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导致儿童自伤行为的个体经验要素

个体经验要素是个体的直接经验,而非通过观察获得的经验。虽然很多个体经验的要素与自伤行为有关(如父母或监护人的死亡,由于分居、离婚或搬家而造成的离失),但其中有四个因素是最显著的,它们是:(1)童年期不幸、(2)童年受虐、(3)接触自伤者(4)无效的家庭环境。

童年期不幸

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期的创伤通常对心理发展和青春期的适应功能其有深远的影响,并与自伤行为高度相关。童年期创伤,特别是性虐待,在文献中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被认为是触发自我损伤行为的首要诱发因素。其他的童年期灾难也会大大增加青少年的风险,如受到身体袭击、失去父母、创伤性的药物或手术经历、发生意外或目睹了一般暴力事件和家庭暴力。这些创伤性经历会以反复的想法、图像或闪回的形式淹没脆弱的儿童,而这些想法、图像或闪回反过来又会增强情绪化和紧张性。实施自伤行为的个体常常反映,自伤行为可以提供机会来获得控制这些想法的方法和缓解紧张。但是,最近的研究认为,创伤在自伤行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如之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大。

童年受虐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儿童的“复杂创伤”经历(也就是慢性的情感和身体受虐、忽视或无效抚养环境的历史)和自伤行为的病因学。童年受虐是有害的环境在生理、心理和人际发育方面给儿童的适应能力带来风险的例证。如果家庭中有酗酒、心理疾病或自杀史,孩子就更是处于风险之中。

历史上,许多的临床医生认为,创伤和童年受虐这些往往会引起自伤行为的因素对自伤行为的发展也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虽然童年受虐是自伤行为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但最近研究表明,由于童年受虐和自伤行为与相似的精神病危险因素相关,二者的关系可能被夸大了。例如,最近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童年性受虐(最常见的与自伤行为相关联的童年受虐)和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在控制了精神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中,童年性受虐只能解释很少或不能独立解释自伤行为。另外,Walsh将那些令人信服地否认有身体或性受虐经历的自伤者定义为“亚群体”。这样,学校工作者不应该认为童年受虐是自伤行为的必要条件。

接触自伤者

如果青少年通过兄弟姐妹、同伴、媒体或互联网接触自伤行为,那么他们尝试自伤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与年幼的孩子不同,青少年更容易将同伴作为社会比较和认同发展的榜样。对一些青少年而言,自伤行为可能提供的是强有力的社会正强化的功能,通过自伤行为,他们可能获得来自一些做出过自伤行为、物质滥用或进食障碍等冒险行为的重要他人的关注和钦佩。在希望增强群体凝聚力的自伤者和呼吁脱离群体的脆弱青少年之间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纽带。对于大多数自伤的人而言,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的能力可以减少其隔离和孤独感,而这通常是自伤行为的特征。

然而,对其他人来说,积极地参与到网络社区中或许可以替代在现实生活中发展积极应对和健康人际关系的要求。例如,最近开始出现了大量供个体粘贴自伤行为经历的专用网站。然而,研究认为,在线互动能为孤独的自伤行为青少年提供其所需的社会支持,但它也能鼓励、促进自伤行为并且将其正常化。而且,一些网站可能导致学生的潜在的致命行为增加了,也增加了他们意外死亡或自杀的风险。关于互联网及其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我们将在第六章提供更多信息。

家庭环境

Linehan在描述边缘性人格障碍个体的家庭环境时认为,在许多家庭中,孩子的情绪体验常常被忽略,甚至是被拒绝、嘲笑或谴责。而这种无效环境也可能被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广泛体验到,并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有害影响。例如,无效家庭环境可能不仅会导致儿童质疑自己内心感觉体验的准确性,也会质疑它们是否真的出现。另外,这种环境可能只会强化最极端的情绪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 | 不同类型的分离焦虑及其应对
帮抑郁的孩子迈过心里的“坎”
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
多动症ADHD经历心理创伤会怎么样?如何解决?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童年期感情忽视有多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