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价报告中关于检测的几个重大问题,你中招了么?

每一个热爱学习的圈内人

都关注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写在前面

       如果你认真学习或审核过几份不同地域机构编制的评价报告,看过一些检测的原始记录,也许你会和我有些相同的感触:除了对评价导则(现在叫编制要求,JB系列)的理解、应用不同外,对于数据部分的处理、表述和应用,不同地域编制出的格式可谓风格明显,各有特色,有些已经成为判别这份评价报告好坏的重要制衡因素。

从卫生部发布的国标GBZ196/197系列,到安监发布的AQ8009/8010系列,再到一直杳无音信、由AQ系列演变来的GBZ报批稿,到现在主导的JB系列编制要求(回复“JB”获取全部评价导则),无一例外的均是对评价报告的编制内容作了一些规范和要求,而对于检测数据这块的“重头”内容的编制和评价要求甚是不足,多不做过多说明,从而导致各地的检测数据表述格式,表述方法甚至结论形式千差万别,一些专家直呼“看不懂”,要求评价机构按其要求重新编制。于是,又是一堆吐槽…



关于为什么看不懂

无外乎出自我们的理解不同,表述不同

当然,也会因为他错了,所以你看不懂。




 

检测报告多见于控评、现评和检评报告中

最常见的一些问题,举例如下,供您参考。


1
低级错误问题

① 检测缺项。

以前的不少评价/检测报告,由于相关负责人知识及经验的不足,对检测的理解有偏差,造成检测/审核失误而导致。如:仅有总尘数据,缺少呼尘数据(实际上是只检测了总尘)。多年后这份数据做了类比用了起来,于是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有呼吸性粉尘限值(参照GBZ2.1)的物质,必须和总尘一起并一齐采样。


② 张冠李戴。

检测报告中总呼尘数据均符合要求,结论均评价为符合,审核过程中常常不易被发现错误。但如果存在不止一个检测点位的数据呼尘>总尘的现象,甚至数倍以上,则要引起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在检测初始阶段发现,后续便难以更改,甚至会出现去颠倒数据,去造假的现象。这样一来,检测的意义及采样工的辛苦也就白费了。


③ 囫囵吞枣。

 由于识别失误导致的检测错误。如:有毒粉尘作为其他粉尘来判定;粉状化学危害物质按照粉尘来检测。


2
计算错误问题

①噪声等效。

在报告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可能看到有8h等效、40小时等效就一眼带过,却没留心去发现隐藏其中的计算错误。如:8h等效和40h等效同时计算;40h等效的计算根据一天的检测数据来计算,等等。


根据GBZ2.2,8h等效和40h等效声级的计算均是有不同的条件的。5d/w,≠8h/d条件下,计算8h等效;≠5d/w时,计算40h等效。

根据GBZ189.8-2007,40h的计算是对N天8h等效声级的规格化。

②非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进行等效


非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按照GBZ1的设计要求直接进行比较。


③ 低于检出限的数值参与计算时,相同机构不同编制人处理方式有差异。


目前多数机构均采用检出限的一半参与计算。可以参照环境相关标准的做法,如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第12.2.5条:



或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11.3条:


④ 通过STEL计算TWA时,因为同岗位存在多个样品(STEL),对使用最大STEL值还是使用STEL的平均值进行计算,举棋不定。


3
限值应用问题


①   任何场所的有害物质,凡是存在TWA限值的,均计算了TWA。这个问题出现的比较普遍,甚至有些人发现你没有计算,强行要求修改。


TWA是针对劳动者个体接触水平,用来评价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果一个工种在这个场所只是巡检而过,接触该场所的危害只是其接触这种危害的一个时间点(段),这个岗位便没有必要计算TWA值。这种情况(其流动/巡检途径的岗位没有固定岗)只需对工种计算TWA,各岗位场所无需计算TWA。


②   判别个体接触是否符合要求,仅通过TWA或STEL限值的一种来判断。用个体采样的检出值直接计算TWA进行判定,判定缺少STEL的数据的参与。


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GBZ2.1的附件中解释的很具体。


③   虽然考虑的TWA和STEL,但未考虑到STEL 的特殊要求,导致本该判定不符合结论的场所被判定为符合。(上个问题的延续)


因为:当实际测得的STEL大于PC-TWA但≤PC-STEL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日接触次数不>4次,相应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60min。


④  超限倍数应用错误


a.没有使用超限倍数,直接按TWA进行判别,如某化学物质检出C=3.5mg/m3<PC-TWA=4 mg/m3,结论直接判定为合格。

b.超限倍数是没有单位的数值,采用乘法的方式应用是不合适的:


超限倍数*PC-TWA  vs  检出浓度    × 


详情参照GBZ2.1附件



4
现场检测的问题


① 从检测数据上看

个体采样缺失或数量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次,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物质在时间上没有同步,导致固定场所测出的STEL没法参与TWA的计算。如个体采样在6月1-3日,定点采样在6月2-4日。6月1日的个体采样TWA找不到它的STEL,而4日的STEL找不到它的TWA。当然,如果你一直使用单个限值来判定结论,你可能一直会被蒙在鼓里。


②从原始记录上看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龙飞凤舞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其次会存在表格设计的不够合理的情况,导致出现异常数据没有及时被发现。如噪声记录单一天一张,检测数据汇总在一起时才发现异常。


③检测(采样)点位设置没有“抽样”思路

导致设置点位过多。不是所有的场所所有的设备都要参与采样,应按照GBZ159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及对限值的理解,合理布置检测点,不可少,也不宜过多。


5
检测报告的表述问题

① 岗位和工种混在一个表格描述,分不清表述之意义,其数值到底是代表工种,还是代表岗位。这也是较普遍的“看不懂症结”。


② 采集多岗位的游离二氧化硅,其代表性的描述不清。


③ 某岗位,某种物质多个工作日的检测结果统计,有些用范围表示,有些用最大值表示,混乱不清。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观点:

a.限值为MAC物质的检出值用最大值表述,其余用范围。

b.限值为MAC、TWA物质的检出值用最大值,STEL用范围。



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职业卫生
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热点│点焊的危害识别与健康监护,你必须懂滴
03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标准学习】气体检测器报警值的设置
安监局考试检测方向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