose correction,the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 are necessary for the correction of poetry and Ci.In this essay,we will take the 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poetry and Ci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means of finding and correcting hidden errors.

Key words: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works;poetry and Ci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9)02-0088-06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徐乃为(1949-),男,江苏启东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张謇全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事求是(下)
诗词术语简介(下)
诗律的发展及诗歌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诗律词律曲律汇编》||第3讲《韵书和用韵》(续)
[转载]关于入音字、拗救和孤平的问题
我所知道的诗词格律- 简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