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侯林

第一部分 概述

一、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

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病毒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因此防治病毒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响面最大的一类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存在诸多局限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有10-20%的人感染流感。其中2009年爆发的H1N1甲型流感造成全球至少20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对流感的防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主,但以达菲为代表的抗流感药物多存在治疗局限性、耐药性、不良反应等问题,疫苗也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病毒类型有防御作用,对发生变异的病毒无预防作用。目前,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代表的离子通道阻断剂;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由于现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对这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更是存在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和神经毒性等缺陷。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的病源,也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专门针对RSV感染的治疗药物。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由RSV导致3亿多2岁以下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约250万病人死亡。早产儿、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感染率高达50-70%。免疫缺陷病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对RSV感染与高龄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免疫低下病人)死亡的相关性也逐年得到重视。RSV感染也是我们国家散发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2000-2002年间北京1402例婴幼儿患者中,有66.1%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该病毒引起的,浙江、广州、山西、北京以及河北和天津等地也发生过RSV大规模爆发流行。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是唯一可应用于RSV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由于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疗效不显著和毒副作用等问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有限,而抗体药物RSV中和抗体起不到治疗作用,仅可以用于预防,很难普及应用。

由于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面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症状,糖皮质激素得到大量的应用。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面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二、中医药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和意义。

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体系后,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中医传染病学;贺英俊、方甘霖、贺良臣等历代中医温病学家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建国以来,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临床,在对流感、天花、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等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属于不同理论体系。中医温病学在与瘟疫类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的疾病观往往不是建立在病原学基础上,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应用温病学经方防治病毒性疾病有以下优点:

1)辨证论治治疗上优势:中医治疗温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辨证论治。温病学以卫气营血、三焦作为辨证纲领,阐述温病过程中的发病机理,说明温病各阶段的传变,可以通过审证求因,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发病,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2)整体观念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优势: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患者大多正气不足,少阴素虚或年少纯阳火多,阴气未长,恢复期和迁延期也多有正虚邪实表现,倘若纯用西药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削弱人体正气。但是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既可驱邪,又可以护卫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即将对抗病邪与机体保护相结合,发挥整体抗病毒作用。

3)不同时期温病用药,可抑制和清除病毒:温病在不同证候期,分别选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清热凉血,清心开窍,滋阴熄风等方药,具有中医宏观整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优势。而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单味中药和经方具有直接抑杀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如贯众、连翘、黄芪、黄芩及桑菊饮、银翘散、玉屏风散、升降散等对流行性感冒均有防治作用。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

一、病毒概论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

(一)病毒的特点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主要特点是:

(1) 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RNA,而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 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在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许多其他组成成分一起参与生长、增殖过程,并常以二分裂或类似的方式进行;

(3) 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编码的蛋白,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可以这样认为,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4) 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因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5) 某些RNA病毒(反转录病毒)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 (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 DNA的复制而增殖,这就是所谓的DNA前病毒。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二)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例如HIV)、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

(三)病毒形态结构

     病毒形态是指电子显微镜下见到的病毒的大小、形状和结构。掌握病毒的形态知识,对于认识病毒和发现病毒以及研究病毒与细胞的关系乃至病毒学诊断,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子显微镜(电镜)技术的改进,特别是以磷钨酸为染料的阴性染色法(即负染法)以及X光衍射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的认识。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则可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研究。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物。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径达200nm以上,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但是绝大多数病毒是超显微镜的。某些病毒,如小RNA病毒,体积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如血蓝蛋白相仿。因此只在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之后,才使病毒成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   为了便于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介绍一些有关的术语如下:

蛋白亚单位(protein subunit):指一条特殊折叠的多肽链,例如分子量为35kDa 的脊髓灰质炎病毒VP1蛋白。

结构单位(structure unit)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组件,例如小RNA病毒的VP1VP2VP3VP4,又称原体。

聚合单位(assembly unit)指一组亚单位或结构单位,是形成更大结构(例如多瘤病毒和SV40病毒中的VP1五聚体)的重要中间体或亚聚合物。

形态单位(morphological unit),又称壳粒(capsomer):是指在电镜下见到的病毒表面明显的团块,大致上相当于蛋白亚单位的突出部分。必须指出,壳粒只是形态学上的结构。

衣壳(capsid)是指已经或即将与核酸进行组装的蛋白外壳,在电镜下由许多球形或管状亚单位即壳粒按一定的对称规律构成。某些病毒,如呼肠孤病毒,具有双层衣壳。

核衣壳(nucleocapsid):是指病毒的蛋白核酸复合体,特别是在有囊膜的病毒,例如披膜病毒的核心以及流感病毒N蛋白和RNA的丝状复合体等。

囊膜(envelope):在比较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即囊膜。

病毒粒子(virion):是在形态学上成熟的病毒个体。在有囊膜的病毒,是指核衣壳获得囊膜后的全体结构;而在无囊膜的病毒,则是成熟的核酸与衣壳的复合体。病毒粒子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形式。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由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但在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则在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亦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壳之间还有一层病毒特异的内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宿主细胞,大多是核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细胞表面出芽时由细胞获得的。 但囊膜内也含有特异的病毒蛋白单位,细胞膜双层磷脂中原有的细胞源性蛋白被病毒源性蛋白完全地或者部分地替代。

病毒衣壳是由蛋白亚单位按物理学基本原理构造的规律性几何堆积。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容量,亦即分子量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病毒,病毒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不足以生产各种不同的蛋白以形成衣壳。因此,病毒衣壳往往由一种或少数几种蛋白重复构建而成。病毒衣壳的形成实际上是蛋白亚单位的组合和装配过程。蛋白亚单位首先形成结构单位,然后再由结构单位装配成病毒衣壳。结构单位在立体构型上是不对称的,而由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单位构建稳定和对称的衣壳,从理论上讲只有两种选择,也就是封闭式构型和螺旋式构型。事实上病毒衣壳的确只有这两种构型:二十面体衣壳和螺旋式衣壳,

二十面体对称示意图                     螺旋式衣壳示意图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由核酸(R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病毒,特别是动物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常含有脂质、糖类和少量的其他成分;例如流感病毒除RNA和蛋白质外,还含有 59%的多糖类、11%的磷脂和6%的胆固醇。病毒不含氨基糖酸,这是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又一明显区别。

1.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迄今发现的各种病毒,均只含有一类核酸,或者是DNA,或者是RNA。与其他生物的核酸构型相似,DNA是双链的,RNA是单链的。但有若干例外:反转录病毒的RNA可在复制过程中反转录成DNA,因此出现RNADNA两种核酸形式,呼肠孤病毒和双RNA病毒具有双链的RNA,细小病毒具有单链的DNA。双链核酸颇长,由呼肠孤病毒中仔细提取的双链RNA,可能长达几个μmRNA病毒和类病毒是生物界中以RNA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仅有的例子。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病毒粒子核酸以外的又一重要组成成分。大多数病毒含有大量蛋白质,约占病毒粒子总重的70%以上。少数病毒,如沙粒病毒,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约3040%。病毒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对病毒核酸形成保护性外壳;二是参与病毒粒子对细胞受体的吸附。病毒粒子表面的蛋白对于敏感细胞表面相补的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是某些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前提。此外,病毒蛋白具有抗原性,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例如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但在与病毒粒子的蛋白结合后,常可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病毒蛋白具有较高的毒性作用,是使动物机体发生各种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例如发热、血压下降、血细胞改变和其他全身性症状等。

 3.酶类 

 酶是蛋白质或主要是蛋白质,因其具有不同于其他结构蛋白的独特作用,所以单独叙述。病毒增殖时,大量地合成着核酸和蛋白质。尽管病毒可以利用细胞内原有的复杂酶系统,但是病毒增殖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是病毒特有的,其所需要的酶类,如反转录酶,细胞无法提供,只能由病毒本身合成。在核酸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中,核酸碱基的裂离、核苷酸的连结以及氨基酸的活化和定向排列等,也都需要酶的参与。我们固然不能设想在病毒粒子这样的简单结构中能有复杂、完整的酶系统存在,但是生物合成是离不开酶的。某些动物病毒,特别是许多较大型病毒和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都含有酶的成分。这些酶是病毒粒子的固有部分,不同于虽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不结合入病毒粒子的酶。

4.脂质

病毒粒子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中。痘病毒的结构较特殊,除囊膜脂质外,内部结构中也含有脂质成分。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于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故脂质在化学组成上类似于细胞脂质,即含约5060%磷脂、2030%胆固醇以及少量甘油三酸酯、脂肪酸等。流感病毒的囊膜成分可与针对未感染细胞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说明囊膜的某些脂蛋白来源于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合成的磷脂,占当时增殖的病毒粒子的脂质的极大部分。但对流感病毒感染细胞中磷脂的分布区所作的分析结果证明,流感病毒的脂质大部分来源于感染前就已存在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只有小部分病毒磷脂来源于感染细胞新合成的脂质,而且也并不是在病毒指导下合成的。痘病毒的脂质似乎具有一定的病毒特异性,除痘病毒外,脂质似乎只见于病毒囊膜中。以脂质为基架形成的病毒囊膜在病毒复制中,如病毒的吸附、侵入和释放占有重要地位。除基架作用外,脂质是否还有其他功能,有待阐明。根据病毒粒子中有无维持病毒结构所必要的外围脂质,可将动物病毒分为两类。一类病毒没有囊膜,不含脂质,核酸和蛋白质是其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组成成分。这类病毒,例如细小病毒、小RNA病毒、呼肠孤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等,在用乙醚处理后并不丧失感染性。另一类病毒具有囊膜,脂质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应用乙醚等有机溶剂除去脂质,将使这类病毒粒子变性而丧失感染性。这是因为病毒粒子主要依靠表面结构进行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而丢失了脂质的病毒粒子也就不再具有吸附和侵入能力。披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白血病病毒、弹状病毒和疱疹病毒都是含有囊膜脂质,因而易被乙醚等脂溶剂灭活的病毒。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 (分别约占5060%2030%),有时还有少量的甘油三酸酯(中性脂肪)

   (五)病毒的增殖过程

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附与侵入、脱壳、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等4个主要阶段。

1.吸附和侵入

病毒吸附分两步进行。首先,病毒与细胞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这种吸附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在细胞表面任何部位吸附,不具有任何选择性。非细胞颗粒物质,甚至玻璃或金属器皿表面也都可吸附病毒。这种吸附是可逆的,单纯的稀释或冲洗以及应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浓度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都可使病毒从吸附物上重新解脱出来。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呈不可逆性结合。此时,病毒蛋白(抗受体)与细胞膜表面特定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

侵入与吸附是一个连续过程。不过,侵入是一个依靠能量的过程。目前发现病毒侵入细胞有3种方式:病毒直接转入胞浆;细胞吞饮病毒;病毒囊膜同细胞膜融合。无囊膜病毒以前二种方式侵入,囊膜病毒常以第三种方式进入。  小RNA病毒是以第一种方式侵入细胞的典型。

2.脱壳

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过程。在囊膜病毒(除痘病毒外),脱囊膜的过程就是上述侵入的过程。在没有囊膜的病毒,则只有脱衣壳的过程。病毒核衣壳的进一步裂解,也就是衣壳的脱落和核酸的逸出,主要发生在细胞浆内。吞饮泡和溶酶体可能起着将完整核衣壳送入这些部位的作用。

3.病毒成分的合成

实验观察证明,吸附于细胞上的病毒通常迅速消失。这一事实说明,吸附病毒很快侵入细胞,并且迅速裂解。从种入的病毒粒子消失开始,到新的子代病毒粒子出现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隐蔽期”(晦暗期)隐蔽期实际上是病毒增殖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此时,病毒的遗传信息向细胞传达,细胞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各种组成成份及其所需的酶类,包括病毒核酸转录或复制时所需的聚合酶。最后是由新合成的病毒成分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可以人为地分成下列几个连续阶段:

(1) mRNA的转录:这是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第一个主要步骤。所谓转录,在DNA病毒来说,就是将侵入病毒(或称母病毒)的一条DNA链上的碱基顺序抄下来,形成一条互补的信息核糖核酸,即mRNA。双链RNA病毒和部分单链RNA病毒也呈现这种转录方式。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分别为DNA、双链RNA或与mRNA互补的RNA。某些单链RNA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RNA可以直接转化为mRNA或者是病毒RNA直接呈现mRNA的作用。

(2) mRNA的译制:上述由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录的mRNA或者由RNA病毒的RNA直接转化的mRNA,于胞浆的聚核糖体上译制出具有病毒信息的酶(包括DNARNA聚合酶)以及其他早期蛋白质。这种早期蛋白质主要用于抑制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这些蛋白质主要通过对细胞RNA聚合酶的抑制(尤其是对聚合酶的抑制),以及对细胞特异性蛋白系统的关闭,抑制细胞本身的生物合成。

(3) 病毒核酸的复制:当感染细胞内出现上述早期病毒蛋白,尤其是病毒特异性酶类后,病毒核酸的大量合成就有了条件。病毒的核酸复制与细菌或其他动植物细胞的核酸复制不同。细菌和其他动植物细胞随核酸复制而发生二分裂,病毒则缺乏将其核酸复制限制为一个周期的控制机制,通常是形成一个连续合成的阶段。DNA病毒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Watson-Crick模式即碱基配对的方式进行核酸复制:先是两螺旋分离,然后形成新的互补螺旋,从而构成两个完整的新DNA分子。

(4) mRNA的再度转录:在新合成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由母代病毒和子代病毒的DNA进一步转录出第二批mRNA。某些RNA病毒则仍由RNA直接转化。 

(5) mRNA的再度译制:mRNA在聚核糖体上进一步译制出晚期蛋白,包括病毒衣壳蛋白以及病毒编码的其他蛋白,后者主要用于调节病毒自身成分的合成程序。

4.装配和释放

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在感染细胞内逐步成熟。所谓成熟,是指核酸进一步被修饰,病毒蛋白亚单位以最佳物理方式形成衣壳。病毒的装配效率甚低,常因核酸不能与衣壳有机地结合,形成缺乏感染性的空壳病毒。一般认为,由于细胞的生物合成被病毒阻断,细胞发生变性及死亡,细胞自身的溶解就将病毒释放出来。某些不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的释放方式,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二、常见呼吸道病毒介绍

(一)鼻病毒

     鼻病毒(HRV)是指一些与人类普通感冒有关的病毒,是二十面立体对称的小圆形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030nm,没有囊膜。病毒粒子实际上就是内含RNA和外包衣壳蛋白的核衣壳。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40145g/ml。核酸占病毒粒子总重的31.5%,高于肠道病毒。RNA为正链,具有mRNA性质,单股,长约7 000核苷酸,其5末端具有多个AUG暗码,但只有一个能够作为起始密码。病毒RNA进入胞浆后,可以直接翻译病毒蛋白并进行RNA复制。鼻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 35环境中迅速灭活,这是与肠道病毒的重要区别。鼻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515分钟即可完全灭活。室温放置几小时,将有50%的病毒灭活。

人鼻病毒(HRV)感染后常表现为感冒症状,所引起的症状包括:咽喉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和咳嗽;另外一些患者同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疲劳,乏力,头痛,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大约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HRV感染引起,而婴幼儿感冒有15%~30%是由HRV致病。HRV是感染具有自限性,但是有时会引起诸如哮喘、充血性心衰、支气管扩张,包囊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并且HRV多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童和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易感群体,HRV感染后还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病毒抗原性复杂,有100多个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间很少交叉保护,因而人可多次患感冒。对普通感冒尚无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腺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 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 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35 000 bp,两端各有长约10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100余个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49种,分为ABCDEF六个亚群(subgroup)。腺病毒对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等均可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包括以下4种不同的综合征。

1.急性发热性咽喉炎 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由C组病毒引起,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这些表现难以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轻型呼吸道感染鉴别。

2.咽结膜热 症状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如游泳池结膜炎,多由B组腺病毒37型所致,愈后尚好,一般无后遗症。

3.急性呼吸道疾病这一综合征由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此感染多由腺病毒47型引起,也可见于3型。

4.肺炎 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在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为8%10%

(三)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动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动物,但是猪比较例外。猪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们主要感染的还是猪流感病毒。少数动物流感病毒适应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1.结构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核心: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

基质蛋白: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包膜:包膜是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膜,这层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将宿主的细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脱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目标。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这两类蛋白突出病毒体外,长度约为1040纳米,被称作刺突。一般一个流感病毒表面会分布有500个血凝素刺突和100个神经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化,这是区分病毒毒株亚型的依据

2.分类

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如H1N1H5N1H7N1H3N2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3.变异性

    变异性是流感多次大规模流行的主要因素。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温度敏感性变异、宿主范围以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变异,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是表面抗原HANA易变异。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流感规模。若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漂移,产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称为抗原性转变,形成新的亚型,此时人群普遍缺乏对它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1978年前苏联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与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时感染人则分离出H3N1亚型,这说明自然流行情况下可发生这样的变异。过去一直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的交替是迅速的,一旦新亚型出现,旧亚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虽再度出现,却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两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抗原发生了变异,武汉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们对新株没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行。

这些疫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H5N1H7N9等亚型。

4.主要症状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IgA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流感病毒侵袭的目标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则会引起胃肠型流感。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一般为14天。起病后患者有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的12天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较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天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流感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发细菌性感染所致。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为RNA病毒,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最近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有二个亚型。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RSV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 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热,最高可至41℃,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高热时间多数为14天,少数为58天。约1/3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14天。多数病例的热程为410天。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多有细小或粗、中罗音,叩诊一般无浊音,少数有过清音。X线检查:多数有小点片状阴影,大片状者极为罕见。约1/3病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15×109/L500015000/mm3)之间,多数在10×109/L10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多在70%以下。

三、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中医治疗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本部分将分别介绍具有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药理作用】

1.抗菌

金银花对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水浸剂较煎剂好。

2.抗病毒

李永梅等研究了金银花的抗腺病毒作用, 证明金银花提取物能显著增强体外细胞抗腺病毒感染的能力。阎明等发现复方金银花醇提取物具有抗性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董杰德等发现金银花水提取物具有细胞外抑制柯萨奇及埃坷病毒的作用肌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药依据。

3.解热、抗炎、免疫作用

对金银花解热,抗炎,免疫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其提取物对发热有退热作用,对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还能明显提高下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从而推断其清热解毒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用量】615g

【常用方剂】

1.金贝痰咳清颗粒

   清肺止咳,化痰平喘。适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粘稠,喘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2.金银花露

   清热解毒。用于暑热内犯肺胃所致的中暑、痱疹,疖肿,症见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痱疹鲜红、头部疖肿。

3.金蒲胶囊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症。

黄芩

【来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又名元芩、枯芩。

【炮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杆菌、肺炎双球菌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清热解毒作用的实质就是对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原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抑制作用。通过细胞培养发现它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 H IV-1RT )的活性。此外,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抗炎作用

黄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运动,其中的黄芩素可通过抑制 NF-KB 结合位的活性。

3.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黄芩苷的酚羟基数量较黄芩中其它的有效成分为多,且A环中含有邻二酚结构,因而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4.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通过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证实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形成的促进作用是该药对红细胞膜上的相应位点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影响红细胞膜上的CR1受体结构改变所引起。

5.对细菌内毒素的抑制作用

    王毅选用了黄芩苷和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芩苷虽不能清除所致的内皮细胞脱落现象的发生,但能在大程度上保护内皮细胞间的细胞连接,减轻所致的 胞浆疏松,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

【常用方剂】

1. 黄芩汤

清热止痢, 和中止痛,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脘痛、痹证、黄疸、白带、崩漏等病。

2. 葛根芩连汤

外解表邪, 内清里热, 以达表解里和。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痢。

3. 黄连解毒汤

清热燥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一切高烧、烦躁及疔疮等证。

4. 黄芩正气胶囊

具有化湿健脾,宽胸消胀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湿盛引起的不思饮食,胃寒腹痛,肮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暖气等症。

夏枯草

【来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炮制加工】 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

1. 抗病毒作用

夏枯草多糖具有抗疱疹病毒1和疱疹病毒2作用。夏枯草提纯物还可抑制HIV-1 在淋巴细胞MT-4、单核细胞U937、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的复制。研究发现,夏枯草提取物对HIV逆转录过程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

夏枯草水煎剂有广谱抗菌活性,有轻微抗淋球菌作用,对耐药金葡菌敏感,其作用优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醇提物中的水溶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青霉和黑曲霉均有抗菌抑菌作用。

3. 降血糖

夏枯草醇提物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并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元合成。

4.抗炎作用

夏枯草对早期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效应与肾上腺皮质中糖皮质激素合成分泌的加强有密切关系,对免疫器官影响研究证实,夏枯草除了能抑制炎症反应这样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外,对特异性免疫机能也表现了相当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常用方剂】

1.夏枯草口服液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高血压症。

2.夏枯草颗粒

   治疗乳腺增生、甲状腺肿大

3.夏枯草胶囊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高血压症及瘿瘤,瘰疬,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

 

大青叶

【来源】 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十字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入药用其叶。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抢水洗,切碎,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大青叶对等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

2.抗菌作用

    大青叶类药材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大青叶水煎剂在体外对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3.抗内毒素活性

大青叶性味苦寒,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现代医学关于清热解毒功效的阐释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二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其是抗内毒素活性为该类中药的重要特征。

4.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大青叶水煎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上调作用,同时大青叶与 ConA.LPS协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促进作用,并且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推断大青叶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可能在于调动机体内的其他抗感染功能。大青叶水煎剂通过促进淋巴细胞IL-2 的分泌可以上调小鼠免疫功能,同时对巨噬细胞分泌TNF 致炎效应和免疫病理损伤无明显影响。

【用法用量】915g

【常用方剂】

1.新复方大青叶片

功能主治:清瘟,消炎,解热。用于伤风感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骨节酸痛。

2.清火片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通便。用于咽喉肿痛,牙痛,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目赤,大便不通。

3.小儿退热口服液

功能主治:清热透表,解毒利咽。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发热恶风,或表里俱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痄腮,喉痹,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浮数或数等病症。其他感染引起的发热亦可配合使用此药。

4.金莲清热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

5.复方大青叶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用于风热感冒及流感、腮腺炎。

6.治疗手足口病

大青叶10g,紫草8g,石膏15g,板蓝根10g,野菊花6g,萆薢6g,甘草5g,珍珠粉3g,)治疗,总有效率96.67%,治疗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预防传变。

7.治疗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15g,配以柴胡1530g,葛根15g,黄芩10g,白芍10g,羌活8g,白芷8g,板蓝根15g,石膏20g,甘草10g,生姜3 片,大枣3 枚。 每日1剂,水煎日服 3次。治疗流行性感冒总有效率为 94.12%

8.治疗小儿上感发热

大青叶12g,柴胡、金银花、太子参各10g,青蒿6g,竹叶6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6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其中服药1剂退热者38例,2剂退热者52例,3剂退热者16例。

连翘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干燥果实。

【炮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人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连翘提取物对呼吸系统病毒如合胞病毒、腺病毒7型(Ad7)、柯萨奇B3型、流感病毒甲3亚型以及淡出疱疹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连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四环素,抗菌作用效果显著。

3. 抗炎作用:连翘不同提取物对二甲苯或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具有明显影响,对内毒素具有中和作用,效果显著。

【常用方剂】

1. 连翘败毒丸

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用于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风湿疙瘩,遍身刺痒,大便秘结。

2. 双黄连口服液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板蓝根

【来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炎、菌痢,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对柯萨奇B3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

2.抑菌作用:水浸液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钩端螺旋体等。

3.抗内毒素作用:板蓝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使内毒素结构被破坏、失活,试剂与内毒素之间的凝聚反应受到抑制。

4.免疫增强作用:腹腔注射板蓝根多糖可显著促进小鼠免疫功能。

5.抗炎作用:板蓝根70%乙醇提取液经实验证实有抗炎作用,表现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人鼠足跖肿、人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及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 915g

【常用方剂】

1.上呼吸道感染板蓝根及以其为主药的多种制剂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本品配伍羌活、防风、黄芩、甘草、夏枯草治疗感冒;配伍羌活、柴胡、黄芩治疗外感发热;配伍金银花、连翘、黄芩治疗流行性感冒;配伍金银花、大青叶、连翘、甘草治疗小儿腮腺炎。

2.以板蓝根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有板蓝根颗粒剂、板蓝根注射液、板蓝根片、板蓝根干糖浆、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这些制剂都是采用板蓝根中的水溶性成分制成。功效均为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鱼腥草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蕨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因其全草具有浓厚的鱼腥气味,故名鱼腥草。

【炮制加工】鲜鱼腥草 除去杂质;干鱼腥草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断,干燥。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

1. 抗病毒作用:鱼腥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其挥发油,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病毒包膜而杀灭流感病毒。鱼腥草能保护宿主细胞,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调亡。鱼腥草能明显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降低肺指数和抑制病毒肺内增值作用。

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鱼腥草煎剂与癸酰乙醛(鱼腥草素) 均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合成鱼腥草素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观察到它能提高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给药4日后与给药前比较,患者血清备解素量成倍增长。

3. 解热抗炎:鱼腥草注射液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cAMP 含量的升高及促进腹中隔区AVP 的释放而发挥解热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鱼腥草素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炎症因子TNF-AIL-1BIL-6的浓度, 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浓度。

4. 抗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分枝杆菌、孢子丝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鱼腥草素与TMP配伍还有协同作用, 抑菌效果显著增强。

【用法与用量】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服或煎汤熏洗患处。

【常用方剂】

1. 鱼腥草注射液

  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

2. 复方鱼腥草合剂

   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风热证候者。

麻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炮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提高老龄小鼠低下的抗体产生能力,在流感病毒感染初期激活机体防御系统。另外,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能促进IgM抗体生成

2.镇咳作用:实验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促进Th2细胞的凋亡,并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恢复Th1/Th2平衡来发挥抑制哮喘发病的作用。

3.免疫功能作用。用麻黄制剂治疗纯系昆明种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发现,其可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以麻黄不同提取物研究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发现所分离的成分能减轻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使胸腺萎缩,调整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的失调等,证实麻黄对小鼠的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210g

【常用方剂】

1.肺炎合剂

  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

2.千柏鼻炎片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凝滞气血所致的伤风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流涕黄稠,或持续鼻塞,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桂枝

【来 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桂枝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解痉作用,与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痛阈有关。

2.抗菌作用:桂枝对多种菌如霉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醇提物在体外能较好抑制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明显。采用琼脂稀法药敏敏感试验,测定桂皮醛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均具有抗菌活性。

3.抗病毒作用:桂枝煎剂对亚甲型流感病毒和孤儿病毒均有显著抑制效果。

4.抗炎、抗过敏作用:有研究发现桂枝提取物具有很高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桂枝中强过敏组分为缩合类单宁,桂枝对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桂枝挥发油对急性、慢性和免疫损伤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炎症介质生成及抗氧化等有关,并有抑制补体活性和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同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炎性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310g

【常用方剂】

1.桂龙咳喘宁颗粒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 风寒感冒

本品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可使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常与麻黄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当与白芍同用;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可与黄芪、附子、细辛等配伍。

荆芥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1小时,切段,干燥。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荆芥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 抗病毒作用:荆芥油和荆芥穗总提取物对小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 解热镇痛作用:张丽等将荆芥内酯制备成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冻干粉末,用于醋酸致痛和酵母致热小鼠模型,结果发现SCH-PLGA-NP具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用。

【用法用量】5~10g.

【临床应用】

荆芥为解表、散风主药,长于发汗、解热,能镇痰、祛风、凉血。从古至今,荆芥在流行性感冒,头疼寒热,呕吐,皮肤病、妇科病等疾病中广泛应用。单海军等将柴胡、青蒿、薄荷、连翘、荆芥、牛蒡子、川芎等粉碎煎煮,对小儿外感发热进行药浴,确定出最优治疗方案。

薄荷

【来源】 始载于《新修本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炮制加工】除去老茎和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药理作用】

1.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薄荷油、薄荷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核盘菌,匍茎根霉菌、毛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在体外蚀斑抑制实验中,薄荷油对单纯疱疹病毒的两种亚型(HSV21HSV22)均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2.抗炎镇痛作用:高、低剂量的浓薄荷水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证明浓薄荷水对早期急性炎症的充血水肿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王晖等利用薄荷提取物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3.祛痰作用: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薄荷醇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而表现祛痰作用。

【用法用量】 36g,后下。

【常用制剂】

1.胆舒胶囊为天然植物薄荷中提取的薄荷油单一成分中药制剂。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感染及体征的总有效率达76.9%。

2.复方薄荷油滴剂对改善外科病区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的患者因留置胃管引起的咽部干燥性疼痛效果明显。

3.清凉油由薄荷油、薄荷脑、樟脑、桉叶油等精制而成,具有消炎退肿、止痛止痒等功效。

4.复方薄荷滴鼻液除了具有除臭、消炎、止痛、润滑鼻腔作用外,对治疗萎缩性和干燥性鼻炎及鼻出血等也有疗效。

甘草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是甘草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研究表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有抗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乙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作用。有文献报道用小鼠模型研究甘草甜素的抗流感作用,结果发现给药组小鼠100%生存,而未接种者均感染流感后死亡。方炳虎等发现甘草粗提取物和甘草酸单铵盐口服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甘草粗提物组能明显延长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

2.抗炎作用:甘草甜素能够改善右旋糖酐硫酸酯钠导致的结肠炎,明显减少促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结肠髓过氧化物酶,减少活性氧化物质导致的脂质蛋白变性和器官损伤。甘草酸还能明显改善三硝基苯磺酸导致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降低丙二醛水平,提高血清和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常用方剂】

1.脾胃气虚,食少乏力,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

2.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配人参、阿胶、桂枝等,如炙甘草汤。

3.阴血不足,筋挛作痛,常与芍药同用,即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中腹作痛,配饴糖、桂枝、白芍等,如小建中汤。

4.风寒咳嗽,配麻黄、桂枝、杏仁,即麻黄汤;肺热咳喘,配石膏、麻黄、杏仁等;寒痰停饮喘嗽,配干姜、细辛等,如小青龙汤;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等,如二陈汤。

5.热毒疮疡,生品与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与桔梗同用,即桔梗汤;药物及食物中毒,常与绿豆或大豆同用,如甘豆汤。

紫苏

【来源】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全草及其叶、梗、果实均可入药。又名苏子、香苏、红苏。

【炮制加工1.紫苏梗  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2.紫苏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3.紫苏叶  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经脾经

【功效主治】

1.    紫苏梗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2.    紫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3.    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紫苏叶提取物有抗HIV-1HIV-2病毒的作用,紫苏的成分之一(迷迭香酸)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疱疹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迷迭香酸还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性神经氨酸酶(NA)抑制活性,并且其抗病毒的活性高于利巴韦林。

2.抗菌作用:紫苏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紫苏醇提取物能抑制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及大肠杆菌的生长;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紫苏叶的醋酸乙酯萃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15]

3.抗炎作用和抗过敏作用

紫苏叶中的挥发油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TNF-α有道德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阻止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抑制白细胞向血管外移动[18]。英国学者发现紫苏茎叶提取物除去紫苏醛和分子量1万以上的部位,可抑制小鼠体内TNF的产生达1/3,可增强免疫抑制作用,改善人类过敏性疾病。

【用法用量】煎服,5-9克,不宜久煎。

【常用方剂】

1.小儿清肺化痰泡腾片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小儿肺热感冒引起的呼吸气促,咳嗽痰喘,喉中作响。

2.藿香正气口服液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3复方紫苏油软胶囊 

功能主治:去脂化浊,解毒散结。用于粉刺湿浊毒瘀证,症见丘疹,色微红,白色粉刺或有痒痛,皮肤油腻。

紫花地丁   

来源】始载于《本草纲目》。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e yedoensis Makino,全草入药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切碎,干燥。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与抑菌作用:紫花地丁总生物碱对鸡新城疫病毒(NDV)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其对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紫花地丁水浸出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紫花地丁的实验浓度对HBsAgHBeAg 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6mg/kg·d紫花地丁水浸出物具有抑制 DHBV 复制作用,且紫花地丁在体内、外试验中均有抗 HBV活性作用 [4]。此外,紫花地丁的二甲亚砜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HIV-I病毒作用[5]

2抗炎作用

紫花地丁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对小鼠棉球肉芽增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3对免疫系统作用

紫花地丁可显著增强小鼠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对白细胞数量影响不大单可不同程度的使中性球减少而使淋巴球增加;紫花地丁可促进小鼠脾脏溶血空斑的形成,作用极其显著,提示其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7]。体内试验研究发现紫花地丁煎剂通过调控小鼠巨噬细胞活性而下调小鼠的免疫功能[8]

4 抗内毒素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紫花地丁提取液对细菌内毒素有拮抗作用[9]

【用法用量】15-30g

常用方剂

1.二丁冲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热疖痈毒,湿热黄疸,外感风热,咽喉肿痛,风热火眼等症。

2.芩花胶囊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用于风热犯肺之咳嗽。

3.男康片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利湿解毒。用于治疗肾精亏损,瘀血阻滞,湿热蕴结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

4.消炎片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之功。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对发热、肺炎、支气管炎等有显著疗效

5.骨炎灵片

功能主治:补益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骨髓炎、开放骨折感染及虚人痈疡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有病毒 DNA 或 RNA 的情况下是否能复制完整的病毒出来?
【热点专练】2020年记忆——新冠病毒(2)
病毒与抗病毒药
中药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于病毒
circRNA海绵作用的全新应用:人工设计circRNA能有效治疗丙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