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八)

原创 2016-06-24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论语正第三

知道篇之三

成章第三

 

 

   

大概世上的确有能够不知而作的人,但我无法这样做。我只是多听听,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见,然后能够提高认识,算是知中次一等的。如果私下说说的话,我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算老彭那一类人吧。

原壤有一次采用夷式蹲踞的坐姿等孔子。

先生看到了就说,你呀,小的时候就不逊悌,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现在这么老了也没有死,实在是浪费时光的贼啊!说罢,就用手里的拐杖去敲打他的胫骨。

而先生自己见穿齐衰丧服的人,或者是服轻丧去冠括发的,或者是盲人。来见先生时,就是年少的人,先生也必定起身相见,去见他们,先生则必然快步上前。

互乡是一个以讲不通道理而出名的地方。互乡一位童子来求见孔子,孔子却见了他。门人弟子都很疑惑。

先生说:我注重的是和他一起进步,而不是和他一起退步。这有什么过分的呢?别人今天洁净了自己以求教,我只不过接受的是他今天的洁净,并不是接受他的从前啊。

一个人如果不是到了胸中愤懑欲求通达,则不去给他启迪。一个人如果不是到了心头悱恻想要表达,则不去引他抒发。举一隅而不能反三隅,也就少了教与学的复答。

 

 

[原文]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见今本《述而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见今本《述而篇》)

原壤夷侔。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见今本《宪问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见今本《子罕篇》)

互鄉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见今本《述而篇》)

不愤不啟,不悱不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见今本《述而篇》)

 

 

[述者的话]

本节首句承上进一步讲先生自述自己如何求知,是顺着“生而知之者”而进一步说的,落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上”,此为学。

其后举例重新回到有教无类上,继续谈教。

先讲一例,其人老,名原壤的。其后讲齐衰者、冕衣裳者和瞽者,三类人,皆是有所丧而有郁结于胸的人。再后讲互乡难言者,有童子而来求学的。这里的见,皆是来求教的意思。因为先生是师,正在于教人。

这三件事,先生不论年龄高下都有所教。正合前文先生所说“自束修以上”,古人二十而冠,童子即年十五以上。

教时则注重于其人有好学之动力,即“不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先生前面所说,“不困不学”。

原壤,也是求学于孔子的人。其人年老,且很有个性。这里说的故事是先生去见他,他居然用一种夷人的蹲踞姿态来等先生,于是先生戏虐地骂他是“偷取时光的贼”,因为他空长年龄但却一点不学。

古人是席地而坐的,礼貌的坐姿用的是跪姿。跪是直身,屁股离开脚后跟。坐是端坐,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种姿态反应的是人内心的端正和自我的约束。当然也就不舒服。另有两种比较随意的姿态,一种是踞,即屁股放在席子上,将两条腿立起来,如果两条腿叉开伸长,平摊在席子上,则叫做“箕踞”,像个笸箕。荆轲刺秦王失败受了重伤,靠在柱子上,看着嬴政破口大骂,就是箕踞的姿态。还有一种是蹲,屁股不放在席子上。陕西人叫圪蹴。这都是很随意的姿势。一般是东夷没有受过礼仪教化的人习惯的坐法。所以文中叫夷。侔,是等待的意思。原壤就是用这种蹲踞的姿态来等孔子,所以孔子一见到他这个样子就骂他,意思是他连礼都还没有学会,是为不学。那还求教我什么劲?而且蹲踞的姿态,正好把两个小腿立在前面或伸得老长,凑到了很方便用拐杖敲打的地方,所以先生正好顺手敲打敲打他。


坐。



箕踞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先生对原壤很不客气,其实是误会了先生。先生和原壤之间的感情可不一般呢。《礼记·檀弓下》说原壤是先生的老朋友,叫“故人”。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先生亲自赶去为原壤的母亲洗涤棺椁,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可洗着洗着,原壤忽然叩击着椁的木头,说“我好久没有用音乐来表达我的感受了”,于是竟然真的唱了起来:

“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就是“狐狸脑袋上的白发斑斑呀,我想起握着您的手是那样柔软呀!”

先生就好像没听到一样无动于衷,旁边跟随先生帮忙的人(多半是先生叫来帮忙的弟子)很不高兴,就说,“先生您怎么不制止他?”先生回答说:“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就是“我听说,亲人没有失去才叫做亲人,故人没有失去才叫做故人。”说明先生很在乎这个朋友,而且深深懂得他。也可以看出原壤的性情。理解了这种关系,才能理解为什么先生见原壤,会和原壤这样说话。教与学,是教人做人,首先是要真懂得别人,才能成教。


齐衰,是一种丧服,很正式的一种。冕衣裳,冕故本作“絻”,钱穆先生考据说“丧礼,去冠括发,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是谓絻。”齐衰者,冕衣裳者,瞽者,皆有所丧,正是心中困苦的时候,所以,但凡有求见于先生的,先生都格外尊重,即便年少也不轻慢。来求见自己的则起身迎接,而自己去见的,则快步上前。殷切、关心、同情、理解之心态,生动地表现在这些细节里。这就是先生人格伟大的一面,也正见先生设教之用心处。这里“过之必趋”,不是指经过前面这些人面前,则快步走过。而是指先生过之,即先生去见他们。与前“见之”并举。诸本解释多误会。


第三种是互乡难言者。互乡是一个地名,据说这里人不服教化。但是,互乡有一个童子(15岁)来求教孔子,孔子不因为他是互乡来的就另眼看他,而是接受了他。门生们有看法,先生说了一席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正是有教无类的本义。

最见精神的是最后一句:“不愤不啟,不悱不發”,愤,就是愤懑。是胸中有困惑而郁堵于中,《内经》里提到过,是一个意思,此时正需要人来启迪。悱,我们知道一个词缠绵悱恻,是心里有万般言语,而不知如何去说,此时正需要有人来引导。先生对于求学者之心态可以说是非常了解了。

在生活中受到了伤害而来的,如丧者或瞽者,原本不肯听人教诲的,此时主动来求教,都是一种有了愤懑或者悱恻心中的人。此时便要去启发他们,这就是先生的意思,也是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表现。

        末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成语“举一反三”就是来自这里。但是“復”,常常被解释错误。很所解释说,“如果先生教一个人,举一隅,而这个人不懂得类推,那么先生就不教下去了”。错了。先生那么愿意教人,启发人,怎么在这样的时候,就放弃了呢?

       “则不復”不是“则不復教”,“復”是“回应、应答”的意思。“不复”,就是“不应答”。先生是说,如果自己启迪了学生,而学生不懂得举一反三的道理,那么这种教育就叫做“不復”,就是“没有回应”。言下之意,是主张,学者能够从先生的话语里悟出深意,并能举一反三,起而去行,否则,便没有达到教的目的。也就顺利地回到了本篇,一再而伸张的“教与学”的话题。全篇上下回护,反复阐发,上下文连通,自然晓畅,“无少龃龉,如镕铸而就”(石永楙语),魂魄自见。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之一知道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知道篇之二四教

(一)——回复“四教一”收取。

(二)——回复“四教二”收取。

(三)——回复“四教三”收取。

(四)——回复“四教四”收取。

(五)——回复“四教五”收取。

(六)——回复“四教六”收取。

(七)——回复“四教七”收取。

(八)——回复“四教八”收取。

(九)——回复“四教九”收取。

知道篇之三成章

 (一)——回复“成章一”收取。

 (二)——回复“成章二”收取。

 (三)——回复“成章三”收取。

 (四)——回复“成章四”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心说|为政篇2.9足以发否
【辉光日新143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活孩子的小宇宙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8
东方国学的主页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学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