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2种父母

作者:金樱子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

同时看到两条热搜,挺感慨的。

一个是:一个女孩因为父母都是博士,觉得达不到父母的目标,学业压力太大服药自杀。

图源:网络

另一个是一个女孩考上了研究生,在小红书里发亲人庆祝的场景,横幅整整拉满了两层楼。

图源:网络

两个女孩,一喜一悲。

不同反应背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

家庭氛围。

小红书女孩说:在家人眼里,我永远是最棒的孩子。

你能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幸福和骄傲。

自杀女孩,遗书都是英文写的,却觉得自己不该活在这世上,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可多优秀才算优秀呢?

年薪百万?掌握8国语言?游遍全世界?

图源:Pexels

优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优秀,不过是一种心理感觉,“我觉得我是好的”。

而这个感觉,最初的源头,就来自于父母的认可。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父母的认可,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01

家人的认可,
意味着什么?

被家人认可的人,有多幸福?

之前《以家人之名》热播时,全网都在羡慕李尖尖。

明明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却活得像个小太阳。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爸爸李海潮,给了她最稳固的安全感。

别人吐槽李尖尖没有女孩样,爸爸却觉得女儿开心就好。

李尖尖成绩常年倒数,爸爸从不觉得丢脸。

被爱包围的李尖尖,能大方的面对自己的短板,“我就是学习不好”。

然后,转头在木雕中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图源:Pexels

被认可的孩子,天然就有一种底气。父母觉得他们是好的,他们也能内化一种“我很好”的感觉。

她们知道,父母的爱是明晃晃的,是确定的。

那,没有被认可过的呢?

我曾在一个课上,遇到过一个60多岁的女人,她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很多年。

作为家中长女,从小就得帮着父母照顾弟妹。

再后来,十几岁就出去打工,帮父母赚钱养家。

可明明做了这么多,父母却从来都看不见,他们的欣赏,都给了弟弟。

如今,她60多岁了,多年打拼积累了不少家业,物质上是富足的。

但她总觉得心里有个洞,她一直想要一个答案,想问问父亲:

“我够优秀吗?”

“我是让你骄傲的女儿吗?”

可父亲早已去世多年,她再也问不到这个答案。

图源:Pexels

被父母认可意味着什么?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

婴幼儿在早期的发展中,没有“我”的概念。

他需要一面镜子,来确认自己。妈妈的眼睛,就是第一面镜子。

婴儿需要在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这个需要,也就是镜映需要。

婴儿在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接纳、肯定、喜爱,孩子就感觉到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

“我是好的”这样的感觉开始在人格底层形成,这是自信的开始。

可当妈妈总是看不见他时,他就无法确认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从小到大,不被父母认可是一种什么感觉?

很多人都在说:好像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被“他人”看到。

生命最初,这个“他人”就是父母。

有句话说,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相应的,没有存在感,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感受没有被他人确认。

02

怎样的父母
看不见自己的孩子?

我在咨询中见到的人,很多都是不被父母看见的。

即使他们已经长大了,远离了家庭,父母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但这份不被认可的感觉,却一直存在生命底色里。

图源:Pexels

不能看见孩子的父母,大概有这几种:

1、情感忽视型。

这种家庭是最典型的。

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的感受怎么样,他们无力去看到,无力去关注。

比如:父母婚姻有问题,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精力都用来在吵架、生闷气上,自然对孩子就没多少耐心。

即使孩子表达了需要,父母也不回应。

孩子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停在吃吃喝喝等物质需求上,再也不能深入。

有一些甚至连物质需求也不能满足,孩子一出生,就扔给爷爷奶奶,一年都见不到几次。

明明是父母和孩子,却活成了只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2、僵尸化亲子关系。

这类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

孩子的自由意志是多余的,父母的意志才是重要的。

所以,孩子听指令行动便好,除此之外,最好一动不动,就像僵尸一样。

图源:Pexels

就像《妈妈的忏悔书》里的李柳楠。

为了让孩子进名校,从出生就开始给孩子安排。

孩子喜欢街舞,她不同意,硬是给孩子换成读书会。

孩子不喜欢学生会,但她觉得能锻炼,逼着孩子参加。

放假时间孩子就被塞进寄宿学校,从早上5点,学习到晚上12点。

孩子的人生,她早就安排好了,孩子只需要照做就可以。

结果呢?两个孩子,都抑郁了。

因为,孩子的生命力,是被压制的,根本做不了自己。

总是不被父母看见,影响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的自尊感,即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感受。

根据自我价值感的波动程度,自尊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稳定型自尊,脆弱型自尊。

区分标准在于:一个人的对外界挫折的态度。

稳定型自尊的人,对自我的感觉是稳定的。

所以,外界的压力、挫折,对他来说,不会形成很大的威胁。


图源:Pexels

脆弱型自尊的人,心里总有两个声音在吵架,内心总是摇摆的。

所以,外界一点挫折,他就反应很大。

你以为他敏感,实际上,只是因为他不知道要怎么去应对,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很焦躁的状态。

因为内心缺少一份确认,行为上,也就少了稳定。

03

看不见孩子
的父母,究竟怎么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这样描写和妈妈的关系:

她虚荣、一意孤行、满怀敌意、不可理喻的无知。

我从来不记得曾和她共度温馨的时刻。

我从没有过“有她做我妈妈我真高兴”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的妈妈,他在古稀之年,还会梦回童年时代的游乐场,向妈妈挥舞着双臂,大喊:

妈妈!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此时,母亲已经去世多年。

作为一辈子都在心理学领域深耕的心理人,他在梦里和妈妈对话。

梦里,妈妈说了自己的感受:

“每天晚上,我回到家,你连话都不跟我说。”

“你吃我煮的饭20年了,我只能通过盘子和碗是干干净净的来判断你爱吃。

可是你从没有称赞一句,这么多年来一次也没有。”

原来,当亚隆在为这段关系受伤时,妈妈也很受伤。

图源:Pexels

孩子没有被妈妈看到,同时,妈妈也没有被孩子看到。

亚隆妈妈在亚隆的梦里说自己的经历:

20岁的时候,每天12小时都得在缝纫厂工作,一周6天。

除此之外,还要帮爸爸拆两小时报纸。

结婚后,更忙了,一天在店里工作12小时,回家还要干家务,照顾两个孩子。

亚隆妈妈说:“我一年忙到头,你总是看到我忙上忙下的,我连一个午觉都没睡过。”

亚隆的书,是小说体,并没有讲什么道理。

但我看到这个故事时,震撼挺深的。

作为孩子,我们天然对父母有需求,于是,我们常常忽略,父母也是需要认可的。

我也是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看到亚隆的故事时,忽然有一种很悲凉的感觉。

父母也困在他们自己的人生里啊。

图源:Pexels

就像我的妈妈,很小父母就去世,艰辛长大,再之后,在不幸的婚姻里蹉跎30年。

我不敢说,如果我是她,我是否还有能力为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童年。

父母的认知,带着属于他们的独特烙印。

或许,我们能够活成这样子,能够在这里思考父母认可这件事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成功。

04

没有被父母
认可过,可以怎么办?

但我也并不觉得,理解父母的局限,就需要对父母感恩戴德。

世界就是发展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

我们人生注定要比他们更广阔。

图源:Pexels

我们的需求也是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只是,长大后的我们,不必再把这个责任扔给父母。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1、多体验积极正向的情感。

自尊感的建立,是一次次体会到“我很好”的感觉才被养出来的。

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可以在小目标中找到的“我能行”的感觉。

一旦做成一件事,积极鼓励自己,“我还是很不错的”。

2、在支持型关系里成长

心理咨询有一个概念叫做:矫正性情感体验。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在过去的互动中,父母对你的反馈总是负面的。

那么,现在你就可以多接触一些能给你温暖回应的人,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图源:Pexels

比如,去找真正能支持你,理解你的朋友,或者进入好的亲密关系,或者找能支持你的心理咨询师。

当你在新的关系中一次次的被看见,一次次的被支持,你的感受会被拓宽。

久而久之,过去的创伤留下的空洞,就能被弥补一些。

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时,你也能够以全新的态度去看待。

这就是人格上的成长。

3、自我认可:正向的内在语言

长大后,虽然离家远了,但其实父母仍在影响我们。

因为,长时间的相处,已经让父母的形象内化到我们内心了。

也就是说,物理距离上,你离父母远了。

但父母的形象,还留在你心里。

如果过去,父母对你的感受是充耳不闻的,或者是打压的。

回忆一下,他们在你表达感受时的语言,然后,用积极的语言给她转化掉。

你可以告诉自己:

我的需求是正当的!

我当然值得被爱!

过去,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好的养育,那么,现在,请记得好好养育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科】卢林:每个会发光的孩子,都等着被父母看见
为何不建议奶奶带孩子,王素梅教授:妈妈有一点,奶奶永远做不到
宝宝你还小,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我生了你,凭什么不能管你?”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有多恐怖?
“原生家庭”的痛,要等到多少岁才能摆脱?
父母在这4件事上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有出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