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的剂量问题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子称为经方,这几本书之外的方子都不能称之为经方,当然《内经》的方子比较少。


历史虚无主义

    我强调一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的剂量不是汉制,凡是说经方剂量是汉制的人都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他认为在张仲景之前就没有中医,以为张仲景才是中医的开始,这是非常错误的,中医到现在已经好几千年了,张仲景到现在才1800多年,难道在张仲景之前就没有中医吗?


    如果你说张仲景经方的度量衡用的是汉制,你就等于是在骂中医。虽然你是学中医的,但是这样你也等于把中医给否定了。中医只有1800年历史吗?那么1800年以前的中医呢?张仲景不是中医的开创者,他是继承者,经方绝大部分都不是他创造的。


    大家别以为经方的那几味药才是经方,其实剂量也是经方,这个剂量可不是张仲景定的,那么是不是伊尹写《汤液经》的时候就这么写的呢?有可能。如果张仲景是从《汤液经》上面抄下来的方子,那么张仲景肯定是连剂量都一起抄下来的。伊尹是商朝人,那么经方是不是商制呢?其实经方也不是商制,《黄帝内经》的剂量跟张仲景的剂量是一致的,也是斤、两、分,升、合,是这样的。其实伊尹《汤液经》也是整理了比他更古老的方子,也是原样抄下来了,包括剂量。所以中医经方的度量衡从上古往下传,传承了很多年,历经伊尹,一直传到张仲景都没有变,所以方子的剂量没有变,直接是原样抄下来就行了。

经方来自哪里?


    《黄帝内经》的方子毫无疑问是黄帝岐伯传下来的。那么其他的方子呢?我们也不能一一考证,但是桂枝汤,这是伤寒第一方,我们可以肯定它是从黄帝岐伯那里传下来的,怎么知道的呢?大家可以看一本书《外台秘要》,在《外台秘要》的第一卷有一段话如下:

    范汪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伤于寒而得病,何以反更为热。岐伯曰∶极阴变阳,寒盛则生热,热盛则生寒。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答曰: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漐漐汗才出,连日如此,自当解也。

     范汪在他书里面引用了这么一段话,这段话讲的是,黄帝向岐伯请教人伤于寒,反更发热,怎么治疗?岐伯告诉他使用桂枝汤。

    从这段话我们知道,桂枝汤确实是从黄帝岐伯传下来的。

述而不作

    清代的莫枚士在《研经言》第一卷《古方权量有定论》中讲:从来考古方权量者,人各言殊,大半误以汉制当之耳!岂知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始

    莫枚士老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你们这些人老把经方的剂量用错了,老把经方的剂量弄成汉制,你们不知道经方只是从上古传给张仲景的,不是张仲景自己发明的。大家好好体味一下这句话“岂知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始

    莫枚士接着讲:“《外台》卷一谓桂枝汤为歧伯授黄帝之方,而分两与《伤寒论》悉同。可见经方传自上古,所用权量,亦上古制,非汉制也。

    莫老先生看书比较仔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很多人说自己学《伤寒论》,但是你们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伤寒论》哪里来的?是张仲景继承来的,不是他创的,他只是撰用,张仲景是一位集大成者,就像孔子一样,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传之后世。孔子很伟大,但是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他不自己写一本经书,他只是继承了古代的经书,传之后世,只不过他加以注释,加以删定,比如《易经》,他就注释了,然后有了十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孔子没有自己写一本《易经》,他只是把《周易》进行了注释,张仲景也是这样,他也是继承,然后传之后世。

    为什么伊尹的《汤液经》会丢失呢?因为谁也看不懂了,大家都觉得没有用了,因为远古的书太深奥了,所以就丢失了。但是《伤寒论》大家能看懂,所以张仲景伟大在这个地方。


神农秤

    莫枚士老先生讲,《千金方》里面记载的神农秤一再告诉我们,中医治病的度量衡一直就没有改过。所以张仲景的一斤、一两都是神农秤,张仲景说的半夏半升,那是古代的药升,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别的度量衡一直在变,而且越来越大,这是规律,这是普通的度量衡。但是我们医学用的度量衡一直就没有变,从远古一直传到唐朝都没有变,为什么?因为人命关天,如果用药的量变了,弄不好容易误认性命,所以医药的度量衡是不能变的,所以神农秤和药升是不能变的。

    所以莫枚士老先生讲:“盖古医权用神农、量用药升,于一代常用权量外,自成一例。仲景而下,讫于《外台》,所集汉晋宋齐诸方皆然。”也就是我们中医用的度量衡是自成一例的,一直到唐朝,那些古方用的还是神农秤,所以也就是张仲景之后,唐朝之前,药用的度量衡一直没有改变,都是神农秤。

    至于唐朝之后药用度量衡已经变了,因为中国文化到了唐朝之后经过很大的变革了,很多东西都失传了,医学专用的度量衡也失传了,所以明清时候的度量衡就是唐朝之后变来的。两、钱、分、厘这是宋朝之后开始有的,才有这个度量衡,所以中医中药的度量衡失传了。

    有人就疑问了,现在考古这么发达,怎么没有发现呢?有可能挖掘出来了古代的神农秤,但是考古这些人可能不懂中医,连我们中医界的人都不知道神农秤了,何谈那些考古的呢?每次给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都要提到神农秤,没有一个听过的,大家都茫然不知。而且他们都已经学过《伤寒论》了,竟然不知道神农秤,所以学《伤寒论》不知道神农秤,您怎么用药?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知道。

    关于神农秤,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那么比《千金方》记载神农秤更古老的医书是什么呢?《神农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集注》虽然散佚了,但是我们现在在敦煌的藏经洞里面找到了唐代的残本,所以还能看到陶弘景写的一部分集注,陶弘景在这本书的前面特别强调了神农秤,也就是我们中医的度量衡是独立的一套。

    神农秤已经失传了,不管中国人、日本人一直都在探讨神农秤的一两到底是多少?咱们不是考据的,所以不参与探讨。莫枚士在《研经言》强调了清朝的王绳林考据比较可靠,宗法《千金》,参以考订,认为神农秤的一两为清朝的七分六厘,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两克多一点,古代的一升应该为清朝的六勺七抄。这是清朝的王绳林考证的,那么这篇文章在哪里呢?在《吴医汇讲》里面。

    我们学《伤寒论》一定要知道度量衡,如果不知道度量衡,经方怎么开?如果你不知道度量衡也好办,你就老老实实按照清朝大医的剂量开,比如说陈修园怎么开《伤寒论》的方子,你跟他学就行了,反正别胡开,别离经叛道。清朝大医们的水平都很高,比我们聪明多了,他们开的经方常用量,能会开错了吗?他们一辈子就靠这个治病救人的,他们可能开错了吗?即使你考证不清楚,实践也可以出真知啊。在清朝,张仲景经方的一两往往为一钱,当然有些方子除外,比如小柴胡汤。

    如果神农秤三个字您不知道,《伤寒论》您很难学好,我一直强调,不懂神农秤,怎么学《伤寒论》?当然也有后世无知的人否定神农秤。

   我们现在还可以在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孙思邈的《千金方》里面看到神农秤,如果您否定神农秤,也就是否定陶弘景、孙思邈,那么中医也就没有了。如果您否定陶弘景、孙思邈,也就是全盘否定了中医,这样的人不堪为师,学中医千万不能跟这样的人学,他都整体否定了中医,还怎么跟他学习中医呢?他否定了神农秤,也就是说你跟我学中医,不要学陶弘景、孙思邈,直接学我就可以了,因为我继承了张仲景。这怎么可能呢?中医历经唐宋元明清,您把中间的传承人都否定了,您跟张仲景怎么接上啊?您跟张仲景差一千八百年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否定传承。在陶弘景和孙思邈的著作中,明确强调必须按神农秤的度量衡,他们一辈子开方子用的都是神农秤,他们的书里面记载的方子用的量都是神农秤,他们怎么可能骗你呢?如果他们一辈子都是骗人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大医呢?他们怎么才能成为一代祖师呢?陶弘景不光是中医界的祖师,还是道教界的祖师,所以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非常高,当时人称山中宰相,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非常高。孙思邈更别说了,人家是药王爷,如果您把药王爷给否定了,那么还有中医中药吗?孙思邈是儒释道三家公认的高士,他的境界太高了。他们两位有这样文化的地位,谁敢否定他们?谁否定他们,谁就是无知小人吧。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建议大家擦亮眼睛,一个神农秤就是照妖镜,如果您否定神农秤,您还怎么继承张仲景?所以今天我言辞激烈的告诉大家,不要再说经方的剂量是汉制,您一定要懂什么是神农秤,你才能知道中医是几千年传承的大道。


                                       2016年8月7日晚课答学生问,笔者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剂量 1两=3克
理法方药量,重剂起沉疴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医圣张仲景经方药量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经方一两究竟折算几克
论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只能用东汉官制
汉代权衡出土,解开张仲景药房没作用的原因,难怪中医会日渐衰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