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学堂丨 物源性致病外因


一、显性物源治病外因


外环境学是修真学和中医学的一项重耍研究内容,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人体内环境是受自然外环境所制约和调控的,人体内环境对外环境具有自我调节适应性,但是外环境明显剧烈的变化,或者长期处于非正常状态,超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承受适应能力时 ,就会产生疾病。外环境致病的机理,从本源上进行分类,同样是物元(源)、质元(源)和体元(源)三大类。在此三大类中进行分阴阳、别虚实地研究其机理。

  

1

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是外环境中的一个大的概念,不同的地域,地球所释放的“地气”也各有不同的品质。由于自然条件和地气的不同,构成生活饮食居住条件的各种差异性,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就不相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内,则外邪虽然不易侵犯,但是食物中的幽精七魄过盛,而多发内伤病。东南地区大都是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微量元素,就会产生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2

生活工作居住环境:如工业废气、物理、化工、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生活居住关系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通过空气、饮水、食物,或直接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环境,高电压电磁区域,有害物理辐射环境,化学有毒物质的环境,都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者慢性以及积蓄性病理改变。


3

自然气候因素:春天气候多风,风能破人体的卫气。因而常发生风温病证;夏天,人体卫气易散。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人体卫气收敛,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寒易穿透人体卫气,则易外感寒邪为病。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百口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肺炎(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4

意外创伤:外伤是一类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

    

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臓,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严重病变。

   

烧烫伤,多由高温物品、沸水,或滚热的油,或火等烧烫等引起。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灼痛;重度烧烫伤,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创面过大,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液蒸发或渗出,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燥、尿少等,甚至死亡。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病。温度低,卫气凝滞而被穿透,受冻时间越长,深入机体的则越多,冻伤程度也就越重。全身性冻伤,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去温煦和推动血行作用,则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局部冻伤,与卫气不足密切相关,气足不畏寒。元气充沛者,抗寒力明显高于常人,内修者罕见生冻疮患者。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发病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由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等,溃破后常易感染。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说:“严冬之月,触冒风雷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即冻,赤疼肿,便成冻疮。”

    

虫兽伤,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螫伤等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痛、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臓,或出血过多而死亡。毒蛇咬伤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导致中毒死亡。疯狗咬伤,初起仅见局部疼痛、出血,伤口愈合后,经一段潜伏期,然后可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恐水,恐风等症。

    

5

饮食不节:饮食是从食物中间接摄取有质无形的地气营养和直接吸收有质有形物质营养的重要途径,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七魄和肉体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营养。但是饮食失宜,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允,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它病证。反之,暴食暴饮,过饮,则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可导致饮食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病证,小儿更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郁耐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证。经常饮食过量,不仅可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可影响气血流通,筋脉郁滞,出现痢疾或痔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

毒等病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疔。”

    

2、饮食偏嗜:饮食要适当调节,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饮食寒热偏嗜。如过多过久地嗜食生冷寒凉,则可能损伤脾胃中的阳气,导致寒湿生于内,发生腹痛腹泻等症;若过多过久地偏食辛温燥热,则可能导致肠胃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腹胀、便秘或酿成痔疮病症。

    

食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是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臓,各有其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臓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臓,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当,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五藏生成篇》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面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


6

劳逸损伤: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过劳则耗伤元气,过逸则气易滞瘀,经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以及修身练习,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都可以成为致病的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1、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势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劳神过度,是指后天心智妄想执着,思虑太过,劳伤心脾之体元和质元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主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其中的先天元精转化为后天浊精,是直接调用先天储备的真元气,真元耗伤不易回补。故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

    

2、过度安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和内功的动以炼精静以弊气,易能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其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


1
微观生物性外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气之名是慧观中的发现,在慧观中既可以望到细菌和病毒,并且可以望到细胞中的DNA双螺旋结构。慧观中的疠气,是一切有毒细菌和病毒体携带释放“气”的总称,而且这种疠气带有共性和普遍性。万物皆有形和名,以形定名则以万计,但它们皆源自于一,出自于虚,其中都含有共性。因此祖先们并未将慧观到的实体逐一命名,而是抓住它们携带释放物质的共性而定名,统称之为疠气,以及简略而名之。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等名称。疠气致病,其实首先破坏的是人体的气场,物未动毒气却先行,毒气溶解破坏人体正气而使其物性能够迅速侵入繁殖。甚至还有有质无形的驱动者。正因为这些复杂的机制,古人遵循在慧观下应当恪守“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老子《德道经》),弃繁从简,而统一以气的属性为用,再冠以其毒性之名。《说文解字》:“疠,恶疾也”,其“疒”内的“万”,象意的就是特别微小而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实体。气,则是它们所携带和释放的毒性能_。仅从这个“疠”字的象形表意中,我们就不难看出祖先们早在创造文字,已经洞若观火地在慧观下观察到了近万种可以治病的细菌和病毒们的实体,以及它们所释放的有毒于人类生命的物质。

    

疫字的形象表意,殳,是指长竿带勾取物,后演化为兵器。这与慧观中的景象是颇为吻合的,西医学所发现的仅是有质有形的物,而并不是气场,抓的是分类细化,而不是统一共性。道医和传统中医学抓住的是共性,用简单的扶正祛邪辨证原则,即可统一地预防治疗,而西医学刚逐一逐种杀灭的方法,却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应当主动鉴别这种异同。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之病邪有传染性,同时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里又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

    

疠气致病,可以散在发生,也可以形成瘟疫流行。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实际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疫疠中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有的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2
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是病从口入,病从口入是指三类致病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体内:有害微生物、质性毒素、全息体。

    

有害微生物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者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见腹痛,嗜食异特,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症。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误食毒物导致机体中毒。

    

质性毒素,是指动物的生物节律与人体的生物节律极为相似,它们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所食用的物质,通过消化吸收而储存,有毒类有机物和无机物质,都被日积月累地积蓄储存在它们的机体之中。人通过食用之后,也就将这些有毒质元性物质再吸收,而且是一种高浓度的吸收。特别是目前一些有毒无机物和有机物广泛使用于蔬菜水果粮食的种植加工、动物的饲养及产品(肉蛋奶等)的加工等,这些有毒物质在作用人体的同时,实际上也同样作用于所有生物。人通过食用这些生物而致病,严格的地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多倍量再吸收。而且动物也存在着“情志”活动,死亡前的挣扎、仇恨、愤怒过程,也是其体内产生大量“毒素”和生物“干扰素”的过程。“病从口入”,是不能单纯以细菌微生物而论的,质源性致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全息体致病,详见玄源致病外因。


3
地气水气场性外因


地气或水气的不同,是人类产生疾病的重要外因。地球不仅通过吸收天德而释放地气滋养众生之形体和阴神。而且,她的结构如同人体具有经络一样,在大宇宙场的作用下,具自气场脉路。这种脉路气场,既有地域性区分,也有局部地理性分别;即有先天本来之气场。也有人为有意无意构成的地气和水气场。各种因素形成的不同气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地上、地下的水源,对大德地气具有较佳的吸附承载能力,它的多少和存储、流动方式,方向、方位等等,全都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居住环境的房屋,如果建在旧坟地上,建在地下水流动较显著的地面上,那么居住者常易患特殊性疾病。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建筑格局,树木、电线杆等等,如果不符合自然场态格局,也将影响居住者的健康。房屋内的分置格局错误等等,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地气水气场性外因,传统风水学中的记载非常详细,属于道学五技之一,我们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理论—基础理论—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三章:浊毒的病因病机
过用也是病!
治病求因与《中医四大方证治要》
前列腺痈的辨证
如何提升脾胃功能,提升人体阳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