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一副救人治世的良药!| 有奖征文

听《道德经》有感

文:雷芳

一直对老子抱着这种偏见:

 

初中学历史,学到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师讲儒家,讲法家。讲到道家时,就大致讲到了老子的这幅治世的理想蓝图: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此,一个两耳不闻、两眼不睁、低头不语、逍遥避世的白胡子老头形象便定格在脑海里了。我才不喜欢这个死板老头呢。放学回家,一路穿行于大街小点巷:闻到扑鼻的饭菜香,看到缭绕的炊烟,孩子们打打闹闹,由你家进来,从我家出去……身处如此温馨中,不由想起那主张“闭目塞听、老死不相来”的那老头,不由恨恨想:照他所倡导的,那岂不辜负温暖的邻里乡情?

 

抱着对老子的这种狭隘而固执的偏见,一直高中、大学,参加工作,一直201512月遇到了罗老师的《道德经》,机缘巧合,我好赶上第一回,而后一回没错过,一直到结束!

 

罗老师的讲解,真如醍醐灌顶,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误解老子老人家这么多年。

 

感恩互联网,让我遇到罗大伦老师,他才是让我直正理解道家学派的启蒙老师;感恩罗老师,还我一个老子老人家的本真容貌;感恩老子,竟在几千年以前就为人类指出了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

 

“道”对于我——无我利他,功成事遂

 

我每天都在说着“某某事,我知道,我懂了”,不知说了多少遍,可今天才明白,真是不知“道”呀,还自作聪明地说“我知道”。

 

这么多年来,一直推崇的是“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接受的是“刻苦勤奋换美好明天”的励志教育,自己也在每天身体力行着:刻苦地学习,勤奋地工作,认真地生活,不敢浪费每一天。每冲过一道关,每迈过一道坎,轻松高兴片刻,就又马不停蹄地奋力前行。为了美好的明天,我要努力。可发觉,美好的明天,总是遥遥无期!

 

不懈地追求过程中,很是劳累;等到达了目的地后,发现别人早又冲刺下一目标了,似乎和别人的差距更大了,很是焦虑。还追吗?可真是身累加心累。不追?哪敢呀,生怕被社会淘汰。于是,被社会潮流裹挟着,身不由已,往前冲。偶有空闲,感觉不到一丝轻松,只有莫名的担忧和空虚。那幸福的玫瑰花,不知在哪里盛开?

 

试问: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by 子溪

学了《道德经》,我渐渐明白了我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现在的社会已处在了一个时时要比较、处处需较量的环境中了:学员在学校比成绩,职员在职场比业绩,官员在官场比政绩。连小区里一起聊天的老太太,也要比一比各自儿子挣下的居住面积。时时在比,处处在比,人的内心怎能不焦灼?

 

那如何平复这焦灼上火的内心,老子分析了病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行动过份地轻浮就象没根的浮萍,事业不会有根基;举动过份地急躁就会没有主心骨,事业就没有方向。那对症下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用悟道的眼光来重新打量现实:我们急躁的是过程,在意的是结果,可恰恰没有思考一下做事的初心是什么?不知“道”之前,做事全想的是自己,是成功之后,我会得到荣誉、地位、金钱等所谓的幸福,全是利己之心。而知道之后,就已明白,以利自己之心做事,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不会有全程的幸福。

 

所以,改变错误的观,把“无我利他”四个安放在心头,以“无我”之心做“利他”之事,这样慢慢地就不会纠结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荣辱,安静踏实地做好手头各种事,但尽本分,这也叫“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安心应对过程中所出现的顺逆,心态不再那么急躁和在意了,最后终会“功成事遂”!“道”的法则,本来就这样!

 

看到事情依次在道的指引下依次顺利进行,内心火热的焦灼就就变成一派清凉,那幸福的玫瑰,已在此时盛开!

 

“道”对于社会——知足知止,天长地久

 

学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后,真是深深地佩服老子那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强大的预见性,这不就是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纠结的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难以选择呢,归究一个原因就是“贪欲”。

 

当下社会风气都在此集中:为名,为利,为金钱,为荣誉。人们的眼光也都在此聚焦:刚有了存款十万,马上就想百万;刚开上了私家车“普桑”,扭脸就想“奔驰”;刚住进了“三室一厅”,转眼就想海景别墅;刚坐稳了市长,迈步就想省长。总之“欲”无止境,“欲壑”难填呀!

 

老子分析了此病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想要填满“欲望之坑”,那就可能做事无节操、无底线,那样做事的结果就是心“发狂”以至身“灭亡”,这就贪欲惹的祸!为贪欲,人心发狂了,人体灭亡了,那这样的社会不就成了一片荒漠了!

 

老子还在不厌其烦地点醒人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身体是最重要的,人是第一位的。那如何“不盲”,“不聋”,“不爽”,不“发狂”,不“行妨”呢,老子开出了药方:面对贪欲时,“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为了身体需要而追求,能在追求时知足、知止,那人没有了危险,能长久,那社会也就能天长地久了。

 

面对欲望,人人能清醒认识,健康追求,适可而止,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荒漠变绿洲,一切又生机勃勃了!

 

以上仅仅是一个《道德经》初学者的皮毛浅见。《道德经》博大精深,岂能一眼望穿?基于现阶段的粗浅认识,个人认为自己的心态要想从“恶性”转变为“无我利他”,社会的意识要从“贪婪欲望”提升到“知足知止”,两者都需要一个不断地学“道”、悟“道”、行“道”的漫长过程。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理解“道”的意义

 

只有在不断的反复摇摆中才能坚定“道”的原则

 

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中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唯愿“道”不再是“披褐怀玉”,

 

唯愿“道”大放光辉,照耀人类通往幸福的路!

 

(后注:罗老师讲解的《道德经》,纠正我对道家的错误观念,我成了“罗卜丝”;当归中医的网络学堂,给了我对中医的全新解读,我又成了“当归零起点学中医”的网络学员。真是身心双修,乐在其中!)


征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人处世的智慧:内用道家,外用儒家
“内用道家,外示儒术”的处世之道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欲望太大,控制不住怎么办?道家给你四大良方
道家的“圣人之治”你了解有多少呢?
“无为”并非不作为:五层含义揭开《道德经》“无为”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