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市2013年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厦门市2013年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14

雨霁——误为“霄”“消”“宵”。

不知东方之白——误为“即”“际”。

卒获有所闻——“卒”误为“足”,“获”误为“或”。

行迷未远 ——“及”误为“即”,“之” 误为“知”“其”。

雕栏在——“雕”误为“凋”,“栏”误为“拦”或“楼”,“砌”误为“彻”,“犹”误为“尤”。

断肠人在天——误为“崖”。

14题平均分大约11.5

复习建议:复习至此,该背诵的都会背了,主要是书写的问题。要保证书写无误,避免会背而不得分的状况。可特别强调注意那些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的写法,分类强化记忆。让学生养成答后检查的习惯,避免出现让自己哭笑不得的笔误。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广”:广度、宽度;“于”:比;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广” 和“于”字。“于”可以译为“比 ”,此句是状语后置句,只要将“于”翻译成“比”,状语部分就回到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从改卷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到。而“广”的翻译就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将“广”译为“面积”“范围”,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则上不给分。此句翻译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另外,还有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不符合生活常识。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应做适当思考,适当检查。

示例:

3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旧堤,宽度比旧堤多一倍,而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

于是修筑广德湖边上的堤坝,让它的宽度比原来的一倍,并且高度也比原来高出了三分之二。

于是就建筑了环绕湖水的堤坝,宽度比原先的宽一倍,高度比原先的堤坝高了三分之二。

2分)(失分点:“广”“于”翻译不准确,各扣1分)

这样之后筑起的环湖堤坝,比原来的宽了一倍,比原先的高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因此人们搭建环绕湖水的堤坝,比旧堤坝大一倍,并且比旧堤坝高出三分之二。(“广”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广度宽度是旧规模的2倍,高度是旧规模的3/2倍。(“于”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坝,比原先的堤坝宽广了一倍,而高度也比原来多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③(1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的堤坝,在旧的堤坝的基础上扩大好几倍,在旧的堤坝的三分之二的基础又提高了几倍。(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出来,各扣1分)

因此围绕湖建造的堤岸,比以前的堤岸大数倍,并且比旧堤岸高二三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湖的堤坝,比旧的更加广阔,并且比旧的高三分之二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④(0分)

于是筑造环绕着湖的堤,长是原来的数倍,而高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绕着湖的堤,数倍于旧堤,高度则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保留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各扣1分)

就是筑造环绕湖的堤岸,广德湖也是很破旧,而筑造之后也不会再那么旧,有三分之二创新。(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译文本身是病句,扣3分)

因此就修筑了重新治理了湖,有了大的收获,比以前好,而且超出从前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只翻译出一处,句意脱离原文,各扣1分)

2)那么(有道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举”:兴、兴起、兴建、兴办、兴替、兴修、兴革、兴盛、兴隆、兴旺、立、推行、实行、实施、执行、启用;“细”:小事、细节、细微的事;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本句翻译的重点词是“举”“细”。“细”是名词。很多学生都无法翻译出来。译成“细致”“细说”“细心”“细小”的大有人在。 “举”是动词,是“政事”的谓语,能翻译成与“政事”搭配的动词原则上都给分,如“立”“推行”“实行”“实施” 等;但有些同学翻译成“推举”,不合文意,不给分。

示例:

3分)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废弃与兴起,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都是小事吗?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荒废与实行,做百姓的幸运与不幸运,这难道是小事吗?

于是人民的生存与死亡,政策的废除和实施,关联人民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很细致的事情吗?

那么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废止推出,都是关系人民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微小的事吗?

2分)

人们的生存与死亡,政治制度的废除与推举,为百姓的幸福与否,这样难道不算是小事吗? (失分点:“举”翻译有误,扣1分)

那么人的生存死亡,政事的荒废兴旺,作为人民的幸福与不幸,它们难道不是有细节上做到的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扣1分)

所以人的生存和死亡,政事的荒废和兴举,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不是细心决定的吗?(失分点:“”翻译有误,扣1分)

1分)

因此人的存亡,政治的废举,作为民众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因为细节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各扣1分)

那么人的存活死亡,政道的废除与兴举,是人民的幸与不幸,这难道太细了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兴废,对百姓是否有益,这怎么能不细心呢?(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0分)

如果关系到人的生存,政策就应该废除,可是要为人民感幸运而是不幸,要细心地考虑。(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那么人们的生死存亡,政策的荒废与推举,作为百姓生活幸与不幸,这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所以人的好坏,政策的好坏是决定百姓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因素,这难道不该细致吗?(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然而这种人的存在,是政治上的失败,是百姓万幸中的不幸,怎么可以放过呢?(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脱离原文,各扣1分)

6

0分卷:

例:景色的美从写老树的高,藤上的花,雁子等营造出大自然的感觉,幽静、舒适的生活。

评析:虽然能够将关键词寻找出来,但没能够将画面描绘出来实现对“境”的阐述,扣2分,对“意”把握完全错误,扣1分,赋0分。

1分卷:

例:首联写出了“老树高叶,寒藤细花”之景,营造出了全诗为漂泊孤苦以及思念家乡的淡淡哀愁之境,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苦闷与无可奈何,借景抒情。

评析:画面的分析留于简单,没有细致描绘,只有意象概述,扣1分;情感的把握还算到位,稍显游离,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老树”“寒藤”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老树上留着些叶片,寒藤上有些小花,体现了悲凉,寂静的伤感之情。

评析:捕捉到意象没有描述意境,理解了情感却没有将情感和画面结合起来适当分析,大意到了,表达不严谨,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古木尚存残叶,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营造了萧瑟、枯败、寂寥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愁苦,以及身世飘零的孤单与感伤。

评析:画面的描述稍有不足,“寒藤细作花”与“老树高留叶”是对句,所以不宜解为“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意”的陈述清晰、准确,虽有瑕疵,赋3分。

2)(3分)

0分卷:

1:作者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来到这里被这悠闲安宁的生活所吸引,喜爱隐居生活、客居异乡的生活,不用苦苦思念家乡。

评析:完全误解诗歌的情感。参照参考答案,没有可给分的点,扣3分,赋0分。

1分卷:

例:作者“不用苦思家”因为“干戈正飘忽”,因战乱的开启,作者无奈辗转漂泊,四海为家。

评析:情感的把握基本正确,分析的思路过于简单,没有能够说清“不用苦思家”的深意,扣1分,“四海为家”用语不确切“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与诗意相悖,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末句的“不用苦思家”是诗人的一种自嘲,这种写法体现了诗人因为战乱不断而漂泊的无可奈何,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漂泊的苦闷。

评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把握住了诗歌抒情的主调,自嘲的说法值得商榷,语句不够流畅,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不用苦思家”指战事纷乱,有家不能回,所以不必思归乡。但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无比的思念,同时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让自己早日归乡。这句为反语,说不思,实际是无限思。

评析:从字面到深意都能够准确分析,对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的使用准确完整。对诗歌“正话反说”的抒情方式也作出了合理的分析。语句通顺,字迹清晰。赋3分。

8

第(1)小题

1.纪灵在袁绍与刘备争战之时找到吕布,请他不要救援刘备而吕布答应之后却又领兵救刘备,故纪灵责其无信。吕布请两家到帐中喝酒,并建议他在百里外掷戟,若中,则两家自行和解,不以战争解决;若不中,则任两家自行战争解决,不帮扶任何一方。结果,吕布掷中,于是袁、刘两家退兵。(扣2分。“在百里外掷戟”情节严重失实,违背生活常识)

2.因为吕布收了袁术的钱财却又去帮刘备,因此纪灵称吕布无信。吕布辕门射箭,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当吕布射到目标则双方停战,若射不中则两军开打,吕布谁也不帮。结果吕布射中,双方停战。(扣2分。“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这一情节严重失实)

3.因为吕布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吕布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吕布知两人不合,便心生一计,将自己的戟插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用弓箭射戟上的红领,若射中,刘、袁两家便不开战;若射不中,便由刘、袁两家自己决定。于是刘、袁两人皆同意此法,结果吕布果然射中,免了刘备、袁绍的不合。(扣2分。“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均存在明显的硬伤)

4.①纪灵写信给吕布,说自己要攻打刘备,希望吕布协助自己。吕布同时也收到刘备的求救信,便领兵救刘备。②吕布为袁、刘调和,将自己的方天画戟立于辕门之处,离自己有百步之远,自言若是射中,则刘备与袁绍的恩怨一笔勾销,结果果然射中。(扣2分。第一问的“无信”指什么,说得不明不白;“射中后罢兵”这一得分点缺失)

5.纪灵先前写信给吕布并给他好处,要联合他一起攻打刘备。而刘备也向吕布求救。吕布设了一计,如果他射中画中的小鹿,两家就停止战争,否则继续战争。结果吕布一箭射中小鹿,避免了一场战争。(扣3分。“纪灵写信”和“射画中的小鹿”,情节严重失实)

6.吕布原来答应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但经陈宫劝说,便又反悔,所以纪灵责备吕布“无信”。吕布设了一场酒宴,请来刘备与纪灵,并称能用画戟射中百步外的辕门,若能射中,两家便和解,射不中,两家再开战不迟。吕布果然射中,化解了一场风波,称之为“辕门射戟”。(扣3分。“无信”的内容,答到本故事的后续部分了;“辕门射戟”的情节,误写成“戟射辕门”,搞笑)

7.①因为吕布又领兵救刘备,所以纪灵责吕布无信;②吕布想要暗中讨好刘备和袁术,她派纪灵去安抚刘备,而自己却到袁术那里说怎么样攻打刘备,这样一来,就会使刘和袁两家都觉得他很有义气。(扣4分。只有第一问回答切题,其它内容都是胡编乱造,错漏很多)

8.吕布言而无信,纪灵由此对吕布感到不信任。(扣5分。只回答第一问,而且说了等于没说)

9.吕布当时投靠曹操,与袁绍关系较好,刘备遭围堵,求助吕布,吕布不顾袁绍,搬救兵救刘备。吕布使刘备、袁绍一起饮宴,分析曹操实力,促使二人结盟,并向刘备与袁绍隐瞒自己与曹操的关系。(扣5分。胡编乱造,关系极其混乱)

10.吕布跟纪灵相约三更见面,吕布放了纪灵鸽子,所以纪灵说吕布无信。吕布把自己卖上淘宝,来使袁刘两家原谅他。(扣5分。纯粹的搞笑版)

11.因为吕布言而无信,没有及时去救刘备。吕布约袁、刘两家去饮宴,解释没有去的原因,吕布的理由使两位都信服了,于是两家都不怨吕布。(扣5分。全部内容都是根据选段而临时编写的,无一处切合得分点)

第(2)小题

1.“唬怔了”的是王仁、贾芸要将巧姐嫁给外藩王爷作妃子的事。平儿让刘姥姥进贾府,把巧姐妆扮成青儿的样子,自己也上了车一起逃离了贾府,到田庄上藏了起来,等到贾琏护送棺椁毕了回到京城,才把巧姐送回贾府,救了巧姐。(扣1分。“说服王夫人”这一得分点缺失)

2.王熙凤的哥哥要把侄女巧姐卖了,换作金钱来继续享乐。平儿赶忙找来了刘姥姥,告诉她这件事,刘姥姥决定带走巧姐。在平儿的帮助下,刘姥姥带着巧姐坐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刘姥姥的安排下,巧姐嫁入了一个当地的富商人家中。(扣2分。“说服王夫人”和“装作下人”两个得分点缺失)

3.①巧姐儿的舅舅想偷偷把巧姐嫁到外藩去给藩王做妃;②平儿不想让巧姐远嫁做妾,和刘姥姥私下商量。刘姥姥说可以把巧姐偷送出贾府,到乡下去嫁给王财主儿子。③巧姐告诉了凤姐,凤姐同意后,平儿亲自乔装打扮,护送巧姐到乡下,安排妥当后才回来,大骂巧姐的舅舅等人,担起责任,凤姐十分感激。(扣2分。“说服王夫人”误写成“征得凤姐同意”,凤姐此时已死;“乔装打扮”的应该是巧姐而不是平儿)

4.把刘姥姥“唬怔了”的事是:凤姐生的女儿是在七月初七出生,日子不好。平儿把这件事告诉凤姐,凤姐要求刘姥姥给女儿取名字,刘姥姥取名为巧哥。(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5.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巧姐生病的事。平儿遵从刘姥姥的指示,拿着一本书对巧姐儿诵读。经过多时的诵读,鼓儿词起效了,巧姐的病开始好转。平儿欣喜地向刘姥姥道谢,忙去给贾母报喜。(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6.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宝玉和凤姐被下咒,昏迷不醒。(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7.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贾琏趁着凤姐照顾长痘的女儿巧姐时与他人厮混一事。平儿在给贾琏整理床铺时发现了枕头下的一根青丝,知道了贾琏背着王熙凤偷情,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熙凤,导致王熙凤哭闹。(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9

第(1)小题

1.“孝”包含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顺从父母等内容。要像舜配合父亲杀自己一样,让父母高兴。(扣1分。“得到父母的欢心”这个得分点缺失)

2.包含了应对父母的生活关心,照顾他们,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做错事应敢于指出,不应什么事都盲目听从。(扣2分。“不盲目听从父母”是随意添加的内容,与选段无关)

3养、敬、得、顺。(扣2分。虽然能够准确把握得分点,但没有加以解释,导致简而不明)

4.孔子说,所谓的孝,是能养得起整个家,甚至连家中的犬马也都要养得起;对家人的尊敬、孝敬。(扣3分。漏掉了孟子选段的内容;“养”与“敬”的对象存在严重的硬伤)

5.①君臣关系,臣应该遵循敬重君;②顺从,遵循父亲,父子关系;③得到朋友、亲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却把它“推广”到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

6.抚养长辈,尊敬长辈,顺应长辈,不可违背长辈。(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而非“长辈”。尽管父母也是长辈,但在古代文化经典里,尊敬长辈叫“悌”而非“孝”。)

7.孔子的“孝”,老、少等世人、畜牲等皆有所养;孟子的“孝”,没有“孝”的人,不能为人、为子。(扣4分。“皆有所养”勉强与得分点挂上钩,可惜的是“养”的对象与“孝”无关,不得分)

8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不敬,何以别乎;③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④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扣4分。照抄原文,答非所问)

第(2)小题

1.舜的孝成为天下的模范,是大孝,促进了社会孝的发展,使孝的意义深入人心。(扣1分。“父子伦常确定”这个得分点缺失)

2.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扩大“孝”的影响力。(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3.让社会得以安定,正常运行的社会作用。(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4.表现了在社会中是尚有父子之分的,做错事不能因为是亲人而不去追究,应公正、公平。(扣2分。答非所问)

5.舜在他父亲与人配合要杀他的情况下,仍然孝敬他的父亲,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敬重长辈,社会的伦理秩序才不会颠倒。(扣2分,答非所问)

6.“孝”体现了一个人有无道德,一个无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扣2分。答非所问)

7.通过舜的孝说明不管你的父母有多大的恶行,都是值得我们做子女去尽孝的。(扣2分。答非所问)

10

答案:D 。本题答对率约为70%

11

答案要点:“理想”是指人们追求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望。(1分)“现实”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改变。(2分)

阅卷情况:

本题的难度不大,问题指向明确,答案清楚,但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得满分,原因在于未能对所答内容进行概括,考生都是照抄原文作为答案,不符合题目“简要概括”的要求,扣1分。

答案示例:

1.理想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艰苦的表现。(3分,内容概括简洁、清楚、完整。)

2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指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决心和力量。(扣1分,照抄原文,回答不完整。)

3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愿望。现实是指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生活而产生的。(扣2分,出现语病,对“现实”的概括不当。)

4.理想指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为过安稳生活而神化出来的保护神,现实指人们神化的造型,大多是经过不同动物特征组合而形成的,(扣3分,对问题的理解有误,概括不当。)

12

答案:色彩缤纷、形态优美饱满的云是“物”,是客观的(1分),“祥”是“我”(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主观的(1分);“祥云图案”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之物的融合(1分)。

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合一”这一审美观念的,但有一些同学未能认真审题,答题时却是在分析“吉祥图案”的特征,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导致失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扣3分。

2.对“主观”“客观”的概念不够明确,答题时不懂“祥云”(“云”即是“物”,“祥”即有“我”之寓意)二字即包含有“主观”“客观”的因素,因而分析时不得要领,乱答一气。根据实际答题情况扣12分。

3.照抄原文内容,未作具体分析,扣23分。

答案示例:

“物我合一”即是物质形态与思想观念合为一体。“祥云图案”的由来是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云朵十分美丽,认为是可以带来吉祥的,这就是物质与心灵的统一,看到色彩绚烂的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因物寓意,物吉意祥,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3分,对问题理解准确、到位,分析、概括恰当。)

祥云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物我合一”。(扣1分,对客观之物“云”的分析欠准确。)

⑶祥云图案给人艺术感和心灵慰藉,体现华夏儿女的美好愿望,具有科学合理的部分,云纹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扣2分,未对客观之物“云”作分析及概括。)

①祥云图案不仅形象丰富多彩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②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扣2分,未对主观之意“我”作分析,概括也不恰当。)

⑸“物我合一”体现在:①一方面选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②另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③运用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等表现手法。(扣3分,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

⑹体现在:以谐音组成吉祥词汇,情景交融,突出主题;将科学合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意境美,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达到“物我统一”的效果。(扣3分,不能正确理解“物我合一”的寓意,只能对其妄加评点。)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4

原参考答案: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僧人的点拨(1分),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又使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评分补充细则:

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第一次僧人出现,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第二次僧人出现,帮助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②情节发生转折,为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张本、铺垫;(2分)艺术家要心灵澄澈,不能拘于虚名和自我(1分)。

(答对一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情况分析

10

①连接前后文,总领全文,是文章结构完整有条理。0

②说明僧人在米芾的文学中,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0

③僧人是个亮点,小说因僧人的出现得知故事背景,借僧人写出感想。0

分析:这个与题目问的情节关联完全没关系,答非所问。

21

僧人第一次出现,教米芾用心写与来来的再次出现,为米芾不懂得保护墨园,后来是造成严重的伤害做了基础,文章的转点,使本文更具特色。

分析:没完全看清要求,审题失误。

32

①推动了情节的推动悬念的揭开。

分析: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两次写到僧人,起到转折的作用。第一次写僧人,是将米芾由不知笔法真谛转而成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而第二次写到将米芾从追逐名的深渊里救出,教他淡化世俗的功利之心。

分析:作用答得不清楚。但是分析到位。所以得到分析的分数。

43

①两次写到僧人都指出了其病因所在,推动下文情节发展。②两次帮米芾解决了绝境,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与主题照应③以特别方式指出病因,解决了问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没有解释清楚僧人第一次出现的作用。切记要分点回答。

54

在情节关联上起了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僧人的第一次出现,使米芾的书法水平大有进益,第二次出现使米芾恍然顿悟,心身到新生。

分析:作用清楚,而且分析到位。

15

原答案示例:这是僧人对米芾的警世之言。“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把水池弄成墨池;“目明心聪”表面是指米芾的健康,实际是希望他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这样,墨园和它的主人才会再现生机。

评分补充细则

“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回归自然的创作(2分);②“目明心聪”指米芾重获身心健康,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2分);③要想成为学术或艺术大师,必须淡泊名利,进得去,出得来,不好虚名,不刻意(2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或先答表层意思,再答深层含义,再总结启示,每点2分)

10

①告诉我们不要一味模仿别人。

含义是说明米芾就像池水一样,在池水被开始染成墨池的时候,米芾便开始像池中的生物一样,变成了墨色,就此便单一无双,也表现了事物必须有多方面,多色彩,不可单一绝对。说明了清池之日,米芾便有了久违的生机。

分析:答非所问,误读文本。

21

米芾多年来以墨池为重,他的园中只有黑白两色,无四季之分,画意清冷,水池不清,他的心只能看到水中的颜色,然而导致心病加重,难以继续作画,所以园中不能只有墨色,心中不能只有黑色,要看到外面的桃红柳绿,多方面发展,才会目明心通。

分析:画意清冷,不能只有黑白,得一分。没看到心病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说清池水与身心之关系。

32

当初僧人出现,指导他的书法,让他明白了做事要用心。而后来米芾成名,墨园成名,米芾落入繁华盛世之中,心不似往日宁静,被名利污黑,心受外物影响,心不宁静,过分追求哗众取宠,要用心,更要静心,不被世俗迷惑,不被名利诱惑,醉心于书法,只为了书法而书法,照应了文章的主旨,令人深思。

分析:考生说了这么多,其实只为要了一个点,就是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考生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做答。并且要用上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比如:“池水清澈”“耳聪目明”

43

晚年的米芾对名利过分的追问,将其池水刻意乌黑,换取大名大利。僧人把污水 比作米芾追求名利的心,池水清澈暗指米芾心中污浊去除,指明米芾为心病需毁掉墨园,放弃功名利禄。

分析:未答道回归自然的创作和艺术的活力。身体获得健康也未提及。

54

①等到池水清澈墨园再次呈现于明亮色彩中,也就是当米芾意识到如何摆脱心病,走出书法与虚名的纠结时,米芾才能达到更深的境界,在书画之中才会更有作为。由僧人的一番话可知米芾已经沉醉与墨园中的一派黑白,以此为傲,但却忽视了外面世界的五彩缤纷。使画意清冷,百毒侵身,故他需要摆脱这种状况。

分析:提及百毒侵身但是未讲到到耳聪目明,池水,恢复活力。

僧人买米芾一块清墨五两黄金,又将黄金投入池中,意在提醒米芾不要再执着于墨池带给自己的名声,而要使池水清澈则是让他将自己因为名声而作的画销去,当池水清澈,他的心境也提高了,所以病就好了。耳聪目明。

分析:提及了池水清澈

65

米芾自身唯有放下对墨园的持着,才能获得身体上的康健;米芾唯有释去书画名利的束缚,方能获得心境的清明;米芾唯有将自己从黑白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才能使园林和自己获得生机。

分析:三个得分点还是比较清楚的,只有第一个得分点使回归自然的创作没有答到

76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①要清除墨池,使之回归本色②要清除自己的内心,不应只有黑白,不因别人的赞美而修建墨园。艺术创作要源于本心,不应追求身外之功名 。③清理墨园使之回归明亮色彩,使米芾居住的环境不仅只有黑白两色,环境影响人,身体自然也会日渐康复,创作也会回归生命的活力。

分析:条理清晰,分点明确。

此时米芾已显病态,痴迷于黑白两色,已无创作之心;米芾沉醉于虚名之中难有进步;造出的墨池并非是当年洗砚的墨池,只有恢复清澈,米芾的身心才会恢复健康走出绝境;画意清冷,只有恢复生机才会有进步。

分析:条理清楚,第一点和第四点可以合并。

复习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通常考查理解文中语句,把握主要内容,划清层次结构,评鉴内容形式四个方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但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而具有大阅读语意指向和文脉梳理的建模意识是化难为易、规范解题的前提。

1.全面梳理和掌握小说(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记住相应的一些名词术语。

2.训练材料的选择要结合福建省自主命题的特点,具有时代感、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意义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3、题型训练要全方位覆盖(情节、环境、人物、主题、技巧、语言、标题等等)

4、重视审题训练,强化文本意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情节、结构、主题和内涵的能力。

5、重视学生鉴赏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化此类题型的训练。

6、加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训练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答题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答题,学会采点得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4

原参考答案:突出王泗原品质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堪比古人:增强人物的真实感,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佩。

补充细则:

1)①表现了王泗原朴素低调的性格特点,塑造了更丰满的人物形象;②使传记更具有真实性;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得分:4分。分析:准确点出“古人”一评价的内涵为朴素低调;从传记文体表意目的分析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每点各2

2) ①引用评论,增加传记的真实性;②增加了文学底蕴,更具文学性;③突出王泗原性格古怪,严肃,虽然他关心祖父,但方式迂腐如古人,也体现了他严谨,至诚.

得分:4分。分析:"真实性"得分2分;表现人物“严谨至诚”特点2.

3)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使传主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

得分:3分。分析:能够根据传记体裁分析“真实性”“人物形象丰富”,但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得3分。

4)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①体现出王泗原行小事一丝不苟;②为下文叙述王泗原学术研究做出了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印证作者说王泗原认真负责的特点。

得分:2分。分析:①④点均为表现人物形象特点,2分;②③点的分析为小说文体分析,不得分

5)一方面写出了王泗原遵从礼仪,规矩做事;另一方面表现王泗原细心体贴,突出王泗原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左膀右臂。

得分:2分。分析:虽然答案分了两点,但都只从表现传主特点这一角度入手,实际只有一点,2分。

6)作用在说明王泗原性格有些古怪,宁愿登门打听情况也不愿打电话来问候。

得分:1分。分析:分析表现传主形象作用,"古怪"不准确,因此只得1分。后半句重复文章内容,没有回答问题不得分。

7)体现了祖父与王泗原感情深厚,对他的欣赏非同寻常,古人二字为后文王泗原对古汉语的研究深入作了铺垫。

得分:1分。分析:"古人"评价主要是为了展现传主特点而非表现感情,两句分析都从散文体裁分析,仅得1分。

8)内容上写出王泗原不愧是祖父的老部下,最信任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

得分:0分 答案均与给定句无关。

15

原答案示例: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深,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

评分补充细则:

揭示了治学之艰难:需要深厚积累,不懈努力,认真专研,有责任担当(2分);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品格:积累深厚,认真严谨,学问精深,功力了得(2分);③表达作者对王泗原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之情。(2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情况评析

1)①体现王泗原做学问的高深。王泗原小时候家贫靠自学来做学问,体现他做学问的艰难和刻苦;②王泗原受到了叶圣陶的赞赏,表现他学问的功力深厚;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王泗原做学问,认真严谨的态度。

得分:3分。分析:2点均在分析本句表现了传主人物特点,给分2分。语言流畅,并提到“赞赏”态度,(非叶圣陶赞赏),给分1分。

2说明每个人都可以做学问,但学问的好坏却不相同。说明吕叔湘王泗原的认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效仿的,厉害得可望不可及,作学问需要一种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得分:3分。分析:答案涉及语句表义,表达传主的什么特点两个方面,语言表达不太规范,遗漏了作者在本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一点,扣去2分。

3)学问是人做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做学问要认真厉害.必须有一种责任,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深入研究,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也应注重积累。

得分:2分。分析:从本句对“治学要求”角度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比较散乱,只有一点,得2分。

(4)学问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其做好。想做好首先要认真,如同吕叔湘与王泗原;其次要有责任感,因为学问是一种责任;并且要脚踏实地,深入研究,像王泗原先生那样勤恳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因此便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得分:4分。分析:答案从1)治学要求2)传主评价两个方面对给定语句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每点2分。没有将本句放在全文语境中分析出作者对于传主的感情评价,扣去2分。

(5)说明王泗原和吕叔湘不是一般的文人墨客,他们做学问十分高深,一般的学问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从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这句话的对王泗原、吕叔湘的赞赏和佩服之情。

得分:4分。分析:答案从表达传主特点,表达作者感情两个角度入手,表述较为准确,每点2分。对语句本身的含义“治学要求”没有提及,扣去2分。

(6)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做学问的不易。而王泗原确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做学问需要全心投入与不懈努力,是一种责任,所以一直做学问的王泗原秉承这种责任感认真投入其中,这是对王泗原学问能力的认同与赞美。

得分:5分‘分析:答案基本答出要点,对句子含义有准确理解。语言表述和思路有些混乱,扣去1分。

(7)学问是人做得,但只有认真,严谨的人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王泗原是一个低调朴实脚踏实地的人,他的认真和努力让他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他看上去普通,实际上却有着过人的学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王泗原的敬佩和欣赏.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是什么人,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得分:6分。分析:该卷从治学应有的精神,传主治学的特点,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三个方面条理清晰,表达流畅的阐述了该句的含义,书写也十分工整规范.

(8)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无比认真,无比用功的人,才能做得了学问。②王泗原因家贫从大学退学,但凭借家传功底与个人努力自学,加踏实地,终于也做成了大学问。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王泗原认真治学态度的高度赞扬。④也体现叶圣陶对王泗原非同寻常的欣赏的原因。

得分:6分。分析:分析做学问的要素2分;王泗原的学问功底与治学精神分析2分;表明作者对传主态度2

复习建议:

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第二,如何阅读一篇传记文?

1.整体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2. 理清行文线索、结构;弄清主旨。

3.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

4.联系自己的实际,反省自己,从与传主的对话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第三,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第四,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五,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我们还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还有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16

    本题的准确率很高,选错的以C居多。

    17

    本题考查修辞。题干中说“画线的语句比喻不当”,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比喻哪里“不当”。要弄明白哪里“不当”就必须清楚比喻的基本要求。一个比喻要成立,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质的事物,这是其一;其二,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性。如:“小玲长得像妈妈”,“小玲长得像空气”都不是比喻句。从划线部分的语境来看前文是“从深海奔涌而来的海浪冲向一座座礁石,腾空而起”,紧接着(即划线部分)应该要描述海浪“腾空而起”之时的状态或是“腾空而起”之后的状态;划线处的后文是“景象壮观”,是总结性的评价,那么前面对海浪撞击礁石的整个过程的描述应该都完成了,所以划线部分描述的应该是“下落”时的状态。

    海浪撞击礁石后下落其特点应该是“散乱”,而瀑布的特点是“整齐、平滑”,(瀑布当然也有不平滑的,这里仅就一般情况而言)故在“相似性”上有问题。同时,用“瀑布”来喻“海浪”,这是“以水喻水”,也不符合“本体和喻体不同质”的要求。

   评分标准:

    只要学生所选喻体能够体现“散乱”这一特征的,就给1分。因为从喻体的选择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审清了题意,所作的修改是否有针对性。

②所选的喻体及对其的描述能基本符合语境的要求,再给1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不符合本喻体异质性要求:

像暴雨连片直下(0分)

像巨型的喷泉一样涌现(0分)

②喻体选择失当。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喻体之间无相似性,如:

像雄鹰一样俯冲直下0分)

像仙人一般腾云驾雾0分)

一是本喻体有相似性,但在“度”的把握上不得当,如:

像陨石一般砸在海面上0分)

像万马奔驰一般(0分)

③句子太长,与上下文明显句式不一致。

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1分)

    优卷示例:

像珍珠散落满地(2分)

像宝石晶莹散落(2分)

像白雪飞洒开来(2分)

试题参考答案:飞珠溅玉。

    18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但跟以往不同的是,以前仿写的形式与内容完全由上下句或者示例约束,但本题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背景(锦旗)。这可以看成是以往的写宣传口号、串词等应用型题目与仿句的融合。

    仿句的起点是读懂示例,也就是要“仿”的什么。具体而言,包含形式(如结构、修辞等)和内容(与语境相协调)两方面的要求。从形式上看,示例分上下两句,每句字数相等,但不要求对仗。同时,因为是写在锦旗上的,字数不能太多。修辞上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双关(“绿叶”“希望”也指公司、小学)。内容上,是赠方希望小学向受方绿叶公司表达感激或赞美,所以话题当与“教育”相关。

    评分标准:

①上下句字数相等并且每句字数在10字之内,给1分;

②内容上符合“赠方希望小学向受方绿叶公司表达感激或赞美”的情境的,再给1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写成一个句子的、字数超出的或上下句字数不等的,如:

绿叶遮风挡雨,为学子撑起一片蓝天。(1分)

②内容违反生活常识的,如:

绿叶播撒种子,希望开始生长。(0分)

绿叶友善援助,衬出栋梁万根。0分)

绿叶分享火源,点亮希望之火。(0分)

分析:绿叶如何播撒种子?绿叶如何衬出栋梁?绿叶怎么与火源产生关系?

③写的内容只注意到锦旗的接受方(公司),忽略了锦旗的赠送方(学校),没有点明“教育”这一话题,如:

绿叶乐于助人,谱写美曲一段。(1分)

绿叶默默无闻,点缀春色一片。(1分)

绿叶生机盎然,装饰无边大地。(1分)

分析:谱写了什么“美曲”?“点缀”了什么“春色”?“装饰”了什么“大地”?赠送锦旗的原因不明确。

④双关的字面义和关联义辨别不清,造成逻辑混乱,如:

绿叶就像春风,吹绿希望一片。

绿叶辛勤浇灌,哺育桃李一方。

绿叶庇护之下,树苗茁壮成长。

绿叶慷慨解囊,织起梦想天空。

分析:根据示例和背景知识的关系,绿叶和希望既指其字面义,也指“绿叶公司”和“希望小学”。但是,在示例中“绿叶”首先是字面义,即“绿叶无私奉献,托起希望一片”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现实中绿叶公司是施动者,教育事业或学生(孩子)是受动者(受益者),但现在在示例中用“绿叶”喻指“绿叶公司”,也就是说施动者的位置上现在是一个喻体,那么相应的受动者的位置上也应该是一个喻体,即应该是教育事业或者学生(孩子)的喻体。那么哪种受动者能跟作为施动者的“绿叶”相对应呢?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只有“红花”。而且,“绿叶”必须发出一个动作,使受动者受益,但在现实的生活经验中,绿叶的“动作”很少,因为绿叶一般是静止的,即使动,好像也很少跟其他事物发生关联,(如风吹树叶的动)这就给学生的回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必须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做基础。

可如果“绿叶”指的是“绿叶公司”这个实体,那么,可以做的“动作”就多得多了。如上文所示的“辛勤浇灌”、“慷慨解囊”等,而且语意上似乎也很顺畅。但一旦“绿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会出现“绿叶庇护树苗”、“绿叶吹绿希望”这样明显有违生活逻辑的情况。这恐怕是本题潜在的最大的一个难点。

    优秀答案示例:

绿叶构筑希望,撑起一片绿荫。(2分)

绿叶挡风遮雨,呵护祖国之花。(2分)

试题参考答案:

①绿叶托起希望,爱心真诚一片。②绿叶一片,爱心无边。

    19

    这次的材料分析题材料相对较长,数据较多,而且对比不明显,理解上会难一些。学生做题所花的时间可能也会相对较长。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本来更适合用图表来表达。假设文字真的换成了图表呢?在命题的形式上是否会有所突破?

    评分标准:

    观点中出现了主体“纸质阅读”或“网络阅读”并表明态度的,给2分;陈述两点理由,每点给2分;语言面貌1分(只要没有出现较多的错别字、病句等的,就可以给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人们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早已成为必然,纸质阅读固然是为阅读的本质享受不可掘(摒)弃,但网络优于纸质的讯息传递速度更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在关于重在实效性的阅读上无疑更为节省人力、物力。但书籍作为精神文明的宝库并不能一朝而就狼吞虎咽地去读,而是要细细品味,这时纸质阅读又优于网络阅读。各有利弊所以择其优点而适其所用,二者并存才是最优。(4分)

分析:本次阅卷本题的给分是比较宽松的,4分是较低的分数。但从内容上看,这位同学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问题在于答题的格式不规范。我们一般要求先提出观点,再展开分析,而这位同学则是“先分后总”,影响了老师的阅卷。另外,“我认为、首先、其次、再次”等结构性字眼在具体答题中还是能起到标明思路的作用的,可以考虑使用。

②首先在201211月上旬进行阅读选择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上阅读最多,其次是购买图书阅读,最末是手机等其他移动平台。我认为,我们应该多选择网络阅读,方便又快,而且能在线寻(询)问关于此类的问题。并且在选择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中,网络阅读大于纸质阅读占30%,纸质阅读大于网络阅读占33%,只读纸质媒介占10%,只在网络阅读占5%。但是我更提倡网络阅读。(3分)

分析:因为材料阅读难度较以往大,这次出现了少部分“离题”的情况。这位同学试图谈对“调查结果”的看法,而题目明确要求谈“对于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看法。

    优卷答案示例:

    ③对于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我认为纸阅读更好。首先,纸阅读相对网络阅读来说,基本没什么辐射,有利于我们的眼睛健康。其次,纸阅读不会消耗任何电资源,而网络阅读就会。纸阅读对于提倡环保、节约的理念更贴切。最后,纸阅读便于我们随手记下某一片段的阅读感受或者对某一段文字的注解。所以我认为纸阅读更好。(7分)

    ④我偏爱于网络阅读。首先,随着经济发展,资源日渐短缺,网络阅读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其次,随着手机盛行而功能齐全,今天大多数人的手机都有上网阅读功能,手机随身携带,阅读方便且随时阅读可增加阅读量,充分利用了时间。最后,购买纸质阅读的价格较高,网络阅读所花的费用较少。(7分)

分析:上面两个答案在表达上都还有些瑕疵,但在实际阅卷中都拿到了满分,其优点就在于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给人观感较好(此项意义不可小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演义》知识测试题(含答案)
刘备、吕布先后驻扎的小沛在何处?
古徐州的变迁
揭穿《三国演义》中的九十九个虚构事迹
关羽的忠
知恩守义的袁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