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期腔调 | 老官山汉简十二或十一脉的关键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3-08-01 22:13 发表于广东

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较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十一脉系统多记载1条'心主之脉’与现行《灵枢·经脉》十二脉一致,既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用文字完整记载'十二正经’的经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

《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中云“经穴髹漆人像上标记的红色粗线共22条,均在身体两侧,呈左右对称纵向分布,每侧各11条。单侧11条红线中,正面5条,背面4条,侧面2条。”这不正好是十一经脉吗?

(图片:老关山医简,与本文无关。来源:网络)

老师们之所以会认为心主是第十二,而且是默认,有两个锚点。其一,臂少阴(即手少阴)与心主脉的循行是否一致,是一脉还是二脉,很显然上段论述,将其默认为二,是站不住脚的。没有任何文献能说明二者非同一脉,同时有很多文献反例说明二者是同一脉。

其二,“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多记载1条'心主之脉’与现行《灵枢·经脉》十二脉一致,既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用文字完整记载'十二正经’的经脉循行和病症的文献。”第二个锚点,是《灵枢》十二经脉,等于默认初始就是十二,并在不证明手少阴与心主脉为二脉同时默认为二脉,而排除了其他可能。例如:

《灵枢本输》:“心出中冲……手少阴也”,《太素本输》“手少阴也”作“手心主经也”,萧延平按:“手心主”《灵枢》作“手少阴”,“手少阴”即“手心主”。

《脉经》《千金》“刺手心主治阴”与“刺手太阳治阳”对举,意味着“手少阴与手太阳相表里”,手心主即手少阴。

《脉经》卷六共论十一脉,题为“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云心病“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太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皆为手心主经穴,明文手心主即手少阴。

《灵枢邪客》:“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脉。”这说明少阴脉与心主脉同样循行于“两骨之间”。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动如故,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大指次指(此段依次为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注衍),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甲乙缪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一作阳)、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爪甲上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兑骨之端。注文)各一痏,立已(《素问》又云后刺手心主者,非也)。不已,以竹筒吹其两耳中,剔其左角之发方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五络,为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素问》依次刺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之后“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为手太阴,“后刺手心主少阴”为明言第五络是“手心主少阴”与《甲乙》“后刺手少阴”同义,后被无知者注“锐骨之端”窜入正文,而“锐骨之端”(即神门穴)并不是络穴而是“原穴”,爪甲旁才是络穴。彼时手心主已非手少阴,变为二脉,这样就超出了“五络”之数,多了一个“心主络”。

因此,“后刺手心主少阴”,新校正云“《甲乙》不刺手心主。详此五络之数,亦不及手心主”,与《太素》合。《甲乙》注云“《素问》又云后刺手心主者,非也”。是因为该校注已不知旧手心主即手少阴,不知刺手少阴,即刺手心主,例如《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皆手心主穴,且南北朝到唐代,均有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经脉的记录,意味着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以上文献均说明,宋以前手少阴即手心主,直到新校正时期,才把手少阴与手心主认为是二脉,在此之前无任何依据认定二者非同一脉,而是恰恰相反。

因此,“默认”《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为初始状态,是宋以后改十一为十二脉的观念锚定点。同时,《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理论,是晚出明代以后的改书理论,根本不能解释唐宋,甚至连《铜人针灸经》三卷,也与之大相径庭。因此盲目锚定《灵枢经脉篇》,将其作为考古依据,是毫无说服力的。

因此“臂少阴脉”与“心主之脉”的关系,是确定到底是十一脉还是十二脉的关键。而《灵枢经脉》丝毫不足为凭,将伪书当真倒果为因的考古典型。

当然还有另一个关键,默认十二脉,还需要解释六朝到唐代,三焦孤府无表里关系。这也是无法绕过的。

有老师说“编《内经》的也糊涂,有时是十二经脉,有时又是十一经脉”。这是事实,十一与十二,是并存还是有先后,就不交代,要大家猜。

出土文献的确是最好的证据,但无法锚定《灵枢》。首先是出土文献根本没有“十二经脉”的明文,而是专家们脑补先入为主倒果为因。

其次是不证明臂少阴与心主脉循行不同而默认其不同,这明显就是被伪黄帝内经洗脑,并自欺欺人。最后,是不证明三焦孤府如何与十二经脉同时存在。

自古以来的中医专家们就不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三焦孤府意味着什么,四大家说包络是右肾命门而非心包,又意味着什么。

唯一核心,是证明心主脉不是臂少阴,但并没有,实际也无法证明,而是默认,这是鸵鸟行为。核心是默认灵枢能代表汉代,实际并不能,尤其是经脉篇。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明代以后伪理论冒充黄帝内经的地位问题。何况《灵枢》两宋无人称其为“内经”。这不奇怪吗,为什么行骗这么容易?

新校正说 :针经三卷,最出远古。灵枢的地位在哪?不外就是一代代的鸵鸟与欺骗,并无视任何不利证据。

十一经脉与十二经脉是并存,还是有先后,是有文献记录的。目前并没有证明六朝及之前有十二。

其次,是《难经》交代了十一到十二的过程,即所谓别脉。如非衍生,则无所谓“别”。

所谓以应经数,经数即所谓常数。如五脏有五输,同样是以应经数。十二变十一,必须有个条件,即证明手厥阴名称在汉代存在,然后证明手厥阴被改为少阴。在此之前,任何人宣称汉代存在十二经脉,都是臆想。

从“以应经数”到“代心行令”,是文化的掩盖,并且很容易从断代中发现是晚出伪说,因为心包概念晚出,核心还有三焦孤府,及其与包络概念关系问题。

心之原出大陵,而不是心包之原。所谓心独无腧,与之抵牾,仅仅是为了解释小指手少阴无穴位。而手少阴在汉代是在中指,例如帛书十一脉,臂少阴行“两骨间”。手小指有了穴位就违背了五五二十五,而成了五六三十。这必然是连带关系,而非并存关系。

所以要证明十一、十二经脉并存,或者先十二,都缺乏依据,并且有众多反例。先十二,不会到了唐代还在“心独无腧”同时又“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心独无输、代心行令,不过是虚伪掩盖原本心有腧,心之原出大陵。

更不会有人提问,五脏六腑十一耳(意味着经脉同构、以应经数),来质疑十二经脉,其一经(第十二经)为何等(由来)。

《难经》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别者,分也。手少阴与心主,如何“别脉”?说明本为一脉,才能“别”“分”为二脉。然后才能实现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而事实上,唐代文献还在说,手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

从而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即心包络、心主、右肾命门、心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持续到四大家,认为心包络是右肾命门,主火,这又与运气学说密切关联。下焦决渎,于是变成水+火。三焦概念因此更为混乱,因为三焦本为水道,从此变成“相火”。

更为混乱的是,三焦包络府也,本为异名同物,结果变成了叮叮猫咬尾巴,自己与自己“对称”。然后包络的膜原泛指变成了心包络、右肾命门,替代了“心主”,再变成心包-心外包膜。因此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心包络、右肾命门与心主脉有何关系?何时才会有“心包”“代心行令”?

这显然是连带递变,而非旧有十二脉。

旧有十二脉,三焦就不可能成为孤府,必须有其对称存在。同时就无法解释五五二十五,是以应经数的结果。更无法解释,难经会提问第十二经脉如何发生,若本来就是十二,何来此问?

于是第十二脉的发生,与三焦孤府摘帽而与心主“为表里”,存在连带关系,同时“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不仅否定了“三焦孤府”,还否定了《脉经》《千金》引用《删繁》的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经脉。这意味着十二经脉出现时间,不早于唐代。

《脉经》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图为经穴漆人,成都博物馆藏。来源:网络)

这里最有意思的,不是手心主与手太阳阴阳对称,与阴阳对称可“代”的联系,而是“一作手少阳者,非”这个校注是新校正的还是谁的,目前存疑。这意味着否定三焦与心主为表里,否定难经二十五难所说,意味着二十五难经这篇,是晚出伪书。否则如何解释?注家没读过《难经》?注家不知道十二经脉?还是当下的专家们,一味鸵鸟?

而且“一作手少阳者,非”是有对应的,指的是宋改《千金》,将这一对称,手太阳改成了手少阳,从而形成心主与三焦为表里。而事实上原文出自《删繁》与《脉经》同,而在《千金》另一处,依然是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经。

无论是无视十一脉从汉代持续到唐代文献,还是唐代文献呈现出十一脉与十二脉的“并存”,均无法交代,臂少阴或手少阴曾经循行“两骨间”、在中指,以及五脏有五腧心之原出大陵、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同时三焦孤府无表里关系,从而指向《黄帝内经》有关经脉理论为十二经脉的理论,是不折不扣的晚出伪书。

盲目相信晚出伪书,这就是专家们集体失误的根源。■

——2023.07.30

专栏

腔调专栏搜索,品读精彩文章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灵素之问 | 手少阴脉独无腧到有腧(下)
十二经脉的断代核心问题
经络与经筋(9)
十四正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