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花风起时为心灵充电
插画庄晓璐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又到清明,小长假前的双休日,已现扫墓高峰。每年此时,媒体上,有关清明出行的相关新闻、信息总是最受关注的。中国人对清明扫墓的重视亦可见一斑。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亲人们,在这个时间聚拢来,为了完成这个一年一次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我们感受到亲缘的连结,为心灵充电,重新上路。

  ◎ 采  访:朱  砂

  ◎ 专家支持:林  紫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主任

  吴国源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师

  【事件回放】

  3月24日是今年清明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双休日,也是今年清明期间的第一个祭扫高峰,共有55.37万市民出行祭扫。虽然祭扫人数不少,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有了明显的下降。

  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祭扫结束后顺便踏青,为此各家公墓也推出了既能文明祭扫、又能满足市民出游需求的活动。位于奉贤的海湾园日前便举行了别具一格的“青春祭”,纪念已经亡故的知青,这个活动共吸引了1200名知青前往悼念。 

  (来源:东方早报)

  回归家庭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组织

  清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日子里,家庭成员们都会聚拢来,一同祭扫先人。曾经,中国社会都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随着社会发展,家庭越来越核心化,加上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平日里,人们各自忙碌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亲戚之间也常常疏于往来。而清明正是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它是家族成员之间共同的祭祀行为,在吴国源看来,相约共同出行祭扫的这个仪式能极大地促进同一性和群体认同感。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在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开始享受独立的副作用——寂寞与孤独。目前在全世界开始流行的寻根热,正是人们对应此类心理困惑的方法之一。”吴国源说,“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的内在心理资本的大小是很有关系的,而心理资本的几大要素中就有一个是‘组织公民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能否融入一个组织,并在组织中履行权责和义务。而我们天生的并且是最重要的组织,就是家庭和家族。” 

  林紫则指出,清明祭扫的仪式,是一次家庭集中处理情绪的好机会。家族的整体存在感会增强成员之间的连结感,对于成年人而言,可以重新集聚新的力量。对于孩子,则可以在这个家庭活动中感受到家庭的整体感和支持感,“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关爱老人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被需要

  清明也是一个让老人们被孝敬和关爱的日子。上海是个老龄化城市,独居、丧偶的老人很多。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老人在清明前后情绪低落、悲伤的内容。这当然与清明是祭奠逝者的日子有关。吴国源表示:“清明提供了我们合理的宣泄情绪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主动去关怀老人的机会。”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亲人的逝去,却较难处理亲人逝去后自己独处时的寂寞和无助情绪。“常常会听到老人们说,等我将来去了,会不会没有人去扫墓……这种担心,就像筷子兄弟的歌中唱的‘有谁还记得他曾经来过’。我们都希望不被别人忘记,特别是家人。对于老人来说,这种感觉更为重要。所以,有年轻人担任清明出行的组织者,对于老人是有很大的慰藉作用的。”吴国源也同时提醒说,很多人把关爱老人,误解为“你老了,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了,有我们就好”。“老人们在这个时候会感觉自己能力丧失了,大家不再需要我了。我是个累赘了,就连清明扫墓,也由别人代劳了。恰当的做法是,让老人有限度地参与并赋予其能力范围内的权责。”

  处理情绪沉淀悲伤获得把控感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代时,清明节就不是单纯的扫墓和祭祀,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悲伤是人类社会共通的情绪,但也是人们不希望一直持续的情绪。   

  “任何节日都是生者操作的——不管我们是否是为了死者所设立——所以,如同我们日常的所有行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一种内在需求,达到某一种内在平衡。说白了,就是不再让自己焦虑、悲伤、自责、恐惧、愤怒。所有的人类仪式基本如此。”吴国源说,“在平时,要是有一个人对着空气讲话(和已经死去的亲人),我们会怀疑和担心他的精神状态。可是在清明,我们会觉得是正常的。大多数人都会告诉逝者,过去一年家中发生的大小事,自己的身体状况,对逝者的思念等等。最初给与我们力量,让我们从本我,意识到他我,形成自我的,是我们照料者,我们的父母。很多东西,在我们长大独立后,看似不再需要。但当我们年岁渐长,开始真正意识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希望不是孤独的。祭祀,给与我们与亡者深层次地联结的机会。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还会从中获得一种护佑感。”而在万物生机勃勃的春日里,去到郊外扫墓踏青,也能暂时变更之前的生活轨迹,可以给人带来一个更开阔的心情。  

  在逝去的亲人的墓碑前,有人喃喃低语,有人伤心落泪,在林紫看来,这个过程,相当于一次团体的创伤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有一些对逝者的不舍、悲伤情绪,但是,这些情绪都积压在心里,总以为这是自己一个人的情绪。在祭扫的仪式中,我们有了一个沟通的机会。同时,这也是一种沉淀。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把控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事中“祭”和“奠”有什么区别?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
入围作品 | 周丁力:也说清明祭祀
梨花风起正清明,慎终追远思故人
23届学生作文27:清明时分
殡仪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