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好吃饭的讲究 丨三伏天,虚寒湿的脾胃最怕的是,你不好好吃饭

原创 关注你和孩子的 羊爸爸 2023-07-04 08:56 发表于陕西


前天晚上,饭刚端上桌,母亲就朝着我家娃使眼色:

“快和你爸妈说说,今天做什么错事了。”

母亲的表情虽然是笑着,但行为很明显是在“告状”。

再看孩子,刚进门看到我们的喜悦荡然无存,捏着勺子的手开始无意识地敲桌子,发泄着烦躁。

我赶忙阻止母亲,“先别说这些,让孩子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
首要一条就是不吃压气饭

压气饭,就是到了饭点,明明该吃饭了,却先吃了一口气。这口气来自肝,化成火,堵在胸口,上窜到头,在上焦横冲直撞,“气得胸闷、头发昏”,就是这口气的威力。

有了这口往上升的逆气,通常饭是吞不下的,如果家长强行让孩子用饭菜把这口气压下去,很容易伤肝伤脾,引发积食和怪病。

不仅孩子不能吃压气饭,成年人最好也不要吃。很多成年人去找老中医开完药,有时就会被这么嘱咐一句:把吃饭睡觉管住了,心开阔了,就什么毛病都少了。

一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少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重要性。

小孩子本就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要是因为一口压气饭,伤害了身体,错过了长高长壮的机会,以后后悔都来不及,而且长久下去,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于是事后我和母亲约定,以后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我们告状,也不要在餐桌上批评孩子。

三伏天将至,湿气渐重,之后的时日里,孩子没胃口的次数也会逐渐多起来,好好吃饭,补充夏天消耗,为冬天储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好好吃饭
第二条是,不狼吞虎咽

脾负责运化,胃负责受纳,嚼都不嚼直接吞,消耗的是胃气,受累的是脾气,总之,消耗的都是身体的阳气。

能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了无论心理还是身体都舒服的人,一定是身体的本钱足够,也就是阳气充沛的人。

我们身体的阳气每天都在不断消耗和补充,整体看是有“定量”的,要用来长高、动脑、排淤堵湿寒,这里用得多了,那里能用的就少了。


运化食物就是阳气最大的“开支”之一:吃进去的猪肉、蔬菜都不是营养,转换成气、血、精才是营养。这个转换、运化过程最活跃的时候,是从早上7点,足阳明胃经上班开始,到晚上7、8点阳气归敛的时候。

这期间,我们每隔4~6个小时就要吃一顿饭,如果不把食物嚼得细细碎碎的,岂不是任由过多的阳气浪费在运化大块的食物上,尤其对本钱不够,阳气不足的人来说,那可真是太傻了。

怎样让孩子养成吃饭多嚼一嚼的习惯呢?

1)言传身教。和孩子吃饭,不要说“比比谁先吃完”,要说“比比谁嚼得更碎”,并以身作则,当着孩子的面儿多嚼几口。

具体怎么嚼,这里也有一个参考,出自明代《昨非庵日纂》:“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

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口腔会不断分泌出津液,帮助牙齿一起把食物嚼成颗粒,再嚼成浆,最后咽的时候也要“慢”,这样到脾胃里就能直接化开,使“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精气直接就能补充脾胃,好气色也会充盈身体肌肉。

你看整个过程像不像熬粥?有米(饭菜),有水(分泌的津液),有锅(口腔),小火慢炖(细嚼慢咽),最后服下。所以会养生的人,除了锅里化,肚里化,都会有这么一个嘴巴里化的过程。

这种细嚼慢咽的方法最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适合脾虚的孩子和大人。充分地咀嚼让脾胃更容易吸收,不费脾胃太多气力;咀嚼的过程中,舌头还能充分感受饭菜的味道,更刺激食欲;

也适合虚胖的人。狼吞虎咽会让饱腹感滞后。细嚼慢咽,则能更好地保持对“吃饱”这件事的感知,适时放下碗筷。

2)给孩子看看吃饭相关的绘本,可以让孩子更清晰地理解多嚼几口的好处。比如我家娃最喜欢的这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每个小朋友的肚子里都住着一群小精灵,它们负责把食物搬到火车上,送到身体的各个车站。如果食物不嚼碎、太冰冷,小精灵就会被砸到、被冻住,受伤的小精灵一生气就会踢肚子。“

想要保护好小精灵和肚肚,孩子自然就懂了,吃饭就要多嚼一嚼,喝水要喝温热的。


3)少吃汤泡饭。汤泡饭和米粥完全不一样,米粥经过蒸煮已经完全溶解,和水充分融合,相当于已经帮助脾胃提前加工过一次,

汤泡饭,米饭只是被泡软了,并没有被精加工,孩子随意嚼几下就顺着汤水灌下肚,比吃干饭的咀嚼程度还不如,只会给脾胃加负担。

如果泡饭的汤是肉汤,里面含有大量脂肪和盐,也不利于脾胃运化分解,对身体也不太好。


好好吃饭
第三条是,不要吃太饱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可是,三分饥、七分饱到底是多饱?为什么只能吃七分饱?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七分饱其实是为了一件事:脾胃和。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负责装食物,装太多,过饱则伤胃;脾主运化,负责把食物转化成营养,装太少,过饥则伤脾。

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饿,脾胃要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追求两者平衡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三分饥、七分饱就是让脾胃和,身体健康的诀窍。

那三分饥、七分饱,到底是多饱?

饥,就是饥饿感,也就是胃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快到饭点了,感觉肚子有饿的感觉了,就是胃气足的表现,没有饥饿感则是胃气不足的信号,需要慢慢把胃气养回来。

吃饭吃到三分饥,其实就是处于,再吃一点就要饱了,不吃又好像差点什么(整体处于“饥”的状态),但是也不会难受。

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进食逐渐慢下来,可以多吃一勺,也可以不吃这一勺的时候;

对于一直专心吃饭的孩子来说,就是开始东张西望,玩碗里饭菜的时候。

抓住了这个时候,克制一下结束进食,或者让孩子再多吃一口到八分饱,都是可以的。


“脾胃好,百病消”,三伏天好好吃饭,就是最快的补脾,健脾方法。好好吃饭,总结起来其实就三点:

1.吃饭前,家庭氛围要和谐愉悦,不要吃压气饭;
2.吃饭的时候,尽量细嚼慢咽,别给脾胃添负担;
3.吃到最后,给脾胃留点消化的余地,七分饱最好。

今天,你们有好好吃饭吗?

文 | 小五
编辑 | 小五
插画 | 茉莉红
校对 | 叶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氏家训二93:五脏对应五畜——像牛一样细嚼慢咽
上吐下拉怎么办?两味中药轻松搞定,止呕吐,暖脾胃
吃“压气饭”,后果竟然这么严重?
二师妹的一点心得1
厉害了我的胃!一天为什么要吃三顿饭呢?
体验细嚼慢咽一周,竟然真的吃出了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