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新课标1卷高考下水作文.

2016年新课标1卷高考下水作文.

没什么,生活就是这样

  刘政屏

  做得很好得到褒奖,做得不好受到斥责,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但如果一向做得很好的因为有些退步而受到斥责,一向做得不好的有些进步而受到褒奖,人们就会觉得有些不对劲,感觉接受不了。其实这样的事情依然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因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这里有个惯性思维在里面,另外还有个心态问题。

  从你从来就是做得很好到你就是应该做得很好,是一个思维方式逐渐改变乃至固化的过程;从他一向不行到他肯定就是不行,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逐渐改变乃至固化的过程。无论是被看好还是被唱衰,作为当事人都是有着很大压力的,究其根源,还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感受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结论太过消极和自我,但我要说的是,其实无论你怎么做,别人都是会有话可说的,只要你尽力了,感觉开心,就很好。

  没什么,生活就是这样。

  如果褒奖和斥责你的是你的父母或者亲人,你要相信有一点是一定的:他们肯定是为你好,他们希望你越来越好。当然,他们也有自私的考虑:虚荣和实际两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需要。

  如果褒奖和斥责你的是其他人,那就要复杂得多,出于各种动机的都会有,褒奖你的不一定真的是对你好,斥责你的或许还真的是出于善意。总之很复杂,太在意了你一定会很累。

  所以,还是做一个粗线条的人为好,用心做自己,放松自己的心态,既不让自己太舒服,也不让自己太累。

  当然,如果这一切让一个孩子遭遇到,那可就不是那么妙了。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家长所面临的现状和压力,这些问题都有些大,理论起来会很占时间,不说也罢。不过,如果从国家的管理者,教育的执行者,以及数以亿万计的家长的角度来说,还是一个要回到思维模式和心态问题上来。

  我们教育的目的与我们生活的目的,从来就是相通的,且互为因果关系。功利世俗的教育思维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是在功利世俗的圈子里感觉最好,急功近利也好,利令智昏也罢,都是很现实很迫切,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与物质捆绑得太紧,最终彻底地迷失了自己。作为他们的孩子,从生下来第一天开始,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长大以后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注定了会与他们高度重合,这样结果,或许可以称之为“命”。

  衡量的标准改变,是“改变”的第一步,宽松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让他们的生活态度变得从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与被别人强加给他的应该怎么想怎么做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人格的塑造与扭曲,直接影响的,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状态,这样的问题,随便想想,都会感觉到压力。

  我想,如果在那种大家都乐于见到的环境里,我们可以轻松地说上一句“没什么,生活就是这样”,那感觉会一定很好吧。可谁知道呢?因为有些事情,是想象不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

  于继勇

  先讲个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

  在深圳工作的一对夫妻,掏尽了所有积蓄,也不能为孩子买一套学区房。心灰意冷之后,这对夫妻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回到了武汉,用深圳的房款,在武汉买了四套房子。不但有了学区,而且有了丰裕的存款,衣食无忧。

  再讲一个钻牛角尖的故事。

  南京某年过古稀的老爷爷,在国家放开高考年龄之后,不顾年老体弱,连续数年报名参加高考,一开始,大家把他当作励志的典型,报纸电视关于他的报道扑天盖地,老爷爷也觉得要保持好这个典型,从此年年落榜年年考。直到要儿孙扶着进考场。事情过了头就变味了,当年励志的典型有点哗众取宠了。只是老爷爷并不醒悟:他不肯放过自己。

  几十年前,骑一辆摩托车上班,就觉得很风光了,如今,不开一辆B级车上班都觉得心情低落。几十年前,在大城市有一套两居室都觉得生活比蜜甜,如今,住不到别墅都觉得离成功的人生还差一段距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的中国,据说,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奢侈品牌的主力消费国。现在,连美国人都知道,热衷于买名牌的大都是中国人,真正有钱人在第五大道买,金表一打一打的买,没有钱又想像有钱的人,就去奥特莱斯(相当于国内的批发市场)买。热爱攀比,精于算计,并且在比较与算计里,想办法让自己不开心,这就是很多中国人目前的心态。

  大城市也一样啊,你盖了一座180米的高楼,我就要盖一座200米高的,你盖300米的,我就要盖301米高的。总而言之,我要超过你,我不能比你差,也不能比过去的自己差。

  如果把图中的唇印看作幸福与完美,巴掌看成是委屈与失败,那么,100分才能灿烂,98分就是阴天。这是一种只能争第一,绝不能当老二的心态。哪怕是一丁点的退步或不完美,也要觉得满心委屈。其实,这种委屈大多数时候是自找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心态活着,别追求完美,别事事攀比,享受不紧不慢,追求一点一点的进步,哪怕这种进步在别人的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却是欣喜。这种淡然的心态,能让浮躁的社会变得平静,让急功近利的事情少发生一些。

  其实,保持平和心态,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凡事不偷工减料,干工作不想着弯道超车,放缓进步的速度,让生活慢下来,愉快起来,并不是指哪一个人,哪一群人,哪一个城市,或者是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本应同奖赏,责罚何太急

   张伟

  漫画中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成绩从100分到98分,第二个孩子则是从55分到61分。出人意料的是,得到父母奖赏的却是成绩相对较低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不仅没能得到父母奖赏,反倒被重重责罚。

  掩卷沉思,我们不难推测孩子家长的想法。第一个孩子纵使分高,奈何仍是退步,即使只是退步了小小的2%!但第二个孩子则不一样,他可谓进步明显,整整进步了10%有余呢!

  退步就该责罚,进步则要奖赏。这样的逻辑似乎并无多大问题。

  真的没有问题吗?

  一次考试结束,成绩优秀者和突出进步者本应共同获得奖赏。家长在不顾试卷难度,学生个人发挥的情况下,不问青红皂白,便妄加责罚。如此这般,出现漫画中的荒谬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本该是门艺术。可在漫画孩子家长的眼中,教育已经全然扭曲成为赤裸裸的分数,闻增则喜,闻减则怒。“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的警告言犹在耳。

  诚然,扭曲的教育不仅不能“诲人不倦”,反倒是“毁人不倦”。更值得我们警醒的则是,扭曲的教育所折射出的浮躁的社会心态。

  过去我们一向自诩“天朝上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则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整个民族以一种追赶者的急切心态,渴望摆脱落后的尴尬处境。可有的人总是显得急不可耐,仿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瞬之间便能实现。于是,我们的社会心态开始变得浮躁不堪,急功近利,害怕退步,害怕失败。

  害怕退步,害怕失败,又有谁敢去尝试?没有大胆的尝试,又谈何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又谈何希望?

  最后,第一个孩子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妨从容淡定一些,孩子从98分到100分,2分的退步,也许只是孩子的一次粗心大意。天没有塌下来,你的孩子还是那个优秀的孩子,他值得你去奖赏。一味的责罚,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你是想培养一个自信从容的孩子,还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我想,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个孩子的家长,我同样想对你说,考55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不及格就责罚不断。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时间,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有一颗静候花开的心。

  他们都是好孩子,同样应该得到奖赏。一个退步的孩子,自己会去追赶,家长何必责罚?给孩子一点时间,就是给未来一份希望。

  孩子是这样,社会亦如是,民族更是如此!

 

教育评价机制应当动起来

 陈晨

  漫画中有两个孩子,分数变化不同,所受待遇也不同,若要简单概括,可谓是“图中两小儿,哭笑各不同。前者2分降,后者6分提。热吻已不再,巴掌甩不轻。若问此何故,评价当相移!”

  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孩子取得不同分数时,家长们的教育评价是不同的。漫画里体现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可取之处吗?肯定有。第一个小孩得了一百分,受到了表扬,第二个孩子进步了,也受到了表扬。从这个层面来看,两个孩子同处于一样的考量机制和评价机制中。试卷难度一样,孩子们得到了与学习态度正相关的分数,说明孩子们处于一个公平的应试环境中。家长们看到了分数的变化,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期帮助孩子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是遵循教育的科学方法的。

  但是这幅漫画寓意是不是仅仅如此呢?诚如上文分析,这幅漫画中有可取之处,但是表现出的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却更值得人们深究。两个孩子考试,一个高至满分,一个徘徊于及格线,说明两个孩子确有水平差异,接受能力高低之分。那么拿同一张卷子去考察不同层次的孩子,虽然公平,但是公正吗?春秋时期孔子尚且知道因材施教,那么发展至今天的教育,仅仅根据同一张考卷分数的变化而不考虑孩子的水平和层次,这样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不是有待商榷呢?

  事实情况如此:下降2分的孩子依然是高水平,提升6分的孩子依然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布鲁姆说,评价是系统收集证据确定学习者是否发生了变化。那对于一两次考试,我们应该做的,是给高水平的孩子多以宽容,允许他们有一定分数升降的弹性空间。给低水平的孩子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允许他们有足够的进步成长的时间。这小小空间和时间的存在,是可以使得教育评价机制动起来的润滑油和缓冲板。

  更进一步看,漫画体现的评价机制以及家长面对分数的简单粗暴,仅仅是众多评价机制中的一个缩影。我想,不同分数带来热吻与巴掌巨大的落差,何尝不是教育评价机制背后的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缺乏自信的急躁的体现呢?民国时期虽兵荒马乱但大师辈出,恐怕原因可窥一二。

  教育机制如此,社会上各行各业是不是也可以有“因地制宜”的评价机制?对于个人,不因业绩的浮动简单粗暴评价个人能力,对于国家,不因GDP的浮动去断言国家的发展趋势。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考查不同评价,将略微浮动的数值定在弹性空间内,彰显的是评价机制背后的整个社会的自信力与胸怀。评价体制动起来是教育之福,深刻思考评价机制背后的原因,则是社会之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范文四篇
聊一聊高考漫画作文写作角度 (转载)
2016高考全国一卷教师下水文两篇,思路顿开
一位一线老师眼中的“教育改革”
教育锐评:补课“有害”,谁来“除害”?
给小学生减负,必须搬除这个绊脚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