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升华我们的华族精神(上)

本文近32000字,由“文”、“文化”、“文明”的基本概念入手,解读了中华文明之人文精神,并分析了民族精神降维和流变的最大因素。

欢迎您的观点留言,感谢您的分享。

目录

一.文之化成即文明,人文本义决定人文精神

  1. 什么是文化、文明,什么是“文”

  2. 基于中华之“文”而化成的文明,即为中华文明

  3. 何谓人文精神

二.以中华人文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伴随中华道统体系的完善而成熟

  1. 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讨论,人文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2. 中华文明之人文精神的准确定义

  3. 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其他元素

  4. 中华文明人文精神中的敬天法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信仰,自古有之

  5. 人文精神对王权者要求最高,有人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三.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 中华民族,更应该称为华人、华族,宗无上圣母“华胥氏”诞生的圣皇伏羲氏和神皇女娲氏,是一个整体概念

  2. 民族是文明的承载者。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杆和明灯,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民族身上的沉淀和积累

  3. 从上面而言,人文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民族精神更属于文明的范畴,民族精神是与其文明的人文精神相呼应的部分,有很多共同的属性,有时,二者会混同使用

四.王权者行为对人文精神的背离是民族精神降维和流变的最大因素

  1. 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实践在西周之时,达到顶峰

  2.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返也者,道之动也”。春秋时期是文明开始降落的转折点,由王道至霸道

  3. 《商君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最大败笔,是对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最大背叛

  4. 秦朝的确立是霸道战胜王道,实用主义战胜理想主义,强权战胜文明的黑暗事件

  5. 《商君书》思想的再批判

  6. 西东两汉以新朝相连,继续背离中华文明人文精神,外来文明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7. 王权篡位,拉低了王权者的人文高度,社会堕入丛林时代,人祸更甚

  8. 李唐王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短暂显现

  9. 由盛而衰,强大导致安逸、安逸导致腐化、腐化导致溃烂、溃烂导致崩溃。权力不同于家族,家族可能在崩溃后由历经苦难、再奋发、再强大;而权力崩溃之后只会被替代

  10. 防内重于防外,以文御武,对内压榨,对外媾和,只为自家享乐

  11. 野蛮战胜文明,强权凌辱人文

  12. 以路引限制流动,重农抑商的明朝本来应该有一个巨大的机会

  13. 清朝的满人统治是加强版的《商君书》

  14. 国父孙中山先生重新燃起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希望之光

  15. 不同时代下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环境,决定民族精神内容和内涵,以及和中华文明之人文精神的偏离程度

  16. 文人志士和历史人杰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维护者,但是相对政权,力量有限。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永远是王权者,所以,践行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是任何一位王权者的最大使命,最高的道德要求

五.重树敬天法祖之信仰,尊道贵德,认知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让中华文明的人文之光,升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走向道德文明,走向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所指向的太华

参考文献

文之化成即文明,人文本义决

定人文精神

1.什么是文化、文明,什么是“文”

“文”是天文、地理和人文,文化是“文”义内化的过程,文明是文化的成果。

经纬天地曰文,“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人文源自天文,是法天象地之文。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乃成人文,民始开悟。人是万物之灵首,就在于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文”义内化,指“文”的思想入心、入神致用,并进一步融入个体或者集体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可以是任何方式的升华变化,可以通过自化、教化、践行、领悟,等修行方式实现。

文明包括形而上的精神文明和形而下的物质文明,是化成的结果,是文化的显现。

当然,“文”“文化”和“文明”三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更多的则是将“文”“文化”“文明”混用。
“文化”,是人类内在的、精神的升华方式,主要指信仰、道德等核心价值方面的升华。“文明”常常是一种外在的、人类一般意义的活动,包括习俗、传统、艺术、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等。人们常常把文明中的无形部分、或者说思想修养部分,称为“文化”。有时,还以“文明”统称三者。
《周易·系辞上》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坟-气坟》:“昔在天皇肇修文教,始画八卦,明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以代结绳之政,出言惟辞,制器惟象,动作惟变,卜筮惟占。”

2.基于中华之“文”而化成的文明,即为中华文明

中华之“文”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对天文、地理和人文认知的核心思想,承载于《中华道统》相关的核心经典之中,这些经典是真正的中华文明之“文”、之元。中华之文的“人文”部分,主要有形而上的敬天法祖信仰与道德思想,与相对形而下的礼仪伦常、仁爱慈惠,以及对科技和生产力的重视。

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二者虚实一体,八千年来,生生不息,未曾分离,这是中华文明八千年来未曾中断的最强实证。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早已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动力。

3.何谓人文精神

精神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灵魂状态,主要指事体本身的无形部分,又沿指一件事物的宗旨,核心价值和主要的意义。《荀子-反质》: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庄子-天道》: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本处当指精神的宗旨涵义。
一个文明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人应当如何生活”、“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等一系列命题的终极答案,是对理想生活的终极追求。
对中华文明之人文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一定要在中华文明“人文”本义上来总结。中华文明的人文本义,是中华文明之人文的核心,而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即是中华文明之“人文本义”的核心宗旨。

以中华人文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伴随中华道统体系的完善而成熟

1.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讨论,人文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中人文本义的抽象提炼,是对中华文明人文理念的共同认知,表现为对信仰、道德、礼仪伦常和仁爱慈惠以及科技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人文内容中各个方面的优先和取舍。一般而言,信仰层级的优先度最高,物质层级的优先度较低。集中表现为人文精神的信仰和道德价值体系,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发展的角度,人文精神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人文本义内涵的高度总结,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向往和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是人文本义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

所以,人文精神的目的是对人的道德教化,确立信仰、根植道德,和塑造价值观体系。

《前汉纪·孝成皇帝纪二》:荀悦曰。经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之节。在于四时五行。仁义之大体。在于三纲六纪。上下咸序。五品有章。淫则荒越。民失其性。于是在上者。则天之经。因地之义。立度宣教。以制其中。施之当时。则为道德。垂之后世。则为典经。皆所以总统纲纪。崇立王业。及至末俗。异端并生。诸子造谊。以乱大伦。于是微言绝。群议缪焉。故仲尼畏而忧之。咏叹斯文。是圣人笃文之至也。

2.中华文明之人文精神的准确定义

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本文认为,中华文明的人文本义蕴含在中华道统的核心经典之中,详见姬英明先生传承的《中华道统核心书单》一文。而人文精神,表现在中华道统的人文宗旨上。认识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就在于完整理解中华道统的人文宗旨。

按照传承人姬英明先生的传承,中华道统以中华思想灵魂为核心,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伏羲女娲到黄帝、炎帝、赤帝三帝并列的3419年,以《圣太一天历》《八卦神易》《连三神易》为标志;

第二阶段:从轩辕黄帝大一统华邦万国到黄朝崩塌的660年,以《黄帝纪元历》《六合神易》《颛顼历》《二十四节气》为标志;

第三阶段:从大禹王到周文王承天应命的938年,以《夏历》《殷历》《周易经》为标志;

第四阶段:从周文王到周公、聃公,而至老聃归天的628年,以《文王德经》《礼经》《周礼》和《道德经》为标志。

以上四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以中华思想灵魂为核心的中华道统。自老子“以道为媒、以德为引”而开启道德思想以来,涌现出文子、关尹子、孔子、孙子至墨子、杨朱子、庄子、孟子、以至韩非子等诸子百派以道为灯的思想发散,实则都是中华道统的枝叶和果实。

姬英明先生传承的中华道统的宗旨如下:

中华道统以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为宗旨,以皇天大道为虔诚信仰,以圣祖圣宗为敬仰对象,以古圣先贤为人生榜样,以升华文明为追求方向。以内圣外王、文武兼备为政修导向,以诚和无私、内外兼修为行为准则,以每一个向善之人都能修习成圣为个人终极目标,以德道昌明、兼爱无私、天下为公、和合大同为集体目标。

中华道统的宗旨以敬天法祖信仰为根本,以道德和文明升华为追求方向、涵盖了政治、经济、人生、社会、家国和文明发展的各个根本方面,并指明了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在处理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等方面,非常“先进”,显示了崇高远大的追求和伟大的智慧。包含了明确的人文教化和人文目的。

本文认为,该中华道统的宗旨,是中华文明人文本义的根本和核心,也是中华文明最根本的人文精神。

因此,敬天法祖之神圣信仰、道德思想是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核心,神圣的信仰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本元。

3.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其他元素

姬英明先生常常将人文核心思想解说为:敬天法祖、道德思想、礼仪伦常、仁爱慈惠。在后来又补充了科技知识也作为中华道统的重要组成和支撑,应该作为道统的护法。包含了科技层面、行为层面、思想层面、信仰层面的内容。

作为中华人文本义的内涵,中华道统也从多方面予以了界定。姬英明先生公开了中华道统经纬的概念,内容如下:

道统的尊称:“华”。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尊称为华,是因为“华胥氏”诞中华文明始祖圣皇伏羲氏、神皇女娲氏,我们的先祖慎终追远,故尊根为“华”。

道统的神:“易(九易)”,包括《八卦神易》、《连三神易》和《河洛神易》。

道统的心:“德(修德)”,以《文王德经》为核心,包括“诚”、“容”、“善”、“仁”、“和”、“行”六个方面。

道统的魂:“道 (合道)”,包括“大制无割”、“德交归焉”、“乃至大顺”、“天下大同”等。

道统的脉:神、圣、易、德、道。

道统的根:敬(昊)天法(圣)祖,这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信仰传统。

道统的本:华脉,包括神脉、炁脉、文脉、血脉四脉。

道统的图腾:龙凤,是中华道统的信仰图腾标志。

道统五圣祖:圣皇伏羲氏、神皇女娲氏、神农炎帝姜、圣帝姬轩辕、赤帝赤由。

道统的五至圣:中华思想文化历史开创者圣皇伏羲氏、华夏政权大一统者圣帝姬轩辕、易、德的缔造者圣王姬昌、五立之圣(立志、立言、立功、立德、立礼)臣之典范圣公姬旦、诸子百派之宗师圣师老聃。

道统的历:中华道统的“历法”核心包括圣帝姬轩辕创立的《黄帝纪元历》,更早的是圣皇伏羲氏创立的《圣太一天历》以及《甲子历》。

道统的护法:二十四黄道节气农业时令助力农耕,神农炎帝首创草药巫法,和历代岐黄巫医金石草药巫法治愈疾病,最后是科技知识,卫护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壮大。

道统的经:包括《周易经》(上古三神易)和圣师老聃集大成者之作《道德经》。

道统的史:中华道统的“史”,包括姬英明先生传承的《中华上古史》,和自古传承的《尚书》、《竹书纪年》、《逸周书》、《国语》、《春秋左传》、《吕氏春秋》、《史记》以及历朝历代史。

这些内容,也应列为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核心元素。

4.中华文明人文精神中的敬天法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信仰,自古有之

上帝信仰,是中华文明根本所在。
《周易》载有“圣人亨,以享上帝。”《尚书·召诰》载有“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逸周书》载有“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周礼》载“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礼记·大学》载“克配上帝。”《礼记·中庸》载“所以祀上帝。”《诗经·小雅》载“有皇上帝,明明上天,上帝甚蹈。”《诗经·文王》“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诗经·小雅》“皇哉上帝,临下有赫。”《诗经·大雅》:“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之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林林总总,难以尽数。即便在2100多年前,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里,“上帝”一词也出现了50多处……
天子择时祀天,在特定地点举行神圣仪式,禀报进展,反思失误,领会上帝的神示,获取信仰上的加持和力量。《大戴礼记·朝事》: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报德,不忘本也。率而享祀于太庙,所以教孝也。
世人修其宗庙,依时祭祖,常在宗祠、祖庙,达成跨越时空、实虚交融的幽明感格,确认血脉赓续,强化精神认同。复习世代传述的历史叙事,学习圣祖圣贤高尚的人文精神,获得敦亲睦族、光前裕后之效。
祖先信仰,天然禀有根源性、整合性、超越性,强化族类谱系脉络、社群秩序扩展、人格境界提升,伦理共同体成员也由之唤起使命感、责任心与自觉性。
人类通过敬天法祖的祭祀仪式,感召后人,保存记忆、总结经验,明确传承根脉,并从中寻找精神力量,继往开来,从而强化自身的人文传承。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信仰是“敬天法祖”,这种信仰使得中华民族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永存诚敬之心,常有家国情怀,时时修积德慧,而非个人至上、物欲至上。
观天之象,究天之极,行天之道,谓之敬天”,“敬天”就是对“天”和“上帝”的敬仰崇拜,与古人“观象授时”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整体思维方式。“安祖于土,守祖于陵,习祖于慧,谓之法祖”“法祖”就是对祖先的敬仰崇拜,将祖先深埋于墓中,在宗庙祠堂或墓地祭告祖先,并传承祖宗血脉和人文精神。

5.人文精神对王权者要求最高,有人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对民族而言,一个文明的人文精神具有根本的价值指向意义。是对人的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意识观念,它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追求

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物,信仰和道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帝王明显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淮南子·要略》:所以览五帝三王,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莙凝天地,发起阴阳,序四时,正流方,绥之斯宁,推之斯行,乃以陶冶万物,游化群生,唱而和,动而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故景星见,祥风至,黄龙下,凤巢列树,麟止郊野。

在挽救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努力中,很多仁人志士试图对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进行总结。如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概括是:归止文明的方向、归止至善的良心、归止做人的道德、化成天下的责任、关爱人民的利益。如是之言,不一而足。

古人在对人文精神的界定上,面对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流派。有“道德仁义礼”,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等等说辞。不同人有时会对某些字词有过多的偏爱,如对“仁”的喜爱、对“礼”的喜爱等。

比如文子曰:“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证也,义者,比于心而和于众适者也。道灭而德兴,德衰而仁义生,故上世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怀,下世绳绳唯恐失仁义”。他还说:“知仁义而不知世权者,不达于道也”。“夫为义者可迫以仁”。“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又如《新书·礼》: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但从根本上来看,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不能缺失敬天法祖的信仰,道德升华和中华民族自身生生不息的核心。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东汉佛教传入前,中华文明,一直有朴素原始的、明确笃定的、渊源长久的上帝信仰;有自己脉络清晰的宗:伏羲女娲。中华文明一直有信仰。

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更应该称为华人、华族,宗无上圣母“华胥氏”诞生的圣皇伏羲氏和神皇女娲氏,是一个整体概念

中华民族可被尊称为华族、华人,是因为圣母“华胥氏”诞生中华民族的祖圣皇伏羲氏和神皇女娲氏,八千多年发展,绵绵瓜瓞,却又历经劫难,血雨腥风,多少次命悬一线,终于发展成以圣皇伏羲氏、神皇女娲氏、神农炎帝姜、圣帝姬轩辕、赤帝赤由为五圣祖的华族整体,有共同的血脉、文脉、气脉和神脉。中华民族、华族、华人是“中华儿女”“华夏儿女”“炎(赤)黄子孙”等词语的概括。

所以,中华文明五圣祖的后人,有中华血脉、气脉,认同中华文明,不论居住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属于中华民族,都是华人。“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以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为原本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的凝聚和象征。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生养之地,中华文明由此肇启,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祖宗坟茔埋于此地、从祖宗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无数个与地区相关的生存发展的励志故事,引发对土地的热爱。以中国为主要生活国家,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民众,遵守国家政策法规、认同中华文明,也共属中华民族。
2.民族是文明的承载者。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杆和明灯,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民族身上的沉淀和积累。

人性可以教化,必受时代制约,民族性是个体人性的集合表现。《姬氏祖传经·人经》人之性也,易也,教之果也;世人之性,时也,世也,势也。

《尚书·周书·囧命》:(穆)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只若,万邦咸休。”

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对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践行垂范,和对中华先民的长期教化,逐渐将人文精神附化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此,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映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自性和个性。

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来源,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逆境奋起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诸意识观念的统帅。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民族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因此,人文精神是贯串于整个民族精神之中的“主心骨”,民族精神是一个文明的人文精神的在民族特征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杆和明灯,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民族本体上的沉淀和积累,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虽然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基本未变,但是在历代帝、王、皇帝等王权者的主导下,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经常变化,民族精神也随之变化,民族精神的高低往往由王权者治下的生存环境所左右。

因此,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不等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体而言,民族精神的高低被王权者行为决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左右,是时代的产物。

《孟子·滕文公上》“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一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以国家学说为代表的社会观、以伦理道德学说为代表的价值观、以自然观、方法论、认识论为代表的哲学观。民族精神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人文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从而成为与另一个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准之一。”

3.从上面而言,人文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民族精神更属于文明的范畴,民族精神是与其文明的人文精神相呼应的部分,有很多共同的属性,有时,二者会混同使用。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方向,是文明的归止所在。民族精神则是时代的产物,有起有伏,有强有弱,是动态变化的。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光辉灿烂、催人奋进的一面,又有沉滞抑郁、激人图变的一面。既有爱好和平,又有英勇战斗、舍命抗争的一面;既有善良慈爱仗义,又有自私暴戾残忍的煞气;既有勇于担当,又可以苟且偷生、忍辱负重……。优异的一面中蕴含着消极的因素,令人愤激的一面中孕育着值得宽慰并且可以向另一面转化的潜在质素。两方面因素,交相杂陈。
吴潜涛先生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他把民族精神定义为民族文化中更加积极和优秀的成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
此时,民族精神被提炼到了人文精神的高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当下的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取向,它不仅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根本的价值导向作用,而且对于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方向与思想行为也都有着根本的价值导向意义。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复兴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
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重建中华经典体系
披荆斩棘、历经风霜,中华文明何以伫立数千年而不倒
【原创】华门浓缩中华五千年
“清明节”蕴含大道理,启发大智慧,是民族信仰,更是民族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