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学说是唯象思维最基础的理论成果

原创 半聪先生 抱朴堂丹道 2022-05-30 00:00 发表于广东

“阴阳”学说是唯象思维最基础的理论成果

——论阴阳的科学性

罗广英

阴阳的问题不解决好,中医的科学性和祛魅化问题就永远是个事儿。要解决好这个中医和中华文化最基础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弄清楚我们老祖宗的论述阴阳的真实格局和内容,即正本清源。因为理由很简单,中国的道家思想体系自成一体,非常严谨,非常深刻、非常完善,是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认识自然本质问题的、“前科学【注1】思想理论体系。过去我们所能够掌握的资料是不足以彻底解决源头清晰的问题的,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关于阴阳的现代认识和实际研究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最顶级的学术研究中连阴阳属于科学和哲学这样的范畴的认定都无法确定。由三申道长背默传承并整理出版《玄隐遗密》一书,填补了以往的历史资料空白,加上近年来关于中医象思维研究的深入,使得阴阳的问题得以真相大白和归根曰静。下面笔者直接引用原文进行现代语境的释译,表述古代圣人关于阴阳的文字论述,说明中医思想理论是能够自圆其说,自成体系解决“前科学”思想理论问题的。同时也通过个人的释译做关于现代阴阳思考反朴归真探讨的抛砖引玉,希望所有读者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厘清,共同完善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基础思想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解读。

【注1】“前科学”(die Vorwissenschaft)的概念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同时也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30年代的关于“现象学”(die Phänomenologie)的教学传授中首先提出来的。80年代钱学森先生在研究中医时将中医定义为“前科学”,并且进一步做出“中医自成一体,将决定将来科学的发展”的英明判断

《玄隱遺密·九真要內篇·變辟氣應八·陰陽化一

圜陰陽之為象陽曠陰微。取氣物之運。大無細有。灮皦於無。凬生於有。質儲為物。氣返於虛。陰陽反逆。程中為飃(飃,風貌。)  故大為天。小為地。天。虛極之謂也。地形質之名也。  氣生形。形生氣。氣化虛。虛同形。 形。陰也。氣。陽也。陰陽之化。周而同一。物出也。象成也。事隨也 (第一小节) 

释译:这一小节论述的特点是总体概括性的,文字概念都具有宏观和本质的内涵,图像特点突出,指明在“圜陰陽之為象”基础上“象成也。事隨也”的中医基础思想理论关系。

“圜陰陽之為象”很明显,圜,名词涵义是“圆”,动词是包容封闭,综合起来是圆周封闭的思考,是个图像思维的承载和表达,这样的表达是很容易通过规矩转换成规范几何形式的终极抽象表达。“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在这里,不论圜做动词理解还是做名词理解都是一个阴阳封闭共处的图像。这个图像显然就是太极图(见图1)。“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去除“像”的人为因素保留“像”的客观自然要素就是“易”,这是几何形式不证自明的结果,换就话说,也就是有几何学数学支持的、现在“科学”证明的结果,从更加严格意义上来讲,太极图的自然生成比“科学”还要科学,所以钱学森先生才会得出“中医(前科学)将决定将来科学发展”的判断。

1 太极图及其立竿见影自然生成的三维几何形式抽象认识论模型基础

科学(die Wissenschaft)的本质和最终要求就是要在尽量去除过度主观理性推理的人为干扰条件下认识自然的实在,保持自然生成的自然真实和可以重复的客观真实性,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不同于人主观感观直觉的、人为可以自主规范表述的、“像”去掉了“亻”字旁的(抽)“象”,即几何形式的图形承载表达。这种象思维,既能够保持感官直觉(主观“像”)的真实,又能够通过几何形式不证自明的实在(“象”)证明和证伪矫正人的主观思维。整个关于阴阳的思维和思考就在“圜陰陽之為象”的原有文字承载表达的基础上转换成了唯象思维的格局。思维方式变了,思考的内容在有了抽象理论提升的基础上脱离文字概念而变得客观、真实、能动和完整(即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内容),思想的逻辑和要求也从一维线性的“枉则直”无限升维通过在“大一”认识论模型中的投影叠套转变为二维的“曲则全”。关于阴阳思考和解读的基础从此回归古代传统从文字概念变成为回归与传统的图、象思维—— “和光同塵”-“象也。象。有形也”-“象帝之先”-“可以為師者,象”“大化同圜。一而天地止。大要以。為有之始終-“一者。終始也。玄同也。圜宙。要首也。萬物。要身也。夫身之與首。周而同也”-“然其要一也”-“故錄圖而畫(图1、2)。宓羲以為之曰紀。市。羲之出名紀-“一畫開天”-“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官於天,其降曰命也”-“圖法”(图2、图3-“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天地之陰陽,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圜陰陽之為象”-“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陰陽應象大論》(《素問》-“於是太極始判,橫五運於中,輪流至今,終而複始,聖人望而詳之”(2-“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复歸於一”-“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中国象思维在观察记录形成自然原始太极图(圜)之后关于运气的思想理论成果

从图1到图2的演化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阴阳,首先是一个对于自然综合现象感观直觉转化为主观理性意识的归纳思考。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的,也是有过程认识阶段升华和阶段升华认识的,是有规律的。一般人可以在不走完这个过程的情况下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圣人、至人、真人是必须走完这个过程的。“陽曠陰微。取氣物之運。大無細有。灮皦於無。凬生於有。質儲為物。氣返於虛。陰陽反逆。程中為飃(飃,風貌。)”这37个字所包含着九个主客观互动的特定场景和状态,信息量极大,但又是人们司空见惯和在细微深入思考时所常遇见的深化需求。这些文字概念的动名词的内涵转换可以实现诸多主客观互动的转换,人们会在这些转换中得到无限的认识提升和思想升华。

陽曠陰微。取氣物之運大無細有灮皦於無凬生於有。質儲為物。氣返於虛。陰陽反逆。程中為飃(飃,風貌。)”谈的是人们认识的总体概括性的感受和思考的基础规范:“陽曠陰微”-形而上大,形而下小,都属于不可及的境界“太初”)“氣物之運”-氣阳物阴,都在运动,阳动阴静,完全是“虚”的感受“太始”)“大無細有”-大无为阳,细(小)有为阴,同时存在,判断加以区分而已;“灮皦於無”-灮可感不可及,皎洁明亮均对应无,为阳;“凬生於有”-特定的能量作用为“凬”(“阳中之阳”)导致特定的可感后果为“有”(“阳中之阴”),总体上人不能作出具体的定名,仍属于混沌;“質儲為物”-可感,可判断,可命名,“质”为基材,非刚性可组合,为“阴中之阳”,“物”,已有刚性结构,为“阴中之阴”“太素”)“氣返於虛。陰陽反逆。程中為飃”-阴阳在实现了“太初、太始、太素”三个认识阶段之后形成一种理性思维的升华,可以实现过程覆盖中的认识判断,即“程中為飃”,这个阶段是人类理性思维导致“像”(图1)转换为“象”(图2)的认识论阶段,认识论模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依据作用(太极)。认识不断的理性升阶转化和升级判断为为“玄”为“易”,形成完整的对于自然本质形而上的唯象思维规范——观世界、世界观(太易),即钱学森先生所强调的中医的“人天观”。

这一点读者们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尝试的功课,领会一下中国传统理论表述的深刻内涵和无限魅力。在这里不用做,也用不着做西方哲学文字概念的复杂的转换和推理功课,但必须要有较为系统的现代理工科的训练,特别是几何作图的训练和数学的基础。因为需要解脱读者对于基础训练的约束打消阅读和理解方面的顾虑,取得最初始阅读的效果,让大家感到古人的智慧,现在我们抛开科学训练,仅仅只是做《玄隐遗密》字义的动名词的变换就能够完成很多的认识提升,这种提升丝毫不会改变和扭曲真实中国字义,只会使自己的思考认识在动名词内涵和虚实的转换中就能得出信息量极大的新的进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道家和中医的思想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不是很多,但其内涵和变化却无比丰富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医文字解读派系众多而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因为所有人说的都对,都有理,也都会出现老子所说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效果,所以,基础概念不多,理解纷繁,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中医的理论成了难以统一的无数的自圆其说和自我感觉良好。而对于真正的道家和真正的中医“圣人”来说,这种自圆其说并不是真正完善的理论,真正的道家思想理论是有严格规范的,是必须依托图形认识论模型“通于一”的。就阴阳而言,《黄帝内经》就有对应太极图的“圜陰陽之為象”的、《阴阳应象大论》的基础理念和“天地之阴阳”等非常明确的规矩:“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是明道也,此天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問·五運行大論》)也就是说,在《内经》的文字表述中,像阴阳,五行、天地、虚实、表里、寒热、方圆等等所有基本概念的字义都是有图形表达进行支持的,即“言兲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所有基础概念实现认识对应和转换的时候,都需要有对于图形认识论模型的“复归于一”和“为方者宗”的标格定位和回归检验(图3),这就是中国人强调“标格诂训”的东方思维。对此王冰在《素问序》中就有“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的很好的概括。

3 中国道家和中医思想理论中完整的图象体系——“一、大一、太易、太一”

“标格诂训”是一般西方(文字和数学公式整合的)概念性形式逻辑思维极端排斥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同于中国回归认识论模型取象比类(“复归于一”)的思想体系,西方思想体系更注重新概念的创造,公式的表述也与个人思考相挂钩,这就形成了西方思想概念分科越来越细,复杂性越演越烈以及整个思想体系对于中国“象思维”整体论有强烈需求的明显特征和格局,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为了保持自己认识的完整真实,中国的思想文化始终保持归纳整体内涵的象形文字和思想理论“阴阳互根”“大制不割”的建设和强调。这无疑形成了全人类思想认识东西方两个不同体系的存在和互补,认识到这点对于建立21世纪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极为重要。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刻,涉及到了思想文化体系的差异,同样也需要有深入的研究才是,在这里也只能是提出问题,点到为止,进一步的答案需要更多人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生。有是。長。有無常。畜。有其事。成。有其殺。陰陽之事也。  化常。鹹。不木而牛羊肥。斥。無材物不壯。自腐而生者。其焦。  化用。形。生物而物支形。氣。變運而用生命。存精資萃。以流腐。  化取。火之生土。而水之生木。金之生水。而木之濟火。物於程始。  化畜。金以火生。而火從木為用。水從火活。而木倚金形。載化於時。  化物。腐之蟲生。其暑熱不受。敗之蝕生。其積自伐。成物。之易形。  化易。生之為用在形。克之為用在氣。氣度化水。質度化氣。  化生。話始於秋而春發。芽眠之冬而夏長。時之不與而氣少。  化成。春生而夏長。秋收而冬藏。不害其實。生之不輟。  化載。一形成而眾物扶。一化育而萬物除。立不獨在。  化度。同陽沖而陰且成。陰諸勤而熱化生。不形形。不生生。從候以清。畜且榮。進之以恒。容之乃大。  陰之化為用為麤(音出。三只鹿同时出现,无法捕捉)。陽之化為運為精。陰之變為形為質。陽之變為氣為靈。故陰化陽入。陽化陰支。陰陽互化。萬物衡生。  (第二小节)

释译:这一章节的总标题是“陰陽化一”,第一小节的原文加上释译已经完成了“圜陰陽之為象”的三个形式的变化,总体的“化一”已经完成。从没有图到图1再到图2再到图3,“圜陰陽之為象”的思维升华体现了一种自然生成的整体宏观混沌的“道生一”变化。这是第二小节,第二小节的原文是在第一小节的原文“成象”之后的文字与象之间二阶互动的“生化”,亦即人们在形而上范畴思想认识“升华”的更多、更深入具体的思考。人们受到“可以為師者,象”的教育启示之后“阴阳”和各种(主要是主观认识领域)现象的互动就应运而生,如何认识和把握主客观互动之间的“生化”?这些“生化”又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和规范?如何把握主观认识“生化”成果的客观真实?如何避免主客观互动“生化”的主观主义的负面效应等思考是这一小节论述的主题。总之,有了“象成也”的基础,文字表述也就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地向着”事隨也”的方向发展。

和其他道家思想理论基础概念的表达一样,“生化”是“生”和“化”两个字的动词和名词的一组排列组合。“生化”是一个名词,对应表示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动词,对应表示一种动态的过程和状态;“生化”又可以区分为自然客观的“生化”和主观认识思维的“生化”,还可以分成“生”和“化”的单独的分别的表达,这种“生”和“化”单独的分别的表达又会存在有动词和名词的变化和不同解读,这就形成了众多的认识效应的学习和解读,而且,这些变化都存在着“阴阳”和“虚实”的对应,使得“生化”问题又成为了“阴阳”和“一生二”的具有了对整体混沌的分化解析特征性质的问题。

4 “圜陰陽之為象”的“阴阳”“化度”使得自然本质成为数理符号的延伸思考和解读

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也是一种“象”,“可以為師者”再加上主观的能动(具有宗教特征),情况变得很复杂。所以,“生”和“化”也是最难以表述清晰的形而上的内容,特别是主观认识的“生化”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有但又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所以中国古人认为有必要讲明白“象成也。事隨也”的“生化”问题。这段文字看上去谈的并不是对于“阴阳”的概念解读,但仔细分析下来,我们会意识到,人类认识自然最难的,纯形而上的“生化”问题实际已经在第一小节论述基础上的深入和展开。第一小节思考论述的“太易”的过程生成了图1、图2、图3的成果,中国有了“圜陰陽之為象”的可以依托认识论模型支持的运气关系场景领域的规范抓手。“圜陰陽之為象”的理念带来了“生化”,“生化”的“生”和“化”的“一生二”也就成就了“阴阳”的进一步的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本质的数理符号的承载和解读(数理符号具有普适和通用的延伸思考作用)。用“圜陰陽之為象”的认识论模型体系对应不断变化的“生化”“生成”能够继续生成一个认识和解读自然生命本质的理论体系——“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被动的观察认识正在向主动的利用转化(图4)。

有了由“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生成的“太易”和“圜陰陽之為象”,《玄隐遗密》的文字表述始终能够保持和实际上保持了关系场景式和现象式传统的文字形式。我们要理解和把握古人的表述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字表述和理解时要有向场景化象思维规范的方向上的多加思考,在理论转换时也要有严谨顺序和要素对应准确的规范。由于中国文字涵义的历史变化并不算很大,在这里我们只是通过文字表述构成特定现象进行理解也不是很难,所以我们不必去做逐字逐句的释译,只是依托关键字对于文中的关键场景上做总体的提示性的注解和说明就能够实现与古人唯象思维的“历史同情”,回到古人的思维中去。因为“圜陰陽之為象”“可以為師者。象”,所有象形文字的现象式文字表述的思维也都会自动具有阴阳相关的思考和内涵,而单纯坚持文字的表述和做文字概念的理解总体上属于“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之列,一旦有了“圜陰陽之為象”的回归就会实现“然其要一也”“一者。终始也”的分析与整合。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实现文字涵义的分析和归一,很自然地进入和形成既能发散又能收敛的“人天观”的境界。总之,“阴阳”概念由“圜陰陽之為象”而“生化”,也会回归到“圜陰陽之為象”再次“化生”成一个“阴阳”主导的对于自然本质的深入认知和把握。

比如对于生。有之害。長。有無常。畜。有其事。成。有其殺。陰陽之事也”的解读,如果逐字逐句的解读就很容易失去场景式的内容,就会“看不懂”古人的真实意图。有了“圜陰陽之為象”和“可以為師者。象”,“生”字和“生化”的深化问题就成为一个主观认识的从感官直觉上升到理论的“阴阳”结构性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文字的表述和解读问题。“生。有之害。長。有無常。畜。有其事。成。有其殺。陰陽之事也”,这句话中①所有的“有”字都是“存在有”和“显示出”的动、名词涵义;②“生。有之害”的理解就是一种自然中建立系统的综合关系的表述,因为“有”的动名转换,“生”和“害”之间就有“利害”“内外”“阴阳”的内涵,根据古代“一己之害”的自然场景,“有”(名词)对于“生”会是不利的伤害格局,“有”(动词)对“内”的生长就会“有”对“外”的索取和伤害……总体上理解“生。有之害”就可以转化成为“开放自系统”的建立和诸如“利害”“内外”“阴阳”等关系生成的理论认识,也是“独立性”的表达,与“一”的封闭直接相关。“害”的理解为系统的自私性和排他性……③ “生、长、畜、成”对应“害、无常、其事、其杀”是有顺序的,体现“生化”的过程,每个顺序阶段都有各自的要素关系和状态显示特征,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孤立存在……④一旦形成完整的认知解读又会就成为“阴阳之事也”的时候总结。在这里只要对字义做动、名词的转化场景就会转化,这是哲学可望而不可即的认识内在的功效,所以中医思想理论包含有哲学的思考内容但并不是哲学。

本小节后面的“化常、化用、化取、化畜、化物、化易、化生、化成、化載、化度”,各有其解,动、名词内涵转换既简单明了又丰富多彩,有了“可以為師者。象”的启示,文字阅读基本不会产生理解的歧义,关系场景也相对清晰,所有的思考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构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基础原则。形成了一个“一化阴阳”和“阴阳化一”的能动格局。“一言而终”“阴阳化一”的思考和表述,使得“阴阳”的问题再次脱离文字概念的思考回归到了“圜陰陽之為象”的基础和格局。

“化常”到“化度”,是一个纯主观形而上的过程(相当于佛教不同的“识”,但佛教没有“圜陰陽之為象”的认识论模型的支持,不仅解读和理解非常吃力,而且很容易产生认识的误解和误判),是一个从观察客观和客观观察到主观评价和主观判断的能动的生成过程,到了“化度”的理性层面,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梳理(数理)清晰的判断,用《素问》的话来讲就是“神明”,“神明”的认识状态和水平能够达到理论指导实际的行为自觉,达到了“不形形。不生生。從候以清。畜且榮。進之以恒。容之乃大”的综合理性认识的新高度和新境界,即钱学森先生讲的“大成智慧”。

经过圜陰陽之為象”+“十化”(细化)之后的“阴阳化一”被总结为一句话和被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陰之化為用為麤。陽之化為運為精。陰之變為形為質。陽之變為氣為靈。故陰化陽入。陽化陰支。陰陽互化。萬物衡生。”这又是一个新的思想境界(场景),这个新的境界与第一小节原文的“故大為天。小為地。天。虛極之謂也。地形質之名也。  氣生形。形生氣。氣化虛。虛同形。  形。陰也。氣。陽也。陰陽之化。周而同一。物出也。象成也。事隨也”形成认识有所升阶而又更加细化的呼应。总体上这还是一个基于“圜陰陽之為象”的、所有要素都被包容封闭住的、统一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思想理论体系,而绝非“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的散乱自圆其说的话术体系。

是以客陰則形。實火之間而聚。陽不接也。入陽則滯。虛熱之溜而形。陰不平也。古之所謂平陰密陽者。以此。  曰陰靜半以養。陽動半以活。不可失之。失之則病。亂之邪生。謂自午至子。養陰和陽。自子至午。養陽龢陰。  曰神氣腦膽。心脾骨髓。牝牡六腑諸器。陰之以養也。精血筋肌。肝腎肺膋(生殖器)。核膜原水諸器。陽之以養也。  氣之與物。也親。物之與食。也 (眈)。煌煌乎。其終也存焉。故龢者。平心以養。食半而靈。氣沖以柔。載乎天地。  曰。久持欲事。莫過於林野之生。我待於欲者。亡。安任於龢者。久。  曰。林野者。不奉其識。欲知弗盈。以陽之全陰。故能長久。  曰。邑雧多欲。陰盈陽少。以陰之全陽。暈不幾於形。故長而不清。  陰陽之化。同已矣。陰陽之育。衡生矣。圜極不竭。化育無窮。  物陰也。以形而式也。氣陽也。未形而應也。是故物之化。同之。溉為要。而氣之化。育之。氣之運。灮以嗡之。乃物之呼。而動之。  悳也。附也。其程同也。以此處之不外。用之不害。追之不失。禦之不惑。  故灑灑超然。大塊決於毫末。辧之以靜。  生。合也。死。離也。合。化也。離。哀也。化曰悳附。離曰亂經。亂經者。灌溉不常。益消不任。生息不忒。橐龠非從。害流不窮者也。  應孰其方。化孰其常。悳孰其周。附孰其同。搏氣致柔。守一抱神。能精化育。我用無窮。 (第三小节)

 释译:第三小节的文字论述,大部分文字动、名词之间的转换已经变得不太可能了,说明整体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文字对应很具体事物和需要实现定义和行动准确的思维阶段。这种表述已经从能动的不确定动态思维转入了文字概念性的线性逻辑思维,刚性较强,比较符合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所以,读者一般情况下可以依靠字典阅读学习而不会出现过度的对于认识论模型的依赖,比较容易“看懂”。但实际上这里还是有一定玄密和思想认识规范的,即使在人们依靠字典也能学习提高认识的情况下,在这段文字论述当中,“阴阳”二字的内涵还是要有动、名词之间转换的,而且着重是以用“阴阳”的动词涵义为主,这明显地说明这段论述主要是对于 “阴阳”学说的理论应用和普适性处理所有事物功能机制的解读,是人的思想从实际观察,调查研究,上升成“阴阳”理论再到以“阴阳”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的取象比类阶段(“阴阳”的动词涵义对应“比”)。这种“阴阳”在动、名词之间不断转换同时又注重强调“阴阳”动词内涵、把“阴阳”作为万能谓语的思维模式在这里表现得非常的淋漓极致。这也是大多数中医人的思维和处理方式,这种思维和处理的特点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常常可以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也能把很具体的问题解决得很好、很神奇(因为理论体系是自然生成,放之四海而皆准,“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形而上问题思考和处理的时候得到简化,人们只是应用“阴阳”学说的一般规范就会得到各种收益,但这也造成了坚持“阴阳”和反对“阴阳”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社会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的起因还是“阴阳”学说“圜”的非文字要素内涵总是含有鬼魅般神秘的成分,在“阴阳”作为名词运用的时候“阴阳”概念可以搭载所有纷繁杂乱的事物,“数之可万”,而“阴阳”在做动词运用时,主语和宾语的变化也可以无穷无尽,“推之可万”“二生三,三生万物”,并且具有随意性,这种任意的搭配一旦成为主观的过度强调就会出现很多的是非争辩,因为这种过度的依据“阴阳”的主观强调可以根本无需求证,往往也无法求证,显得非常的不负责任和负不了责任。这就导致了对于“阴阳”学说不断地受到现代社会人的诟病和排斥,以致于现代化的“阴阳”学说必须要有一个祛魅化的处理才能够真正站住脚。

写的这里,我们自然想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其语。”。张仲景明确指出了真正大医仍然是有理论修养的,整体世界观是有唯象思维规范的,人们在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仍然需要不断地有“應孰其方。化孰其常。悳孰其周。附孰其同。搏氣致柔。守一抱神。能精化育。我用無窮”,亦即“圜陰陽之為象”“宿尚方术”的思考。

到此,笔者认为可以收笔告一段落了。中医思想理论是一个授之以渔的体系,我们不能停留在那种以为咬文嚼字读书就能够不断得到“授之以鱼”的结果。这才是中医和中国文化实现形而上规范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和成功之处。

再次强调,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医的问题只要靠中医自身就能最终解决。中医本身的事实就是如此,中医本身的逻辑也是如此。中医的理论是原理理论,原理理论的特征就是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理论体系就会崩塌。既然中国古人能够创立“阴阳”学说,而且这个学说体系普适至今没有崩塌,那当然就有它的道理、它的过程和它的完整体系,所以,“阴阳”的问题说到底不是一个需要讨论和可以讨论的悬疑问题,也不是一个对于古代经典文字解释不清的问题(“仓颉造字,不如三皇五帝结绳无文而治”),而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正本清源和返朴归真的问题。《玄隐遗密》的发复和出版为“阴阳”学说的正本清源无疑像是一把开启古代经典锁具的钥匙佚失已久之后的从天而降,所有看上去已经锈结的锁链均会因为《玄隐遗密》的发复而失去羁绊拘束作用。而书中《九真要》所有章节的都围绕着“一”的布局和强调,也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一”,就是“圜”,就是“圜陰陽之為象”。原始经典的教科书找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现代人自己学习和做功课继续弄明白的事了。仅此一招,别无他法。

经典教科书是经过千年历史考验的,是不证自明的,也是不会错的。不论人们选不选用,教科书是不能也不会更改的。因为笔者做了“圜陰陽之為象”的功课,也写了《中医启示录》和《太极启示录》两本书,实际上在祛魅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最重要的几何作图求证的一段,很大程度完成了阴阳学说祛魅化和科学化,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现代语境与中国传统象思维方面的融合恰接,所以笔者可以做出以上的评价和判断供大家参考。

5 唯象思维的一脉相承

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问题上古代圣贤已经为我们做足了一切,问题是不肖后人的传承和理解出了问题,需要怪罪的不是古代圣贤,而是那些传承偏差和扭曲传承的不肖子孙。要有对于自己祖先的敬畏、尊崇和维护,要有对于祖先思想成果的学习、传承和弘扬。

壬寅虎年春节于北京

本文已经刊登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刊《世界中医药》瑞士版《World Chinese MediecineSwiss Edition 20223月 第二卷 第二期 瑞士版 ISSN2813-1029

购买《究天人之际:“抱朴堂”的生命智慧》须知: 购买作者签名盖章的书,包邮但不打折,价人民币88元。 有意者请加作者微信:Smjsdzlh,zxylihuidz,Bptdsmzh(或扫描下面第二个二维码),微信付款并留下详细的通讯地址。
收录于合集 #罗广英教授专辑
 8
下一篇 依托思维性结构的结构性思维——依托“神明之府”的“神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如何看待中医学与中国哲学的特殊关系
谈谈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论中医学的科学性 - 中医理论讨论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医专业讨论|经方传真|治未病|针灸...
中医入门十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