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中医姜廷海老师的学术自传(二):在临床中体悟出辨证论治的精义

二、在临床中体悟出辨证论治的精义

 

我开始学医时,受大众观念的影响,以为中医就是某某秘方治疗某某病,或者是那味药物治疗那种病。背诵所谓的四小经典,曾在民间先后师从七人,学习了大量秘方偏方。并于1994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卫生局考试,获得开业执照。悬壶故里,但临床疗效不佳,曾一度陷入困惑。


后来得高人指点,中医学不是死守某某秘方治疗某某病,而是要学习仲景之学,为中医学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仲景之学就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只有学好仲景之学,才能灵活处理每一个病人,也才有可能做到为每一个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技术服务。于是闭门歇业,重新学习,我从陈修圆那里找到了对中医学的信心。陈修圆在用药之前可以准确预测用药疗效,治病进程和最后转归。他特别推崇《内经》和《伤寒论》。于是我以仲景《伤寒论》为中心,上溯《内》《难》,下参众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背诵了《素问》前三十篇,《灵枢》前十篇,《伤寒论》398条原文和《金匮要略》全部。对仲景之学渐渐入门。临床水平遂渐渐提高但由于没有医学学历,一直到2007年才有机会参加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并以435分的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从1995年我学习使用经方后,我的临床疗效就一直比较好。我不仅注重临床水平的提升。也注意总结中医学理。我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来分析当今的中医现状。中医现状是什么呢?是一个没有统一理论没有规范学术体系的混乱局面。为什么呢?是因为经典没有被读懂。怎么办呢?读懂经典。于是我就以读懂经典为己任。临床中也勤于思考。到了1997年,又有几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使我走上了医学正途并最终悟出了辨证论治的精义。


1997年,我到重庆奉节行医,长龙山上有个天仙观,观中有个李道长。与我比较熟,这个李道长在民间集资修天仙观。借了一位王老师的四万多元钱。不巧这位王老师被查出患了肝硬化腹水。就想找李道长收回这四万多元以便去重庆住院治疗。李道长一时又没有钱可以还给他。李道长就找我商量,要我先给王老师治疗,他说姜先生平时对中医,对自己都比较有信心,我就介绍王老师来找你治疗,你只要不让他恶化,最好让他还感到有些舒服。给我拖一段时间,让我有时间缓冲一下。我受命之下,诚惶诚恐,因为按我当时的情况,我对肝硬化没有治疗经验,对肝硬化的理论认识也完全没有。西医怎么样看待肝硬化,中医怎么样看待肝硬化,我全然不知。按我的个人习惯,我是不会接诊这种病人的。但因为李道长对我很好,我不好意思不为他帮忙。加上我当时用经方也已经三年了,对自己还有点自信,就有点勉为其难地答应说我先为其诊治一次,如果病人本身对疗效满意,我就继续为他治疗。如果他本人不满意。我也不敢久留。


就这样说定了,过了二天王老师果然就来了。果然是个大肚子,一张小瘦黄脸,一副重度病容。经仔细诊断,我心中能确定的就是他的脾胃虚寒很严重。我思索一阵后对他说,我先给你开四天的药,你吃过了之后,整个人会觉得舒适一些,但你的肝硬化腹水不一定会有好转。我最多给你诊治两次,你自己感觉效果好,就继续来找我治疗。如果你认为效果不好,你就别来找我了。

就这样作好了沟通工作。我给他处方加味理中汤。党参白术等都是三十克,一天一剂,开了四剂药。让他回去赶快煎服。三天以后,我上山到天仙观看望我哥,远远地看见山路上来了一个人,很象王老师,我心想,坏了,很可能是服我的中药效果不佳,又上山来找李道长讨债的。结果,等他走近了发现我之后,还隔很远就很主动很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他小跑到我们跟前,给我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的。他说,姜医生的药效果太好了,我吃了之后,几个屁一放,肚子就小了。人也能吃饭了,也觉得走路有力了。我感觉到姜医生能完全治好我,我是专门来给李道长说不用他急着还钱给我了。他还说他也了解过,他们附近村的两个煤矿老板得了肝硬化之后,都是去重庆住院半年,化费四、五万之后就不行了。他说他就决心找我治。我观察他的脸,已经胖一些了,暗黄色已经退了,重度病容也不见了。我自己心里也很惊讶这个效果,而且我因此也怀疑他只是气鼓而非水鼓。我又还想《金匮要略》第一篇中说“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是否对所有的肝病都适用?


既然大有疗效,我就不用换方了,主方就是理中汤加黄芪,附子。有时用点当归,丹参。前后服药不到一个月。他就能吃能喝能劳动,就停药了。大半年之后,在一个早点摊上遇见他,旁边的众人看他对我这个外地人很客气很尊敬,就向他打听原因,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名医啊!其实,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很惭愧,我当时并不认为自己很行。只是认为我们双方运气都很好,我们医患双方也很有缘。


这是1997年发生在奉节车家坝的事情。到了1998年,我就到了奉节城关应诊。有一个司法局的法律顾问找我治病,他的右小腿靠近脚踝上方有一圆带状粗糙之皮,环绕小腿一周,高出正常皮肤,发痒,而且有湿气。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我帮他解决这个皮肤病。他说已经两年多了,看了好多中医西医也不见好。我当时对皮肤病也没有多少可靠经验。我平其脉为弦,问症,他有口苦、咽干症状,我想,有可靠的小柴胡汤证据。内服药就开小柴胡汤。我当时的想法是内服小柴胡汤,可以让他的整体感觉好一些。至于局部的皮肤病,我是寄希望用我的膏药外贴来取效。我就给他开了四天的小柴胡汤。过了几天,他来了,我问他用了膏药没有,局部皮肤可有好转。他说,服药之后,局部皮损处不断地有水涌出,根本就用不上膏药了。起初一天痒得厉害。后来就是出水多,三天以后就好多了,他说他感觉到我的药吃过了整体感觉很舒服。他自己分析发痒和出水都是毒素外排现象。所以他说他认为姜医生是个难得的好医生。我后来又给他开了几剂小柴胡汤,并要他也用药水清洗局部。不久之后他说,不仅皮肤病好了,整个人的身体也有全面好转。


不久,我诊所隔壁的照相馆的小伙子找我治病,他是皮肤有散在分布的白点,但又没有常见的白殿风那样白。他说还有点痒。我给他平脉后,也只能确认他是弦脉。但问诊他无口苦、咽干、目眩症状。我当时对治皮肤病还是没多大经验。我也只好小心翼翼地对他说,你先服我一剂药,不敢说对你的皮肤病一定有效,但你整个人会感觉到很舒服。我当时就根据他脉弦就用小柴胡汤一剂。我平时的习惯是开三到四天的药,但当时自己觉得只凭他脉弦怕证据不够不敢多开姑且一试。他服后说整个人确实感到很舒服,而且皮肤也不痒了。不过,他后来没有继续找我治疗。我心里一直纳闷他为什么不找我继续治疗,但我又不好意思直接问他。大约过了三个月后的有一天,他在我诊所里向别的病人介绍说他很佩服姜医生。待病人走后,我对他说,你是真心很佩服我吗,他说是,我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坚持找我将皮肤病治好呢,他才认真地说,我吃了你一剂药后就一直没痒过了。只要不痒了,我就觉得不需要治疗了。


我后来明白此三例各有不同的理论意义,第一例西医检查为肝硬化,看到的是现象。我诊断为脾胃虚寒,刚好是抓到了本质。所以是本质决定现象。第二例是整体决定局部,第三例是内部决定外部。这三个理论都是经典中医里很基本很重要的理论。所以我后来认为这些看起来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是上天在默默中的安排。是为了引导我明白经典中医的基本含义。


后来这三个案例也帮我理清了中西医的区别:西医治病讲病名、病因和病位。病名就是通过各种检测,首先要确定一个病名,经典中医不在乎病名,因为中国古人说:“名者实之宾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找出疾病的实质比确定一个病名更为重要。中医的异病同治就是因为不同的疾病往往有着相同的本质,所以有相同的处理方法就叫异病同治。有关病因,西医所注重的往往是外因,而中医更注重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内因而不是外因。有关病位,西医注重的是局部病灶,而中医认为虽然局部可以影响整体,但更重要的是整体可以决定局部。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医都是抓住了更重要的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中医从整体上要优于西医。但我内心并不小看西医,它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其前途未可限量!所以我不是想说西医不好,而是想说中医更好!


有了三次这样无奈的举动,却收到了意外的好结果。我以后就将这种无奈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由无奈到自觉的行为方式的要点就是:病人来找你,你不要管他是什么病,你只从四诊去寻找他目前是个什么状态,你针对你能肯定的他的目前状态进行修补。给他提供建设性的帮助就行了。打个比喻来说,病人来找你看病,如果他一进来就说,医生,我要喝水,那么,不管他是个什么样的病,你都得先给水他喝。或者,他一来就说,医生,我要排小便。那么,不管他得了什么样的病,你都得让他先排小便。我因此就将医生的医疗活动定义为“处理当下”也就是不管病因,不管病名,只管当下你最应当帮他做什么,但到底该做什么,不能由你随意而定,而是要看准病人当下到底最需要你做什么。如果病人说我要排小便,你就不能说,不行,你一定得先喝水再去排小便。所以我认为古人说的“医者意也”的意思就是说为医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正确的诊断,而我将诊断定义为“读懂需求是诊断”。上面说的病人要喝水、要排小便这只是一个比喻。是病人自己能明白表述的显而易见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病人并不能明确表述他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比如上面的王老师他的需求是想找我帮助他治疗肝硬化腹水。他不知道他的真正需求是他脾胃太虚寒,需要温补脾胃。他不知道他的肝病是由脾胃虚寒引起的。我通过温补脾胃就很自然而然地治好了他的肝病。我为什么要治他的脾胃呢?因为我当时就能确诊他的脾胃虚寒。我能自信我给他温补脾胃一定能给他有益的帮助。我就这样做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后来将此描述为“医家自然而然,病人喜出望外”。这也叫“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叫“无为而治”是为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说由无奈转为自觉,其实是经历了好几年的时光,最初几年只是一种朦胧的自觉。就是处理病人时自动地不从中西医的诊断去考虑,也不从病因病名去考虑。只考虑病人当下是个什么状态。然后看你该为他做什么。最简单的说就是:“读懂需求是诊断,恰到好处救其难”。这样往往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是觉得自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每次听病人说有明显好转了。我就想,我的运气真好,病人的运气也好,我们双方也很有缘。这样一直到了2001年。我到河南信阳出诊。接诊一个危重的尿毒症病人。我也不懂尿毒症的机理是什么。我当时能肯定的就是他阳虚水停。于是就用真武汤温阳行水,没想到对他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他每次来复诊时都说自己觉得效果明显,我想既然效果明显,就守方不变。这主样,一个真武汤守着两个多月没变。就治好了他的尿毒症。这个人是比那个王老师严重得多的。是西医用尽了方法宣布必死的人。当时病人自己也是觉得一天不如一天。已经绝望等死了。但他说吃了我的中药只有两三天,大小便就很通畅,人也能吃饭了,他就感觉到自己不会死了。


此事对我自己也很震憾。我就想为什么我每次运气都这么好?为什么这种处理当下的方法能治好这些大病重病?古人用过这种方法吗?首先可以肯定,古人一定不是从肝硬化,尿毒症等西医诊断来处理问题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呢?也就是说,中医的方法论是什么?我带着这个疑问重新来阅读经典。读到《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恍然大悟!这十二个字就是中医的方法论,而且也就是处理当下的意思。就是看你当下的脉证如何,有那些不正常,我根据你不正常的证据来进行治疗。实际上,我当时对此条文背诵已经超过七年多了,我经常背诵此条,就是没有仔细想过它是个什么意思。

我带着恍然大悟的兴奋来读经典,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我认为我是直接进入仲景内心了。如第17条是: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我体悟这几条张仲景就是通过第16条告诉我们,中医看病可以无论前面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也可以不必分清原因,只是弄清当下是个什么状况,并对这状况作一个恰如其分的处理。接下来,第17条和第18条是补充说明,我们在处理当下的时候要注意顾及整体。桂枝汤的实质是为虚寒之人而设的一个补剂。酒客之人多实热之体,不宜用桂枝汤温补。当喘家遇桂枝汤证时,要加上厚朴,杏子帮助定喘。也就是用桂枝汤处理当下,加厚朴、杏子顾及整体。想到此处,我就又想到了中医基础理论上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我一直认为这句话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而且我想既然说是两个基本特点,就是这两个基本特点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是同时并存的。但是我注意到在我们的大学教材中不仅没有体现出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并存,而且刚好与之背道而驰,你既然说整体观念是基本特点,但接下来你又将中医分为中基,诊断,中药、方剂,内、外、妇、儿科,你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现在,我从经典中发现,仲景先师的本意就是要我们注意在整体观念之下进行辨证论治。刚好实现了这两个基本特点的始终存在和同时并存。所以我很肯定,在整体观念之下的辨证论治就是中医的方法论。就是“顾及整体,处理当下”。后来,我又成功解读了伤寒论第七条和第十一条,发于阴和发于阳就是通过你感冒之后有无发热现象,对你作一个体质分类。感冒之后能发热的称为阳性体质,感冒之后不发热的称为阴性体质。而且第七条被公认为伤寒论的总纲,这就说明仲景治病首重体质。注重体质就是注重病人的整体状况,就是整体观。对当下情况作处理就是辨证论治。只有仲景圣人才实现了这两个基本特点的始终存在和同时并存。


从此,这种方法论对我变成了一个明确的自觉和行为,在此之前,我不懂西医,看不懂西医的化验单。我觉得自己有巨大的知识缺陷,我很惭愧。但从此以后,我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来处理病人,两年之中,屡创佳迹。到了2003年。我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肯定自己对中医方法论的总结是正确的。我认为这对整个中医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我也能和陈修圆一样,可以正确的预期疗效。我相信中医可以独立诊断,独立用药。我再也不惭愧自己不懂西医了。而是很庆幸自己没有去学西医,不然可能就一生不能真正入中医之门了。至此,我自信自己是一个真正入门的中医。我发现了中医与西医在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人类文明形式,它们有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也产生不同的处理方法。我认为西医很先进,中医很伟大。西医积极进取登向科学的高峰,但中医早已登峰造极到达了文明的顶点!我内心并不反对西医,但我反对那种以西医为本位而来反对中医的观点。


未完待续,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赖明生:好在中医不仅医治人病,也能医治人心
邓铁涛-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和临床与药理(1-1)
高血压能通过摸脉来确定吗?
让西医为我中医所用,切实提高中医实力
姜春华
发现中医 | 中医妙治疑难杂症经验分享,学习“百家争鸣”的各家学派要客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