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俄狄浦斯三角

 俄狄浦斯三角

 

有一次听张天布讲《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他说宋江与皇帝和朝廷的三角关系是俄狄浦斯情结,我觉得有点奇怪。后来发现,他的观点来自克莱因。他所说的也不是俄狄浦斯情结,而是俄狄浦斯“情景”。看来,人们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一、好人和坏人

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形成于3-6岁,而是更早。3岁以前,还没有进入尿道期,没有性别的概念,怎么可能形成俄狄浦斯情结呢?克莱因是这样解释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实质不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而是孩子与好客体和坏客体的关系。

刚出生的婴儿根据自己的感受,把父母分为好父母和坏父母,把好父母留下,把坏父母投射出去,这种现象叫做“分裂”。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就是好父母,而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或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就是坏父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其实,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是很少见的,大多数人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思维方式。

在宋江的眼里,皇帝是好的,朝廷是坏的,皇帝和朝廷分别取代了好父母和坏父母。而在李逵的眼里,宋江是好的,皇帝是坏的。在童话故事里,仙女是好的,巫婆是坏的。在警匪片里,警察是好的,歹徒是坏的。在许多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分裂。

对好人的感情是爱,对坏人的感情是恨。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爱和恨被置换成了性和暴力(或攻击性)。

二、母亲和父亲

3岁以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通常是母亲,孩子自然就会把母亲当成好父母,而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父亲就成了坏父母。孩子与好父母和坏父母的三角关系被置换成了孩子与母亲和父亲的三角关系,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既然父亲就是坏父母,当然要杀了他,然后和母亲即好父母结婚。问题是,克莱因的这种解释只适用于男孩,不适用于女孩。

三、依恋和认同

其实,杀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与父亲认同,成为父亲。

弗洛伊德区分了三种认同:丧失认同,向权威认同,向加害者认同。丧失认同的意思是,一个重要人物的离去会导致我们把他的某种特质吸引过来,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杀死父亲有助于吸收父亲的品质,与父亲认同。

人际关系有两种:认同和依恋。认同导致相似,依恋导致互补。人与人常常因为相似而互相吸引,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会产生“分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到了这个时候就难分难解了。打个比方,相似就是肩并肩,看的是同一个方向,所以“英雄所见略同”,有共识,能够共情;互补是面对面,只对对方的反应做出反应,而不知道对方看见了什么,在想什么。一般说来,相似关系比较疏离,互补关系比较密切。不过,相似关系也可以非常密切,譬如心心相映,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是,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相似关系比较恬淡、含蓄,侧重于认知方面,互补关系比较热烈、纠缠,侧重于情感和行为方面。

出生第一年,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所以认同和依恋都是指向母亲的。到了第二年,渐渐转向父亲。3岁以后,有了性别概念,就对父母分别对待了,男孩子认同父亲、依恋母亲,女孩子认同母亲、依恋父亲,这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初始表现,也是核心内容,后来才发展成杀父娶母和杀母嫁父。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杀父娶母不成,同时又害怕遭到报复,孩子把俄狄浦斯情结压抑下去,同时把父母内化,形成超我。其实,不一定非要杀父娶母,通过认同,孩子就能内化父母,形成超我。

四、家庭和事业

母亲代表家庭,父亲代表事业。成年人的俄狄浦斯三角是:“我”,家庭,事业。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主要任务是爱和工作。爱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工作是事业的组成部分。

好人、爱、依恋和家庭之间的脉络比较清楚,无需多说。坏人、恨、认同和事业之间的关系需要理一理。首先,家庭成员是自己人,事业伙伴往往是“外人”,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自己人是好人,外人可能是坏人,跟自己人比较亲密,跟外人比较疏远。疏远就是排斥和防御,即使没有达到恨的程度,至少是有戒备的。至于后来事业伙伴变成知心朋友,甚至称兄道弟,那是另一回事。

其次,事业就是把东西往家里搬,是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这在原始社会里表现更加突出,男人的工作就是狩猎,跟打仗没什么区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干事业意味着与他人竞争,这就更像打仗了。所以说,商场如战场。攻击性强的人事业比较成功。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竞争,是因为兴趣相同。如果资源丰富,有可能成为知已。如果资源有限,就会成为对手或敌人,互相竞争。这说明,竞争或恨,与认同并不矛盾。战场上的死对头往往互相认同,惺惺相惜。

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最常提到的是名字,其次就是职业,说明事业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精神分析学国际性词典:认同
你和父亲的关系,会形成你命运的雏形
儿子要和妈妈结婚?!|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俄狄浦斯情结”
人格结构理论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