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治则

李宇林 北京白云观中医诊所道医馆 2023-12-12 11:39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不治,皆有失察之误。

         ——徐灵胎[1]

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日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

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金匮要略  中风门》载)“防已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汤,皆多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淸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

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悮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未有纯用温补者。

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人以御盗也,是又不然,盖服纯补之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者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谓正气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

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邪实无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阴虚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俱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药者,无一存者矣。

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

——徐灵胎

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和,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

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平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

至于药悮之处,正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墙,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症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深戒。

中风者,风从外入,天地之邪气也。类中风者,风自内生,肝脏之厥气也。

——尤在径[2]

肝之生气暴而病速,肝气既厥,诸气从之,诸液又从之。诸气化火,诸液化痰,辐奏上焦流溢经络,如风雨之骤至,如潮汐之骤涌,而不可档也,岂特如景岳所谓气血虚败而已。昔贤于此症,或云火,或云痰,或云气虚,诚俱有之。余惜其终属模糊,而未肯綮也。

热风热化为风也,患人头目昏眩,口痛鼻燥,热气出,微恶风,时时有热是也,是虽辛凉不能解之。孟诜[3]说:患热风人,宜食牛乳,谓其气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热除而风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肝阳化风,逆行脾胃之分,液聚成痰(“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丹溪心法》),流走肝胆之络,左体麻痹,心膈痞闷,所由来也。而风火性皆上行,故又有火升气逆鼻衂等症。此得之饥饱劳郁积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气,非旦夕可图。羚羊角、橘红、白术、枳实、天麻、半夏、茯苓、甘草、麦冬。

黄履素说:三生饮,施于中风之寒证妙矣。或有虚火冲逆,热痰壅塞,以致昏瞆顚仆者,状类中风,乌附非所宜服。立斋治王进士,虚火妄动,挟痰而作,急灌童溺,神思便爽。从弟履中,年方强仕,以劳心忧郁,忽然昏瞆,痰升遗溺,眼邪视,逾时不醒,竟类中风,灌以童便而苏,此等症皆火。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仅十之一二,惟一时不得良医,故皆枉死耳!

——徐灵胎

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脏腑经络本无受病之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物,闭塞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绝,昏闷迷惑,久而不通,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若医者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立愈矣。又有痰诞壅盛,阻遏气道而死者,通气降痰则苏,此所谓痰厥之类也。

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藏绝之症则不治,其人或劳心思虑,或酒食不节,或房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脏之内精竭神衰。惟一真元未断,行动如常,偶有感触,其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少顷卽死,即不可救,又不及救,则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至于暴遇鬼神,适逢冤谴,此又怪异之事,不在疾病之内矣。

补血息风,凡虚风病者,饮之辄愈。且药味和平,衰年者频服,甚有裨益,而无流弊,真妙方也。天冬、麦冬、熟地、川芎、五加皮、牛膝、泰艽、各五钱;川桂枝三钱,绢袋盛之,汾酒二十斤,凈白蜜,赤沙糖,陈米醋各一斤,搅匀,浸以瓷坛。豆腐皮封口,压以巨砖,煮三炷香取起,埋土中七日可饮。

治中恶气绝,中风不语,中诸物邪毒,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乱,死胎不下。以上并用童便一合,生姜自然汁四五滴,和温化下神效。又治心肺积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口干不眠,伤寒狂语,并皆治之。又治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

徐灵胎说:此安神定魂必备之方。王晋三说:此治心脏神昏,从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玳瑁、牛黄、琥珀,以有灵之品,内通心窍;朱砂、雄黄、金银薄,以重坠之药,安镇心神;佐以龙恼、麝香、安息香,搜剔幽隐诸窍。故热入心包络,舌骞神昏者,以此丹入寒凉汤药中用之,能驱阴起阳,立展神明,有非他药之可能及。若病起头痛而后神昏不语者,此肝虚魄升于顶,当用龙骨牡蛎救逆以降之,又非至宝丹所能苏也。

华岫云[4]说: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寒。此本体先虚,风阳挟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此数语是总诀。

李宇林 | 文

注释:

[1] 徐灵胎(公元1693 -1771年),名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家是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徐韫奇有超群才气,好古而博学多闻。其祖父徐?,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考上鸿博科举人,官做到翰林院检讨,是当时的文苑名流,参加过《明史》的纂修。其父徐举浩,精通文学和水利学,平生专于研究诗文。

[2] 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生年不详,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他所著《伤寒贯珠集》和《金匮要略心典》,为注解《伤寒杂病论》之上乘佳作。其于《伤寒论》研究,以法类证,融会贯通;对《金匮要略》的注释,荟萃诸家,钩玄典要。其学多以喻嘉言为宗,论病抓纲重法,临证喜用经方,又善于裁制时方。其治杂病,燮理阴阳、刚柔相济而法出张仲景,重视脾肾阳气、善用甘温而颇似李中梓、李东垣;医案立方稳朴,轻灵平正,说理简要,且不拘成法,详审病机,医术精湛.尤在泾在中医学史上,特别是在张仲景学术研究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孟诜(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汝州市陵头乡孟庄村),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他是我国古代112位医学家之一,其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4]清代医家(?-1753年)。字南田,锡山(今江苏笑蒸跨促无锡)人。精于医学,平时极为仰慕叶桂之医道医术,留心搜集其医案,日赠才愉久积万乃灶乘验余例,遂加以分门别类编驼备漏纂,成《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刊刻少乘辩行世。另有《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及《种福堂公选良方》。尚编有《古察拳今医学汇通》朵乐符行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案精选】古今医案按全文 王孟英评[上篇]
中医点窍
入门读,提高读,一本经方好医案——初读《治验回忆录》
历代小儿推拿名言名句让您爱不释手!
承气汤医案二则
中医大家曹颖甫和张锡纯解析大陷胸汤:临床医案如看悬疑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