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帮助灾难“存活者”

(一)存活者(survival)

根据Hodgkinson与Stewart(1991)的研究指出,「存活者」不只是「幸存者」与「罹难者」的一线差别而已,存活者是与生活质量有关联。举例来说,存活者通常会不断反复回想地震事件的发生经过,甚至产生梦魇,并且深陷在创伤经验里。一般而言,存活者可能会面临下列五种心理经验。

1.        死亡的印记:存活者目睹死亡事件,特别是自己亲近家人就在自己身旁却无力营救,这样的意象往往盘据在存活者的脑海,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若持续萦绕死亡意象,会加深幸存者的心理伤害。

2.        自我罪疚感:存活者面对亲人的死难,往往伴随着罪恶感。例如他们会认为:「为什么别人的楼房不会倒塌,偏偏我们的房子在一夕间化为乌有?」或者幸存者面对自己妻子的罹难痛哭:「我明明就听到她的声音,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拉她出来,为什么我没办救她。」这样的自我罪恶感若未能适度处理,有可能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加剧自我无助感,并且对自己的幸存感到责备与不安,从而改变自我概念与人生观。

3.        心理的麻木:一般来说,当面临创伤意外后,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十分冷静镇定,好像可以勇敢因应灾难事件,但这往往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宁静」,也就是存活者是其实是还没开始对该事件进行深度反应,所以他们呈现出震惊困惑的初级反应,但外界往往面对此状态会以为幸存者冷静因应、意志坚强。心理麻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如果在短期内存活者有此反应,可以降低患者直接面对灾难事件的心理痛苦与身心冲击,但若长期以否认压抑的方式面对灾难事件,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扰或心理不健康状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存活者都会产生心理麻木现象。

4.        关爱的冲突:存活者是亲身经历灾难事件的见证者,所以,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描述叙说往往是厘清灾难事件的宝贵经验。一开始对外界的探询访视,存活者会高度配合并叙说经验。但当存活者一再被要求「经验再现」,反而会产生心理疲惫,甚至对外界的访视产生不信任感。这时,存活者可能会产生「受害者意识」的认同,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外界所无法了解」,「一再叙说经验只是更加深自己幸存的惭愧」,因此对外界的关爱产生驱避的冲突。其实,存活者所面对的灾难遭遇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事件,它们往往无所适从,甚至面对陌生人一再地叙说遭遇,也可能会伴随着怀疑、担心甚至愤怒的情绪反应。所以,以专业的方式介入存活者的社会支持,并严守专业伦理,是访视受害者的基本守则。

5.        意义的追问:存活者需要在适当时机尝试解释自己的遭遇,并且能够慢慢赋予事件意义,并肯定生命的价值,重建社会网络与维持社会功能,这部分涉及存活者对生命意义的重构与新生活的开展。「活出意义来」是存活者的终极目标,而这同时攸关创伤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是漫长却必要的心理复健工作的一环。

以上是存活者面对灾难事件的可能心理反应历程,但这并非通则,事实上,每个存活者面对灾难事件仍存在「个别差异」的反应,这是值得注意的讯息 (Gilliland & James, 1993)。

(二) 存活者的身心压力反应及治疗因应:

根据美国小区紧急事故因应小组(CERT)的报告,存活者可能会有下列的心 理症状:

·             容易激怒的、生气的

·             自我责备、责怪他人

·             孤立、生活撤退

·             复发的恐惧

·             感到震惊、发呆、麻木或被事件阴影笼罩

·             感到无助感

·             心情起伏不定

·             悲伤、忧郁或哀悼

·             否认

·             注意力或记忆力的问题

另外,根据美国小区紧急事故因应小组(CERT)的报告,存活者可能会有下列的生理症状:

·             食欲不振

·             头痛、胸腔疼痛

·             腹泻、胃痛或晕眩

·             过度活动

·             过量服用酒类或药物

·             恶梦连连

·             无法入眠

·             疲累感、活动能量降低

总之,帮助存活者,应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首要步骤,并且能够学习倾听与同理对方,并且恪守保密原则,并提供存活者必要的社会支持(不管是物质上、精神上、情绪上、认知上等支持内容),并且以真诚、尊重及平等的互动关系与态度接近了解存活者,相信是可以帮助存活者度过难关。如果存活者需进一步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协助,也请就近向各医院寻求协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教案文本
警惕!自然灾害过后,才是你余生心理灾害的开始
心理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父母如何帮助儿童应对危机事件
地震过后的心理辅导
心理弹性——应对人生变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