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气越热越要喝「两汤」,让湿热无处藏身,散掉的津液和元气重回身体

江昆 正安聚友会 2023-07-22 08:08 发表于广东

 本  期  导  读 

大暑后暑邪非常强悍,多喝这两碗汤,生津敛元气,安稳度夏。

「惜牛不使冲残日,归带黄昏饮小川」。

宋代黄庶这首《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二》描绘了一幅大暑日牧童放牛的图景,直言大暑之下,即使是落日,也不敢让牛暴露在其下,而是等到黄昏方才敢带去小溪里补充水分。

其中的大暑,正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暑」为炎热之意,天气酷热,人体流汗多、消耗大,导致人们往往会产生口干舌燥,乏力懒言,失眠多梦,大便干结等不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之中甚至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大便失禁等严重中暑急症可能。

三伏天暑邪强悍

区分「三暑」,重在调养

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如今正值「三伏」中的中伏,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属六淫之邪,为火邪之最,易耗气伤阴。

由于处在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季节,大暑也是一年中最容易发生暑邪袭人为患的时候,而根据发病原因及轻重程度,可分为中暑、暑湿、伤暑



❖中暑者,易耗气伤阴❖

中暑属于中医「暑温」、「暑病」范畴,是夏暑当令之时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耗气伤津、且多闭窍动风之变。

暑邪致病产生中暑急症,蒸腾上焦、内迫肌表,症见身热面红、息热气促、舌红脉数;病初暑热内蒸,迫津外出,故早期见汗多口渴。

继因暑热耗气伤津,加之空气闷热、湿滞肌表,暑热之气闭塞汗孔,蒙闭清窍,致暑热闭阻而无出路,故见体温迅速升高、肤热无汗、胸闷恶心、头晕嗜睡等症。

暑热亢盛,燔灼心营、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则见烦躁谵语、神昏痉厥。病机关键在于暑热闭阻。治疗宜开窍通闭、泄热解暑,要求速效、高效以防病情传变,临床上用于抢救此类中暑急症,大多使用白虎加人参汤一类。


❖暑湿者,易夹湿病邪❖

天之暑气与地之湿气相合也。夏暑季节天暑下逼,地湿升腾,南方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河道密布,夏季温度居高难下,热气蒸腾水汽弥漫四周,因此人处气交当中,身体虚弱或疲劳过度者,正气相对不足,则易感受暑热夹湿病邪。

叶天士云:「夏暑发自阳明」、「暑邪必挟湿」。此时应急寻出路,导邪外出,或解表祛暑,或通便利水。必要时数法兼施,使邪去正安。

治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重点在于重视人之体质,如体内有湿无湿及湿多湿少,以此来指导立法处方。

其认为多湿之人最易中暑,缘由「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此种情况可予益元散之类驱湿,从小便出而愈。然而无湿之人,津液本已为暑热耗伤,若再用下法妄利小便,则枯槁立至,当用生脉散补其津液。

❖伤暑者,易津气耗散❖

冒伤暑热为病者也,为三者中最轻者,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暑伤津气,故见神疲懒言乏力、身软肢倦思睡;再重者,可见头昏、身重肢胀及发热汗闭等症加重。

张凤逵先生《伤暑全书》有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临床上大多以辛凉轻剂宣通去暑为主,多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一类。

暑邪于体表,避暑宜用外治法

由于暑邪伤人,大多从皮毛而入,重症者,暑邪入里,郁闭阳气,蒸腾脏腑,需要紧急送医治疗,但轻症伤暑者病邪往往在于体表,并未深入,因此除却药物调理以外,还可以使用部分外治之法达到祛除暑邪的目的。

梅花针刺络放血配合拔罐疗法:取大椎,肺俞至心俞,肝俞至胆俞。

每次取 3~5个穴位,用 75%乙醇严格消毒后用七星针叩刺皮肤至局部潮红,少量渗血为度,再以气罐进行吸拔,以 5~15 min 为宜,每穴拔罐出血量以 5~15 mL 为宜,且拔后患处色变紫黑为好。

刺络放血能祛瘀通络,而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作用。以皮肤针叩刺皮肤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太阳主一身之藩篱,督脉为「阳脉之海」,背部拔罐以及梅花针循经叩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可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脉,调整脏腑功能,祛除体表的病邪,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刮痧:在中医理论中,常说「虚则补,实则泻」。但刮痧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补又能泻,可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除了解暑,它还能起到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缓解身体不适。

方法:沿着后脑部的风府穴、颈部的大椎穴刮下来,再刮左右两侧的肩井穴至肩峰处,每一条经上下刮 10 次。背部由上向下刮,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沿脊柱肋间隙向左右两侧呈弧状单一方向刮8~10条,每条长 6~15cm,刮至皮肤呈现红紫色痧点为宜。

✿针灸:针灸可以疏通经络,驱散外邪,治疗暑邪多取督脉、手厥阴经、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大椎、内关、曲池、委中、合谷、肺俞。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刺之以清暑去湿解表、清泻肺热;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和中去湿。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大椎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

「膀胱者,腠理皮毛其应。」膀胱与表气相通,故取膀胱经肺俞穴,以清热祛暑,调理肺气,清肃之令自行,湿邪得化。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中伏前后,喝「两汤」回津液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对于轻症伤暑,或者养生保健需要,此时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日常避暑养护用品经验,通常以服用药食两用之品,达到滋阴解暑而不伤正气的目的,其中以酸梅汤竹蔗茅根雪梨汤为常用。

酸梅汤:酸甘生津,敛元气

津液耗散要补回来,光靠喝水不足已,需要滋阴才能达到目的。

中医里的阴是代表储藏的能源,具体到形上主要是血、精、汗泪、涎涕、唾五液,滋阴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阴液丰足起来,改善阴虚、降低火气、调节阴阳平衡

又因为酸甘化阴,就是说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所以三伏天喝酸梅汤再合适不过了。

喝酸梅汤度夏滋阴解暑的习惯,至少传承了上千年,以慈溪为例,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逃到陕西,仍然坚持喝酸梅汤。

酸梅汤能解暑、开胃,《本草纲目》中记载:「梅酸入肝,能润五脏,去心烦,开胃,除痰,利水道,止泻,平肝胃气。」

其中主要成分乌梅敛肺,生津,由于具备收敛气阴的特点,因此特别适用于暑邪袭人头面或者暑热蒸腾,上扰清窍而产生的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上焦伤暑症状人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认清“中暍”
七分调养 | 炎炎夏日,如何预防暑热、暑湿?
消暑是否一定用酸梅汤?
暑热伤气的辨证论治
每日学一味药——清暑益气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消夏酸梅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