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之孝悌(下) ​/ 孝敬父母是孝的全部吗? / 当今社会普遍不孝的根由是什么? /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真意是什么?……

《论语》之孝悌(下) ​/ 孝敬父母是孝的全部吗? / 当今社会普遍不孝的根由是什么? /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真意是什么?……

原创 君如玉 君如玉 2023-08-09 15:59

上一篇分享了关于子女对待父母的孝行的相关经文,那么做到对父母的孝敬是不是孝的全部呢?不孝的根由是什么?孝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今天通过经文分享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孝的其他含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需要为孩子的疾病担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为人不守信用。有一次他迎接从越国回来的鲁哀公,口不择言的问一位大夫郭重:你为什么这么肥胖?鲁哀公当众讥讽孟武伯:“食言多也,能无肥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有什么可取之处。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所以孔子没有教导孟武伯怎么对待父母,而是让他修身自省。人若无德而称焉,就走上了小人之路,终而影响自身及后嗣的存续,同样是不孝。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生病,召集弟子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晓得自己成功保全了父母留给我的身体,学生们呐!”《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道乃久也,首篇《论语里的存亡绝续》和大家就分享过,生命的价值就是通过积德不断延续下去。儿女懂得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保护好自己,并通过生儿育女以及教育将家族的血脉信息传递下去,是父母最大的希望,也是孝的入门。况且,一个不知自爱的人,就不会爱人,更不会为人所爱,哪里谈的上仁呢?君子见义勇为,却不会做本末倒置、火中取栗不知自爱的傻事。所以,儿女除了要向父母尽孝,也要对父精母血造化而成的自己的身心负责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才算的上是有始有终。

不孝的根由

以天伦为依归的孝悌文化在中国传承了上万年,对于稳定中国的社会结构,支持有序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孝悌在现代生活中的缺位也逐渐变成常态,人们看到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案例越来越多,加上自身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已经基本丧失了华夏文化传承的理念,生育都成了很多人的负担,令人不禁扼腕叹息。那么对父不孝,于长不尊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如果从个体视角出发,就是家族里的传承断裂,以致上行下效。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如果一代人因为求学求利,而有意无意忽视了自身孝悌的责任,其子弟难道可以无中生有的具备孝悌的精神吗?再从宏观角度来俯视孝文化的断层,孔子这段话比较有借鉴意义: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之无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服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不孝顺父母是不仁的环境造成的,不仁又是由于不讲丧祭的礼仪引起的。彰明丧祭的礼仪,是为了教导人们仁爱。能够教导人们仁爱,那么有丧事时人们就会思慕亡故的亲友,祭祀时毫不懈怠,如同双亲还在世人子尽奉养义务一样。丧祭的礼仪彰明,孝道就蔚然成风。

对照一下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是不是完全的验证了孔子所说的话。丧祭产业化,流程几乎完全外包,子女亲朋从主导变成了负责出席的旁观者,家族的碎片化,又让祭礼简化到聊胜于无。年轻人从这些被极度简化的丧祭之礼中能感受到丝毫家族传承的厚重感和荣誉感吗?到底谁在断华夏民族的传承根基,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也需要每一位读者朋友警惕起来,共同维护中国丧祭之礼的精义,不做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真意

在孔子的朋友之中,有一位放浪形骸无视孝悌礼仪。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常常被世人误用来贬低老年人,这是大错特错。幼而不能强学,老而无以教——这才是孔子觉得令人羞耻的事情。原壤自放于礼法之外,以道法自然自居,然而他正是伏波将军马援所说的那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人。原壤在自己母亲葬礼上都能敲着棺材唱: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狐狸的头阿,花纹斑斓;握着你的手阿,真是柔软),失礼到参加他母亲葬礼的孔子无法直视,只得装着没听见赶紧离开。少时不能遵循孝悌之道,习学礼仪,明晰世情,年纪大了其言行举止不仅不能提挈帮助晚辈,还树立了非常糟糕的榜样,这才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真意。

孝悌的本质

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有两位以孝悌著称,那就是闵子骞和曾参。他们两人虽然终身不仕,但并不代表上位者不认可他们的才能,反而是对他们趋之若鹜。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委任闵子骞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使者:“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说苑》里也记载: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脩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路过国君以曾子衣服破旧为由,要送曾子一座城邑让他管理,并让曾子以此改善生活,被曾子两次拒绝。《孔子家语》里讲:曾子从孔子于齐,齐景公以下卿礼聘曾子,曾子固辞,將行。曾子陪同孔子到齐国,齐景公想以下卿职位招募曾子,被拒绝了。

在孝悌的第一篇里就和大家介绍过孝悌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只不过这是从国君角度以孝悌文化教化天下,那么齐鲁国君看重以孝著称的曾子和闵子骞,又是为什么呢?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没有对于他的父母兄弟关系的任何负面言论。”这句话就是答案。闵子骞幼时丧母,父亲续弦后,后妈又生两子。后妈对待闵子骞极为刻薄,为其制作的冬衣都用不保暖的芦花,终于被闵子骞父亲发现。然而闵子骞以“母在一儿寒,母去三儿单”为由,力劝父亲放弃休妻想法,继母反躬自省,终于成全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以仁孝为质的人,明了组织存续对于个体的意义,内能忍辱负重安定团结,外能同心同德拱卫家族,所以他人哪里能找到任何闵子骞家里不和睦的迹象呢?同理,这样的仁人君子,也具备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作用的举一反三的素质和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

说了这么多,现在大家能不能总结出孝悌的本质呢?从天下的管理来看,孝悌能协同天下,勠力同心。《礼记·祭义》有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君王以孝悌教爱敬,外结君臣之义,内连骨肉之情,如《尧典》所说,亲族之于华夏,华夏之于万邦,这样君王即便在斗室之中,也能让天下效法,四海升平。从时间的延续来看,孝悌延续家族血脉意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这两句话在《论语里的存亡绝续》里就有介绍过,我身非我有,乃历代先人之托付,继往开来,矢志前行是我辈应有之义。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我听说有人健忘到搬家把妻子都搞丢了,是这样吗?”孔子回答:“这不算什么,最极端的能把自己也给忘了。”然后孔子郑重其事的说了如下这番话:“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于淫乐,耽湎于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最大的不孝,就是不自爱,抛弃圣祖之道,忘了自己是谁,把祖宗千秋万代的托付付诸东流,悔恨之情,将复何及?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悌,是站在天之经、地之义上,千秋万载如同一人的使命传承;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意志凝结。《孝经》所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岂虚言哉?孝悌篇结束了,我们以《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作为结束语吧,这篇大家在小学二年级就曾读过的文章,今天再次阅读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收录于合集 #立身行道之《论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35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4章》“鞭打芦花”故事的原型是何人?
论孝道
孝文化
中国文化:孝悌格言
【传统文化】和学生们一起学《论语》(二)‖何桂英
中国家庭孝文化研究(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