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纪大了,面容仍然年轻的秘密竟是“得道”?怎样才能“得道”?
上医健康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庸文化 ,作者屠鹏程

中庸文化 .阴阳五行,上古智慧,儒道文化


(根据屠鹏程老师课程录音整理)


1

道可得学邪?

这是一段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出处是:《庄子秘解.内篇》大宗师第三段,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

南伯子葵和女偊,他们俩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有一天,南伯子葵问女偊说:“我们年纪差不多,都老了,而你的面色却像小孩子,怎么回事呢?”

女偊也不客气的回答说:“ 那是因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又问:“ 道可以学习吗? ”

女偊说:“ 道可以学,但是你学不了,因为你资质根器还不够,你不是那块材料。 ”

南伯子葵跟我们好像差不多,平时看到别人状态不错,就会去问人家,你怎么保养的?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做了什么美容护理,等等。我们一讲养生就是吃点什么喝点什么,俗人就是这个样子。

女偊
也够直接,也不怕对方伤心呀。我们现在人这样讲话,那估计就孤家寡人没朋友了。不过高人似乎也不在乎有没有俗人做朋友,所以说话很直接。


2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女偊举了一个例子告诉南伯子葵:得道要有二方面条件,一要有圣人之才,二要有圣人之道。说有一位叫卜梁倚的人,有圣人之才,但是缺乏圣人之道;而我有圣人之道但缺少圣人之才;卜梁倚资质根器够了,用我的圣人之道去教他,也是很容易成功的。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女偊说,我把自己修道的方法告诉了卜梁倚,三天之后,他就能把天下忘在了脑后。卜梁倚这个人很厉害,只和女偊修道三天,就把“天下”放下了。

这里有一个有个词叫“外” 。卜梁倚第一步做的是这个“外”的功夫,因为“天下”是个很虚泛的范围,就类似把它当身外之物,遗忘一样的境界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卜梁倚放下“天下”,又和女偊修道七日,达到了不随境转物转的地步。就是不被外部物质世界所吸引。这些外在的东西,困扰不了他了。

我们《大学》一直强调“心不在焉、要视而不见、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也是“外物”的功夫

我们都喜欢逐物,逐物就会迷物,然后染物,被物所“污染”,所渗透,所影响,还会被物所“累”。最后是殉物,以身殉物,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是一种悲剧。

我们有时候也觉得很烦恼、很累,成天搞七捻三,各种折腾,但是好像没办法摆脱,是不是?我们同时又会说没办法呀,有需要肩负的责任,工作等等各种自我安慰开脱的说法。其实是陷入一个被物所困的怪圈。

这个“ 物 ”有时候给我们带来快乐,同时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当然这个物含义很多,不光是钱和物品存在于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的身体,我们虽然对它百般呵护,但它不听我们指挥,它还是长皱纹、还是会老、会病、会死,无可奈何花落去。身体也是外物的一种。

喜欢一个人也是,一位女生对男生很好,但是男生对她不理不睬,又伤心了。这个也是“物”。物包含“人、事、物”,大家一定要从多方面去理解。


3

“外”物最简单的方式



我们都明白不能盲目逐物的道理,但是做起来方向不一定正确。

所以该怎么办呢?女偊他就说了,要“外”物。
《大学》中就提到了“格物”。我们先不理解“格物”没关系,外物容易理解一些,就是把它排斥在外。

很多人理解的格物有这个意思,指的是革除心中的物欲,这样也可以,只是格物不仅如此,还有一层层更深的意思。格物就像钻石一样是多面体,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外”物也是这样,主动的把许多东西忘却。

很多时候我们钻在一件事情上,就觉得那个东西很重要。稍稍换一个环境,哪怕跟朋友聊聊天、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风景,就把那个东西、这个人事物淡化了。

这也是“外”物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而卜梁倚修完七日以后又继续修了九日,我们因为心性做不到,外缘没了,很难做到他这样。

他这个做法有点像专修和闭关了。我们平时发呆坐半小时就已经吃不消了,就感觉怎么这么长时间,赶紧要把手机拿出来,看看有没有人找我。他能连续做,可能也是因为当时没有手机的原因。

手机就是现代人跟外缘联系的一个主要工具。其实只要贼心不死,没有手机,人也会找出其它的许多办法追逐外物外缘。

卜梁倚修道九日,达到了了生死。就是把生死都看开了,在他看来,死亡都是很平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朝彻,而后能见独;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朝彻见独有点像我们潜水,潜到底后的见到清澈见底;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二。独就是一,慎独是要回到太极,回到太极就是见独。

太极是一,一生二、二生阴阳,但真正的太极又是没法用一去描述的。所以中国人为什么称它为不二?他没法用一表述出来,表述出来一个一,你头脑里就有个一,一是你头脑当中的一二三四的一,太极是超越头脑的,不一不二,不三不四,所以他什么都不是,叫不二。

不二的那个状态,大家可以试一下真正的心不在焉,即心不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那个状态你怎么去体会?它已经不在阴阳的范围里,是超越时空的,短暂不在时空范围里面这个就叫独。

所以真正的“独”是很高明的,我们之前讲过“禅”也是一样,禅就是“示”、“单”,单和独不是一样吗?

文化讲到极致,讲到那个点,都是一,都是不二,都是独,都是太极。太极不仅是我们平时看的太极图,其实那是阴阳鱼图;  太极也不仅是太极拳,那是太极健身或太极训练的一方面。

太极是真正的功夫,是在心上练的功夫只有心能超越时空,能不断回到那个“无所住”的太极点。

当然卜梁倚是达到彻底的见独,我们不会一下子达到那个状态,因为我们的头脑是二的状态。二的状态就是阴阳的状态,就是思考的状态,就是东西南北、古今中外这样的状态,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是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就被万物所围绕、被万物所困所染、被万物所累的境地。因为我们在逐物的过程里,都几十年了,所以要回到那个源头是不容易的。

有时清静了一会,觉得这个其实蛮好的,但是忙的习惯了,越觉得反正忙是正常的,而且全世界都是这样忙的。这个就叫以妄为常,做不到恬淡虚无,更谈不上真气从之。

卜梁倚就一直做,直到参透了生死,而后大彻大悟终于见到了“道”;见到了“道”后,就没有了时间概念,没有了古今;既然没有了时间,也就达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

这些道理我们都很容易懂,但真是遇事的时候,还是胆战心惊,哭爹叫娘的。所以了了生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要真正活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直提要向道而生,我们生活要往“生”的方向,要往“活”的方向,道家讲仙道贵生
女偊教的就是这个方法。


4

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庄子是不是在教我们真的去“杀生”呢?是的。一定要多“杀生”,道家讲“若要人不死,先要死个人”。不过庄子的“生”不是指生命,而是指念头的生起。

心死则神活,要先死掉过度的人心,即物欲之心,元神元气才能不召自来。

一念生起,就杀死一念,直至一念不生,无念可生。如果你的念头不断生起,你就回不到太极,就只能一直在二的境界,所以烦恼就会源源不断。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女偊说,你身边的万事万物,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不阻止,也不欢迎;因为万事万物,无所谓毁坏,也无所谓成功,成了就意味要毁了,毁了就意味着再生,都是变化无常的。

所有的外物都是生灭的,它是变换的,它是不长久的。你迷在这个不长久的上面,被这些东西所困,麻不麻烦?

那你达到了这种不受外物影响的心境,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通过这些万事万物的干扰,反观自己的心,撄就是指的是干扰。知道了这是干扰,能放下,回到太极点,那就是宁了。

所以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经历人事,不经历磨难,我们怎么知道在世间修行的珍贵呢?不通过后天“人心”的纷繁,怎么知道先天“道心”的珍贵呢?没经历过风暴,怎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清静呢?

不体验喧嚣,不体验纷纷扰扰,怎么回到自己的真心呢?这其实也是我们在人世间的一个主要功课。

你不要来了你就想逃,那逃也逃不掉,来了我们就要面对。要用我们生而明知的那颗真心恰到好处的把外围的人事物处理好。面对这个干扰,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回到那个太极点,回到那个根本,这个就是撄宁,这个就是借事练心,就是红尘练心。

通过二,回到一。

我们很多时候失去了生而神灵的心,那是因为我们过多的逐物,让我们的君主之官——心,成了“昏君”。

我们普通人,对物看得很重,对结果很重视,患得患失,宠辱若惊,却错过了一次次练心的机会。我们成年人远离了“天真”,认为那是长大了,其实是认假为真,本末倒置,成了颠倒众生。

认假为真其实是一种被有形之物困住的局限。所谓的修行就是要借假修真,突破这种局限,佛家叫解脱,道家叫逍遥,儒家就叫随心所欲不逾矩。

屠鹏程老师之「 中庸 」课程,从揭示真正的大道至简至要入手,又将功夫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吾道一以贯之,用心者由此可得武术、气功、中医、太极的内功心法,践行从容优雅、内圣外王的真修养,更将触碰到中华文化之大气魄、大担当、大根脉。

「 儒 」本意为人人所需,「 中庸 」为儒家心法。正解中庸,正行中庸,如此中国人才能如巨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课程提纲

一 功夫
◆ 什么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武术、气功、中医、太极?除了这些基本的“术”,大“道”之功夫在哪?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气魄、大担当、大根脉在哪里?

二 儒家
◆ 为什么现代人喜欢学道家、佛家、基督,不喜欢学儒家?儒家真的只是服务于政权的道德规范吗?儒家文化的大体大用是什么?儒家内圣外王与道家逍遥出世如何做到内在的联系统一?

三 养生
◆ 养生到底养什么?为什么现在流行的养生大都是缘木求鱼?小病靠医药,大病靠文化,如何正确认识疾病真相?如何拔根疗愈深层疾病?如何认识中医的道法术立体层面?

四 修行
◆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如何知道自己的修行在哪个层面?要做什么样的切实功夫?我们的祖先圣贤倍出、流芳百世,尧舜禹、文王、孔孟他们一脉相承的心法是什么?如何又在实践生活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当今社会环镜中常见的修行陷阱有哪些?

五 优雅
◆ 现代人为什么活得那么慌乱、疲惫、恐惧?我们致力发展的科技与经济,为什么没能帮助我们活得更轻松?一个人深层次的涵养、从容与优雅,究竟从何而来?

本次线上课依据:
2021年道解四书 -《中庸》线下课内容整理剪辑,足不出户,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红尘乱心,以文化之,共更新30节,上线后,每周更新一节。

老师介绍
屠鹏程
◆ 现致力于还原先人作易作典本旨,探索儒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 设有「 国学三要 「 道解四书 系列课程,意在助人希圣希贤、明理上达,与志同道合者互相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四)
儒释道三家鼎立,华夏族万世一统
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黄帝.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万化生乎心?
《我的自然活法》十九讲(4):古人讲的经典有什么区别?
网易博客欢迎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