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父母,不是要教他们“跟得上”,而是接受他们“跟不上”

爱父母,不是要教他们“跟得上”,而是接受他们“跟不上”

原创 2017-03-03 光明觉照网 光明觉照网

朋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之所以说她很有意思,是因为她做了个在我看来有点矛盾和绕弯的事情——

她和每个长大了的孩子一样,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然后到了每周末,又像是执行什么重要任务一样,去把父母的朋友圈浏览一遍。

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就像她每天给家里打一个说不了三两句就挂断的电话一样,没话说,但天天打。

天天打电话,我能理解,毕竟妈妈就在电话那边。可每周浏览朋友圈,这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想看,就不要屏蔽嘛,天天刷一下就可以了;不想看,屏蔽之后不要再管就是,年轻人之间都能理解,爸爸妈妈又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屏蔽的。

是的,屏蔽父母这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当然,这不是说年轻的我们集体不孝顺,而是“代沟”这东西“沟”到了父母确实严重影响我们的“网络生活”。被揭穿了好久的谣言他们还奉若真理地转发,那些明显骗人的“诅咒贴”“广告贴”“安利贴”也是被他们炒得火热,各种“人情转”“投票”“必看”简直是让我们这些小辈“没眼看”……和父母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你可以一百次告诉他不要关注那个号,不要转发那样的恶俗、谣言文章,不要听信那些夸张的宣传,他们就可以一百零一次告诉你,“这是为你好”、“宁可信其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转一下又没什么”、“帮别人个忙怎么了”、“我看就很可靠”、“你这孩子就是不听劝”……诸如此类,巴拉巴拉,然后继续转那些我们看来可笑又可气的、太多人看一眼就直接点击“投诉”的,所谓的“文章”。

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抱怨和指责什么,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如此成长的,就像我们的父母也会念叨起他们不能理解的、所希望他们的父母改变的地方,而长辈们对小辈总是有讲不完的“规劝”“教育”。

我们是家人,但却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不同,所见所感也不同,又何况,世界上还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呢,更不用说生而独立的人了。每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出发,从自己的心量见地去思维,在同一件事上,会有“代沟”这很正常。

只是,因为是家人,所以,不希望你是自己眼中那个“变坏”“变差”的人。

只是,因为是家人,所以,所有的牢骚最终都变成了双方各自退一步的“互不相扰”的包容。

于是,渐渐就加深和固化了“代沟”,潜藏下太多太多的“盲点”。

朋友说,这就是她为什么每周认真浏览一遍父母朋友圈。

她说,一方面,其实随着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越发习惯于使用手机,有些事情总会不言自明;就像我们总有一天会知道自己被XX屏蔽了一样,朋友圈越刷越熟并且形成自己风格的父母,终究也会模糊地知道自己“被自己的子女屏蔽了”——“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们80、90又多数是独生子女,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在茫茫、繁杂又高速变化的网络中,体验到‘失独’的可怕。”朋友如是说。

另一方面,时代进步,总是要交棒给年轻一代,人越发衰老,思维模式发生一系列“退化”式的改变,这很正常,怕自己每日从朋友圈摄取信息被打扰,那就屏蔽,但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老人的状态,作为孩子,应该有所了解——至少,不能让骗子比我们更了解;至少不能把本就步履越发缓慢的父母推向更尴尬的境地;至少至少,不要再等到出了问题,才陷入“你怎么不跟我说”的彼此伤害之中。

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有一位老人在微信上加了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据老人自己之前的描述是,觉得“那孩子挺可靠的,年轻有干劲儿,而且还耐心”;老人还把自己的二姐也拉近了那人组建的群聊里,二姐被这“孩子”关心得心里一热,还认了对方是自己的“干儿子”。

再后来,结局就像你我所猜想,那个“年轻人”是骗子,老人被推销了一堆假药、保健品,还被从卡里套走了不少钱。

老人的女儿接到了老人和民警的电话,匆匆赶回家来。她问,“这事儿你怎么不先跟我说一声?”她问,“二姨,你不是挺精明个人吗?怎么还上这当?”她问,“我不是说过,这样的消息、这样事儿不要信的吗?”她问……

老姐妹俩互相帮忙解释着,那些话我们也都能想得到。

“我也是加了好友挺长时间,感觉孩子挺热心肠的,谁知道出了这么个事儿”“我不是怕你不高兴么”“我之前跟你提过的”“我在朋友圈发了不少他告诉我转的‘好消息’”……

这个“不说”“不知道”是谁制造出来的?有谁该被埋怨、指责么?

网上有人评论说,爱父母,就要教会他们跟得上这个变化的时代。网友也有一众跟风叫好的。大部分人都想,让父母跟得上时代、跟得上自己,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一来,可以避免他们脱节的孤独;二来自己也不用担心屏不屏蔽、关不关心的问题;三来,至少可以不这么容易被骗子左右。

“可是,”朋友说,“让越来越老的人,表现出和正年轻的我们一样的状态,让他们用我们的步调、跟着我们的节奏,来‘迫使’问题自动解决,这真的是爱吗?”

朋友小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出去玩,兜里有刚刚从父母那领到的两百元月零花钱。两个孩子在路上,看到一些人好像在搞什么活动的,有不少男女老少围在那里。俩人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个什么日用品公司再推广新产品,说是现场幸运的朋友可以免费获赠两大桶最新的洗衣液。一个男子在人群中间,举着喇叭,大声介绍着洗衣液有多么省力,多么不伤衣物、不伤手,能洗多少种别的洗衣液处理不了的顽渍、衣料。朋友和小伙伴当时就觉得神奇,心中想自己要懂事儿一次,帮妈妈把这么神奇的洗衣液带回家。

俩人很顺利地成了现场“幸运者”的一员,跟随着推销产品的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众大爷大妈去到了一个小仓库,里面果然摆满了箱子,看起来“很靠谱”。——当然,只是看起来,后来,每个“幸运者”都被忽悠着掏出了一百元钱,然后领到两桶其实一点都不神奇的洗衣液。很快人群中有人发现了不对,去追所谓的“工作人员”,想把钱要回来,结果,人去仓库空,骗子早开车跑了。

朋友说,在遇到这种情况,大多人的逻辑是,要么怪“骗子”,要么怪“孩子”。朋友和她的父母却没按这剧情走,她在电话里带着点哆嗦地和妈妈描述了这个事情,然后她尽量平静地说,“我看了洗衣液的成分表和含量,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但是按照一般洗衣液和现场看到的洗衣效果来说,这个重量也不能算太亏;只是我原来希望可以帮家里省钱、省力的,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她的妈妈在电话里则是用轻松的语气,一面对她能学着为父母、为家着想表示了鼓励;一面安慰她好在也不算被骗,就当是正常替妈妈买了洗衣液回家,不要太难过。等到妈妈回家之后,那两桶洗衣液,也确实被派上了用场,最后一点点被用掉了,妈妈怕她自责难过,还特意来跟她说,“你看,也挺好用的!”

朋友说,妈妈当时没有指责,也没有更严肃的态度,让她从不知如何描述的心情中自己平静下来,也有了一份来自于“家”的安心感——这反而让她更能轻松地总结教训,化成自己成长的力量,找到合适自己成长、生活的方式和节奏。

安心,这才是重要的。

朋友说,一般的两种想法,要么骗子不好,要么孩子不好,这站在那些当事人的角度来说,不能说或是“错的”。只是,骗子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孩子要受限于个人心理、生理成熟状态——这应该指责么?并不应该。

想想看,我们要求一个个人心理、生理的状态完全快速到达某一个水平,或与完全与一个“正当年”的人相匹配,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

朋友说,当年的情况,她很庆幸,妈妈不是让她一下就能“长记性”、跟得上“社会发展”、“成人思维”,或者“骗子套路”,而是用轻松地方式告诉她:孩子,你可以慢慢来,你“跟不上”的时候,有妈妈在。

是的,这就是话不多的朋友,为什么天天和家里通话,为什么因为被打扰到自己而选择了屏蔽,却偏偏坚持每周完整浏览一遍父母的朋友圈的原因。

朋友说,希望父母能“跟得上”,这没什么错;但,父母为什么必须“跟得上”?

如果说,这是我们的“希望”,无论是以希望父母好,还是希望自己省力,这都不能成为他们应该“跟得上”的理由——毕竟这是我们的想法。

如果说,那是父母的心愿,那父母为什么想要“跟得上”?

是怕脱节之后的孤独?是因着对我们的关心、惦念?还是因为怕离我们太远、想融入我们?

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接纳日渐衰老的他们,就像曾经他们照顾着稚嫩的我们?

生活本来没有标签,那些被“跟上”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永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状态和节奏,如果父母想好好“学一下”,我们不妨耐心“教一下”——如果父母“学不会”、“不习惯”、“太勉强”、“跟不上”,我们又何必“太好心”让他们“跟得上”?

前些日子读杨绛,读到杨绛先生讲她在住院期间,钱钟书几次想要努力“跟得上”她不在家的生活节奏,结果几次弄脏、弄坏了家里的各种东西,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到医院跟她认错,说自己闯了祸;杨绛总是笑着说,“没关系,我会修。”

还有一次,钱钟书突然想帮杨绛减轻家务负担,于是就一个人躲到卫生间关起门来,偷偷洗衣服,想着能给杨绛一个惊喜;结果,“惊”有“喜”没有,钱钟书先生把东西洗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好杨绛亲自统统重洗——这重洗,不是无奈、不是抱怨、不是苦笑,而是真真地欢喜,杨绛先生说,自己为钱钟书的体己而感动。

事情的另一面是,杨先生自己也是有些旧时“大家闺秀”的毛病,也有些“跟不上”的地方,而这时的钱钟书往往是不言不语地包容——众所周知,钱先生可是出了名的“誉妻癖”。

朋友的故事讲的是亲子,是长辈对晚辈;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故事讲的是夫妻,是同辈——两个故事看起来不同,但却无疑讲了相同的“理儿”,我更愿意说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家人对家人”——我真心接受你的状态,不强求、不设标准的接受。

我们对待父母不也应当这样么?除了父母“跟得上”,或者“放任”“逃避”“抱怨”问题之外,我们原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打一通电话,抽空回家看看,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我们其实也并没有多出什么麻烦——更何况,爱自己的父母,怎么会是麻烦事儿呢?

而在他们遇上“跟不上”的事情时,成为他们身边能让人安心的力量,远比“事后诸葛亮”,或者“我不是说过……”“你怎么就……”之类的抱怨,来得更“有用”——

我接受你“跟不上”,你也不必“跟得上”,

没关系,你“跟不上”的,有我呢。

本文为光明觉照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提前联系授权

转载请保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

来源:光明觉照网(ID:gmjz8com)

作者:光明觉照网

摄影: t 小牛 | tanxiaoniu.com


关联荐读:

所谓教养,不是追求细节,而是始于尊重,止于心安

被人流的孩子写给妈妈的信 | 七夕,不该是纵欲的噱头和粉饰

老爸为何不领情?| 孝敬父母不是“哄哄”就可以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人知道自己微信被女儿屏蔽后,发了一条朋友圈
调查丨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大调查
孝顺的最高境界 | 不让父母被时代抛弃
如果没有这个约定,妈妈会被骗200万!
你的朋友圈屏蔽父母了吗?
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看完好好反思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