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喻嘉言讲中医第二讲

喻嘉言讲《伤寒论》第二讲

(述自喻嘉言《尚论篇》)

 

二、仲景《伤寒论》大意

   (喻嘉言先生结跏趺坐开始讲了。)

 

列位,后汉张仲景,著《卒病伤寒论》十六卷。当世兆民,赖以全生。传之后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可也。

  

  (下面学生眼睛睁得老大,“老师,不是说好讲白话的吗?”

   有学生接口:“别急,这话用白话就没味道了。不知你发现没有,但凡赞美的话,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法听了。比如上面这句,说成‘《伤寒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怎么就不是味儿。”

   有学生立即说了,“别吵,听老师说。”)

 

可惜呀!可惜!到了晋代,不过只隔了两个朝代,其中《卒病论》六卷,就不可复睹了。就是《伤寒论》十卷,想来,也因为劫火之余,留下的都是些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内容,结果其中篇目,先后差错,难免地有很多错处。但也幸好,就此还传下来了一共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在这个基础上,擅自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辑成书,一共是二十二篇。后人都称赞王叔和的功德,称他是“仲景之徒”。可其实呢?究竟述者之明,不及作者之圣。王叔和固然有传书之德,但也就此难免有误人之嫌,所以导致后世学伤寒的人,童而习之,白首不得其解。

就说你们吧,有多少人读了百遍千遍,还抓不住个头绪的?

 

(底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顿时泛出了如释重负的光芒。)

 

当然历史上也是英贤辈出,可惜呀!可惜!终究无法摆脱王叔和的框框,真正抵达仲景的法脉渊源。所以,不免偶窥一斑,各鸣一得,千古争论不休。

比如,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衹和、王实这些人,他们不是没有相互阐发,但可惜,算得上是王叔和的功臣,但却算不上是仲景的功臣!

 

(只见工作人员芃澜满头大汗不辞辛苦地举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有《伤寒总病论》6卷;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精研《伤寒论》,著有《南阳活人书》;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县)人,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另著《活法》、《辨类》、《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已散佚。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北宋医家。精研伤寒之学,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

王实,宋代医家。《宋史·艺文志》载有《伤寒证治》一书,为王实所撰,但关于王实平《宋史》没有记载,当代李云先生《中医人名辞典》综合《宋史·艺文志》、《世善堂书目》等资料云:“王实,宋代颖州(今安徽阜阳)人,为名医庞安常高弟,官至信阳太守,曾集诸家伤寒方论撰《伤寒证治》三卷,《局方续添伤寒证治》一卷,均佚”。但亦有考证,王实出身侯门,但却非庞安常弟子。

字太小,底下听众顾着听,来不及搭理他。芃澜只好作罢。)

 

现在我们看到的《伤寒论》是宋秘阁臣林亿校正的,宋人成无己所诠注的。林亿校书,误会很多,比如他说,“从仲景到今天(宋)八百余年,只有王叔和能够学他。其间,好像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等人,都比不上他。”


(工作人员芃澜,又想举牌子,可想到刚才的待遇,就算了,心里说,刚刚提到的那些个人各位自己问度娘吧。不过度娘有时很不靠谱。)

 

还有人说,成无己注《伤寒论》十卷,可以说是深得长沙公之秘旨。嘿嘿,其实你们不知道,他们二位都是过于尊信王叔和,结果混乱了“经”与“传”的差异,把王叔和为了发挥仲景经旨,整理的那些用来纬翼的篇章文字,当成了仲景的原文,混编进了仲景的书里面,而且还错误地放在了仲景原文的前面,这叫“先传后经”,这误会可就大了。比如,第一卷的《平脉法》、第二卷的《序例》,就是典型,结果列在全书之首,这就错乱了圣言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校正,再来诠注,遗留给后人,这可就成了仲景的不幸喽!不知有多少人误入歧途。元代泰定年间,程德斋写了本《伤寒钤法》,就有很多不经的观点。

 

(工作人员芃澜再次举起一个小牌子:注意:钤,读qian,不是铃。心里说,喻爷点出来的这些书和这些人,可不是不值一提的人,他们的名字和书列起来就是一门《伤寒学》。有心的人最好能瞧瞧去。)

 

到了俺们大明朝出了个王履,总结出了“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似乎已成了定论,但我个人还是对于其中许多问题怀有疑问。

 

其实仲景书本来是非常平易明白的,本来并没有那么深辟,但是由于王叔和在整理的时候,夹杂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后世又不能分别,竟然随着历史的推演,而变得反客为主了,慢慢地竟然使得仲景当初之所以创制诸法的本意,变得沦晦不明起来。一直到了万历年间方有执写了本《伤寒条辨》,才第一次削去了王叔和的《序例》。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心里揣着一个疑问:

那么喻先生,你是打算怎么来讲这个伤寒呢?

 

我呀,首先就要区别经传的不同。把伤寒例放在前面,六经病放在后面,类伤寒病又在后面。至若那些杂病、杂脉、杂论和伤寒没有关系的,暂时拿掉。这样总共得经文二百八十三条,我不叫“法”,叫“治”,统称为“二百八十三治”,以与“三百九十七法”分别开。

这里面的关节在于辨别王叔和的传的部分,我不取方有执的做法,对于这部分,仍是要保留下来的,而不是一销了之,只有详加辨别,才能使诸位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之处。

二是,对于太阳三篇,乃可以看出王叔和的误会,从而立定以“风寒之伤营卫”来分别统属,让仲景本意清晰明白。

此外,针对其中千余年来伤寒学中诸家误会之处,要想一一说得明白,非得先要振举大纲,然后详明其中节目,才是至当不易之规。

所以,三是,用“冬、春、夏、秋,时之四序,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热”,作为四序中主病的大纲。详细列举三百九十七法,分别隶属于大纲之下,然后仲景之《伤寒论》,始为全书。

其中“冬伤于寒”一门,仲景立法,远远详细过春夏秋三时,那是因为春夏秋三时,虽然时令不同,但是论起外感的道理来则是一致的,读者自然可以取伤寒之法,错综用之。这就是仲景在《自序》中所指出的:“学者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可见啊,引申触类,就是治疗百病也是可以的,何况只不过都是外感一类的疾病呢!

而到了伤寒六经中,再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过往书中,大纲往往混在节目里面,很难分别,读起来,总是难以贯通,觉得《伤寒论》一书残缺难读,现在大纲清楚了,节目也就明白了,读起来,才知道仲景书中,矩则森森!不用说法中还有法,就是方中也是有法暗藏。

且待我给各位一一点出来,如果能够使诸贤者,借此升堂入室,使得仲景之学弥光,我也就平生大慰了!

至于知我罪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关注“腔调中医”,把一个《伤寒论》逐一道来!

 

(众人鼓掌,今日课毕,来日方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尚论仲景伤寒论先辨林亿成无已校注之失
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伤寒论论
《神医这样看病》(14——5 许叔微)
略论《金匮》之古今及注本——何任
寒温合一治热病(上)
《伤寒杂病论》古今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