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中国道医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素问·阴阳别论》)可见,要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就必须调和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生理的阴阳和谐。


然人体阴阳失调以致发生疾病,何以辨别和调理?对此,《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作了系统阐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和五行,脉和阴阳。”所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治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从《黄帝内经》关于人体阴阳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领略如下原则,这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内在动力;阴阳互转、阴阳互补是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人体生命存在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互关联。以此言,《周易》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合充分的体现。


2辨证理论的应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黄帝内经》将《周易》的四时方位象数变易的宇宙通变理念运用于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分析,提出了诸多颇具创见性的医学理沦。在《黄帝内经》看来,宇宙通变是复杂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方位、不同象数各不相同,各有差异。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也是复杂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方位、不同象数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首先,以时令言。察于日,“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便半慧,四季甚,下晡静。”(《素问·藏气法时论》)察于月,“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存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察于四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藏气法时论》)这是因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肢;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眷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看病在四肢。”(《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以,善言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者,“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素问·移精变气论》)故“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素问·玉机真藏沦》)。在《黄帝内经》看来,向然界的时令变化,关系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气法时理论。


其次,以方位言,《素问·五运行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气交变大论》再言:“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栗洌,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而且,“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奉于下,故右热而左湿。两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所以,“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湿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及金木水火土等气候、物候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在《黄帝内经》看来,自然界五方六气五运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


其三,以象数言,《黄帝内经》不仅将《周易》的“象说”运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而且将《周易》的“数说”推广到了医学领域,构架起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象看,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就是观察识别人体所表现出的病象,其病象的表现就是“神色形态”。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深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可见,《黄帝内经》的所谓施治就是辨象。只有辨象施治,才能对症下药。从数看,《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善言始者,必合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而道不感,所谓明矣。”何谓之至数?《素问·三部九候论》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冈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因而,“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素问·针解》)而且,《黄帝内经》还认为,数与方位亦有联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是以知病之在头也……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是以知病之在内也……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数六。……是滑得道。”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的数论实质上是以全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四时五方和人体内在的三部九候的不同变化来揭示人体各部位的病理信息,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易数理论。


就此可看出,《周易》关于宇宙通变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充分的借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10 人体宇宙生命揭秘——《黄帝内经》
内经 活学活用
诵读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
阴阳
中医藏象学说的探讨与评价 - 吴医博客 | 吴允耀的博客 | 博联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