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一则医案浅谈中医妇产良方
原创 半聪先生 抱朴堂丹道 2022-09-21 00:00发表于广东 
 
作者:端木文
 
近日,在抖音视频中看到一则真实医案。
某年初春,一妇人怀孕一月有余。突发高热,长期徘徊在41度左右不退。在西医院诊断各异,有说是肾盂肾炎,有说是高位阑尾炎,有说是深部脓肿感染等。后进行抗菌消炎处理。先后服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延绵数月,辗转数地,百治不效。而孕妇不仅仍高热不退,并且已血压难测,全身无力,无法行走了。因恐其不治而身亡在外,只有出院回家。在百般无望与无奈之下,求治于一名退休老中医。
老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后,便开一方。并在望诊孕妇后,嘱言其日后将产男婴,好生调护。必将子母平安。服用此方后,孕妇旋即热退身安。体温,血压一应正常。后果足月顺产一名男孩。至今母子平安,孩子都已40多岁了。老父亲感怀中医救了一家性命。并称这个救命的方子名叫子母安全汤。此医案带给我们三点思考。
一、中西医学之差异。此案从西医角度,确已尽力。在可见物质层面的检测结果,是炎症反应。并由此产生人体高热的现象。所以西医学的治疗思路就是抗菌消炎。另外西医学注重标准化。因其检测标准,治疗标准都是固定的,程式化的。所以去了各级医院,都是一样的结果。一样的治疗。之所以会百治不效,原因也很简单。炎症反应,体温升高,其实这都只是病果。而非病因。对真正的病因,西医学还缺乏进一步认知的理念。只能做是肾炎,还是阑尾炎,还是脓肿这样的猜测。病因不明,自然百治无果。这是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当代西医学的局限也正在于此。客观地说西医学也很努力的想治病救人,但其医理层次还不高,对人体的全面认知还远远不够。说白了,事实证明,水平不够。这一点,当代国人也应清醒的认识。那么古老的中医为何能一方即治愈呢?这引出我们的第二个思考。
二、此方究竟为何方?医理又是如何?特此探究,以飨世人。视频中所说的子母安全汤在历代方剂中并无此方。应是传误。与之方名接近,并与其病症相关的,确有二方。一方名为子母两全汤。另一方为子母两快汤。先说子母两全汤,其还有个鼎鼎大名的方名:【保产无忧散】。此方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成书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后载于《傅青主女科》产后篇补集。因其疗效卓越而名闻天下。另因其药方有十三味中药,又称十三太保。几百年来,一直都是华夏人保产安胎顺生之圣药。敬录原文如下:保产无忧散未产能安,临产能催。偶伤胎气,腰疼腹痛,甚至见红不止,势欲小产,危急之际,一服即愈,再服全安。临产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下,或子死腹中,命在垂危,服之奇效。全当归(一钱五分,酒洗) 紫厚朴(七分,姜汁炒) 真川芎(一钱五分) 菟丝子(一钱五分,酒泡) 川贝母(二钱,去心,净煎好方和入) 枳壳(六分,面炒)川羌活( 六分) 荆芥穗(八分)黄芪(八分,蜜炙) 蕲艾(五分,醋炒)  炙甘草(五分) 白芍(一钱二分,冬用二钱,酒炒)生姜三片,水二锺,煎八分。渣,水一锺,煎六分。临服时再用贝母去心为末,以药冲服。此方仙传奇方,慎勿以庸医轻加减其分两。此方功效极伟,凡妊娠七月者,服一剂;八月者,服二剂;九月十月,皆服三剂;临产服一剂。且凡胎动不安,势欲小产,及临产艰危,横生逆产,儿死腹中,皆可服之,极有奇效。惟预服者空心温服;保产及临产者,皆临时热服。一剂不足,继以二剂。如其人虚弱,可加人参三、五分,更佳。再看下子母两快汤。其载于清代大医陈士铎之《辨证录》卷一。陈士铎与傅青主之间有极深的渊源。本文略过不讲。只须知此二人之医学思想有脉络传承即可。亦敬录原方如下:
子母两快汤主治冬月伤寒,身热五日,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人即发厥。熟地5钱,麦冬5钱,当归2钱,山茱萸3钱,茯苓2钱,芡实2钱,山药2钱,玄参5钱。水煎服。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亦愈也。
下面我们来分析医理。看看40多年前,老中医用的是哪个方子。病妇的主症是高热不退。发热,在古典中医的辩证体系中,首先要考虑是表证。体表的温度升高,不仅是炎症的应激反应(身体自发的升高温度以杀灭体内的细菌或病毒),更是体内阳气(可以理解为能量)趋向体表的一种自救状态。自救什么?就是体表受了风寒等外邪的侵袭。阳气外发以祛邪。这就是表证。这种对无形能量引起的身体变化所做出的诊断辩证,很显然,相比于只看到有形的物质变化这种病变结果的西医学而言,是具有更高层次与维度的认知。那么,此病妇就是表证引起的发热吗?有这样的诱因,但还不全是。这从西医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推断出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发烧,用中医或西医的治疗都能好。甚至不治,普通感冒在七天之内也会自愈。至于为何会七日而愈,其医理在两三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早有明言与揭示。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单独开篇来讲。
对于外感引起的感冒发烧,其本质,是中医理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任何的病症,皆是自身正气不足了,才给了外邪侵袭而致病的机会。中医学的治法,是顺应身体的阳气外趋以自救的状态,用扶助正气而解表的方法,助推阳气祛邪外出而治愈。自身正气足了,外邪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西医学的治法,是针对外邪引起的炎症反应,用抗生素杀灭细菌,以缓解症状。但细菌越杀越变异,抗生素也就越来越不管用。只有加大剂量或开发针对变异菌群的新抗生素。战火一开,永无尽头。这,就是西方文化的二元论对抗思维。这两种,一个向内求(自身强大),一个向外求(杀灭外敌)。都算是对身体的助力吧。但哪个治本,哪个治标,哪个更有对万物生灵的尊重与智慧,一目了然。
另外,提醒一点,用抗生素杀灭细菌的方法,同时也损耗了自身的正气。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是必然的结果。这也是本医案中病妇经过几个月的抗生素治疗,连走路都没有力气,因担心死在外地而赶回家的原因。对于热证,抗生素治疗无效,西医学显然已经束手无策了。但中医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对热证的理解,还分了实热与虚热的认知鉴别。另外,引起发热的除了表证,还有里证。表里,虚实,寒热。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阴阳。合起来,就是中医之【八纲辨证】。而这一切,皆是华夏人站在气机能量的高维层次,对生命整体而全面的深刻认知。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细节。病妇的发病时间,是初春时节。这个时间节点对疾病的影响因素,古典中医称之为人天相应。而在现代医学里,还远远的没有这样的概念。相差的真的不是一点点。此病妇高热不退,经抗菌消炎处理无效,基本已可以断定非实热之疾。就像很多口腔溃疡,吃抗生素或吃清热药都没用,亦是非实热所致。而虚热又是什么引起的呢?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在冬天,阴精不收藏,或有所虚损,阴不涵阳,体内则会虚阳外浮。遇到外邪引动(初春易感风寒之邪),则会发生虚火所致的温热之病。此段所言,中医小白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没关系。阴阳交变,人天相应,这本就是通达天机秘要的至深医理。只要由此对祖国中医学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探求的兴趣,自会逐渐的明白其中蕴含之真义。
稍通中医医理者,至此也都知晓,此病之病机乃阴虚火旺。正确治法当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病妇这种发烧,是肾水亏枯所致的虚火上炎。越用消炎药越损耗肾气,故西医久治不愈。而且人越治越虚弱,直至不治将亡之虞。也因此而知,更符合病机的方剂当是“子母两快汤”。正如该方所言:“主治冬月伤寒,身热五日,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人即发厥。……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亦愈也”。值得说明的是,究其药味组成,此方名中的“子母”,原非指产妇与婴儿,而是指肺金肾水的“子母相生”。此方阳病治阴。滋生肾水,不制热而热自消。是为方义。这里又涉及中医的五行能量概念,可参见《夜读经典:浅谈金石药》文中所述。但同时,也不排除子母两全汤(保产无忧散)的使用可能。按无忧散的药味方义,补气养血,理气温宫,滋养肝肾,同时还有解表开太阳祛风邪之用。此病妇经误治失治已有数月,气血两损,里证愈亏,表证不解。病机已与初患病时大有不同。用无忧散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有保胎安胎之大用。正如老中医给出的诊断:此乃胎气不活也。无论如何,此二方皆能速解病虞,救此危证于水火之间。诚堪击节而叹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太保”之【保产无忧散(汤)】,是历经数百年,千万人验证之妇产良方圣药。自古华夏生民皆妇孺皆知,临产必用。其功效首在顺产保生之用。次在保胎安胎。再谨录一遍其方主治:
一、未产能安,临产能催。
二、偶伤胎气,腰疼腹痛,甚至见红不止,势欲小产,危急之际,一服即愈,再服全安。
三、临产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下,或子死腹中,命在垂危,服之奇效。重点翻译:
一、怀孕期间,若有动到胎气,或见红流血,或行将小产,此方可救危急。保胎安胎。
二、临盆分娩时,若遇难产,或胎位不正,或胎死腹中,命在垂危之时,随时热服此方。难产者可顺生,胎位可纠正,死胎可产出。可保母子两全平安。注意事项:
三、此方适用初产之妇。尤其适合闲逸少劳作之人。当代坐办公室,少运动是常态。体内气血易滞易瘀。此方在怀胎7月始,可作为养护预防之方。详见前文。
四、此方药性方义为顺生之用以及意外之用。没有不适或意外,不建议服用。也不要随便作为安胎药使用。具体使用,宜遵医嘱。至于安胎良方,日后有机会我们再予以介绍。如此保产神方,近代为何销声匿迹,人所不闻了呢?据说,是因为“现代科学”研究,服此方,所产婴儿会脸黄。就这样一句毫无根据,信口胡诌之语,就因为祖国中医在本土已基本丧失“话语权”,就因为当代国人全盘失掉了文化自信,盲目信奉“现代西医学”,就这样把百代护佑生民安康的圣药神方,轻易的否定,轻率的丢弃了。这种现状即将改变。华夏文明之复兴,势不可挡。造福天下生民之中医,必将重光。最后,让众人最觉得不可思议的“看了孕妇一眼,就知道将产男婴”这件事,我们也揭开神秘面纱,谈一谈其中的医理。
中医取象比类,揣外司内,是人类认识论的顶级智慧。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为至理真言。华夏文化称之为“天垂象,圣人则之”。法天则地,以通晓万物之理。我们以卍字符举例。卍,源自9000年前的华夏古文明。后被佛教引用。以及大量吉祥纹样的应用。卍,即轮回。源自华夏古天文对北斗七星(勺型)围绕北极星的顺时针旋转之观测记录。斗柄所指,春夏秋冬。四个北斗勺型组合起来,即为卍形图案。这个图案,实际是天体运动(气)的一种投影(象)。气,无形。不可探求。象,有形。即可感知。数,逻辑。便可运算。理,规律。即可应用。气象万千,数理井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华夏人就是用这个神奇的“气—象—数—理”之法,逐层解密。你以为华夏先圣破译了此宇宙万物的循行规律,只是为了画个图案做装饰用?笑话。对此宇宙能量“气象数理”的终极应用,包括易经,兵法,风水,堪舆,命理,丹道等所有的中国文化,以及其集大成者之天道医学——【中医】。因此,看不到者,以此为神奇,不可思议。看得到者,是明白其内在机理(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华夏人称之为“道”。说白了,就这么简单。普通人对“象”背后揭示的规律与真相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其不知“道”而已。而中医,就是揭示人体生命之“道”的医学。一开局即在顶峰。没有之一。这也是对古典中医,我们当代人只有以继承研究为正途的原因。对华夏所有的上古经典,都应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当代科技之“术”是在进步,但文明之“道”却在丧失。低维的妄图改造高维的,可能吗?中医望诊,是“望闻问切”四诊之首。称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真正的望诊,不是看皮肉等有形肉体(形,物质层面),也不仅是看无形的气色(气,能量层面),更主要的是观其神光,以神通神(神,信息层面)。这个维度的望诊,才能称为“谓之神”。当年那位老中医是否具备这个能力,不得而知。但即使仅从“形”的层面,形之“象”的背后,亦能观出端倪。摘录几点,谨供参考。
一、孕妇肚子的外形。“视其腹如箕为女胎,腹如釜为男胎”。“盖男女孕于胞中,女面母腹,则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上小下大,簸箕的形状)。男面背母,则背脊抵腹,其形正员,故如釜(正圆外鼓。锅底的形状)也”。此中医理在于,男女皆秉天地之气而生,但阴阳有别。背为阳,腹为阴。女婴坐胎之形往往与母体相向(同气同向),故手足朝外。男婴坐胎之形则与母体背向(阴阳相对),故脊背朝外为多。所以可以根据孕妇肚子形状,判断将产男女。
二、通过脉象的差异。“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盖左脉疾胜于右,是为男孕。以男属阳居左,胎气盅于阳,故左胜。右脉疾胜于左,是为女孕。以女属阴居右,胎气盅于阴,故右胜也”。脉象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源于“君主之官”心脏气血的鼓动,也是“朝百脉”的肺经循行之处。故此,此处脉动的浮沉,迟数,大小,粗细,滑涩,虚实等,可直接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之象。孕育小生命的时候,孕妇自身的气血状态是有变化的。同理,男婴女婴因阴阳之气的不同,在母体的脉象上是有所显示的。人体左脉“阴随阳升”,以阳生为主。右脉“阳从阴降”,以阴成为主。故而左脉疾胜(尤其是左寸),是为男孕。右脉疾胜(尤其是右尺),是为女孕。这都是阴阳之气(能量差异)反映在形体上的“象”。知象辨气,自可明鉴阴阳。除了以上两种,只要深谙天地阴阳至理,在其他部位,亦可观象明辨。比如眼诊,耳诊,舌诊,面诊,手诊等等,在中医里,都是已经非常成熟的诊断技术。
其实,现代科学也已证实,宇宙万物,皆存在全息呈现的内在机制。生命体的任何部分,都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仅仅是追上古典中医早就勘破的天机后尘而已。通过此医案,不仅让我们对中西医学有对比的清醒认识,也不单是重获几个保产良方,更应是重建我华夏人高贵的文化自信,重振我华夏文明造福天下之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太美。已到了你我重新发现的时刻。与我族国人共勉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写的是情怀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六:中医之医理真传(下)
郑钦安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杏林撷英】中医启蒙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