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拨动生命之针 遥寄思念之艾

中医于我,是生活方式,也是思维方式;是身心调理,也是情感之托。

 

(一)美好时光祖孙情深


我出生在姥姥家的火炕上。姥姥的邻居在药铺工作,接生大夫就是这位邻居帮忙请来的。


“小猫一样”的我,是姥姥的心肝宝贝。我没喝过奶粉,母乳也不足,喝得最多的,是姥姥熬的米粥。


姥姥精心呵护我长大,夏天,为我摇蒲扇驱赶蚊蝇;冬天,给我做厚厚的棉衣棉裤。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能喝到姥姥泡好的枸杞水。每逢嗓子肿痛,杯中的枸杞便换成胖大海。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持续发烧,打了好多针,却不见好。不仅如此,打针可能误伤了神经,导致一条腿有时站不直。当地一位中医开了汤剂,吃了一副呕吐后,竟不再烧了,人也精神不少,只是感到有点虚。


摸着那条被误伤的腿,姥姥说:“别怕,会好。”那时,家附近就是田野和池塘。姥姥每天清晨带着我走进田野,踏着露水,呼吸着新鲜空气,边走边踢腿。一段时间后,那条腿竟真的慢慢恢复了。


我爱上了田野,放学回家时,常常不走大路,和小伙伴们一起钻进稻浪起伏的田野,跳过田埂间的水沟,追逐蜻蜓和蝴蝶,嬉戏打闹着看夕阳西下。


那或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呵护备至的姥姥,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清新可爱的大自然,无忧无虑的我。


姥姥给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睡早起,学习高效,兼顾运动。在学校,课间跳皮筋,回到家,睡前跳绳。


可是,上了高中,这种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了,找不到跳皮筋的伙伴了,自主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下晚自习顶着寒风回家后难以入睡了。这真是一种低效而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高考临近,我的眼睛出了状况,干涩、畏光、疼痛,严重影响学习。看了知名医院的数名眼科专家,用了N种眼药水和眼药膏,仍无多大改善。


无奈,转投中医。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号过脉后,开了瓶六味地黄丸。只吃了一次,我就感到眼睛明亮了不少,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大有缓解。这瓶药一直支撑着我到高考,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立下汗马功劳。许多年来,我一直对那位女医生心怀感激。


离家上大学,我开始了独立生活,心中放不下对姥姥的牵挂,姥姥也同样牵挂着我。当年的我,年轻气盛,并未真正意识到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多么重要。因此,大学毕业时的职业选择,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不正常的生活方式。


(二)困顿之际师生机缘


在这种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持续近十年的时候,我在网上遇到了无疾老师。


2008年的一天,我在一个中医论坛闲逛,随手点开一页浏览,忽然,一个已经沉了好几天的贴子让我眼前一亮。那是天下无疾老师在网上发起中医爱好者一起学习中医的帖子。


我欣喜而激动,这不正是一直以来苦苦寻觅的学习机会吗?天赐机缘,我立即加入无疾老师的QQ群。此后半年多的每个周三晚上,我都守在电脑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一起,听无疾老师讲中医。


老师对中医零起点的系统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消除了我对学中医的畏难情绪和的种种疑团,让我第一次觉得,中医是如此亲近,如此有人情味。


在遇到无疾老师之前,我相继购买过一些中医书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思考中医》《求医不如求已》《图解伤寒论》《图解金匮要略》等,既有中医经典著作,也有风靡一时、雅俗皆宜的初级读本,还有当代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初学者而言,这些书要么深奥难懂,要么不成系统,要么玄之又玄,似乎都不太适合入门学习。


无疾老师的讲稿,语言简洁,篇幅凝练,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初学者构建起中医学习的完整框架和体验方法,打下学习中医的坚实基础,树立探索中医的坚定信心。我想,这正是无疾老师《零起点学中医》一书能多次再版的原因吧。


通过这半年多的网络学习,中医的模样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舌诊与脉诊、辨证与辨病、经络与穴位、中药与方剂、真热与假寒等等,不再玄之又玄,而是于无穷变幻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虽然,我仍开不出一副药方,但于中医,我似乎有了某种感觉。对照无疾老师的讲稿,回顾自己的求医经历,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儿时暑假的那副中药,应该是“汗、吐、下”三法中的“吐”法。现在想来,那副药可能比较峻猛,当时若能做些善后处理,或许更好些。


高中时眼睛的问题,是身体出状况的一个信号,既与生活节奏长期被打乱有关,也与身体素质有关,当时若能全面调理,或许人生会有另一番景象吧。


那时,还曾看过当地一位“名医”。症状还没说完,方子已经开好。我小心翼翼提出质疑,“名医”信心满满答复没问题。可想而知,这方子吃下去,效果如何。


这次失败的求医经历,我印象很深。跟无疾老师学中医后,我才明白那位“名医”为何不靠谱。脉诊做样子,问诊不认真,没有舌诊,更没有触诊,反馈疗效不佳时不调整方案。


回忆服了“名医”药方后的反应,那副药应该是偏寒凉的,或许是误辨了阴阳,错断了寒热,投了不少苦寒之品吧。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遗憾的是,年少的我完全不懂中医,虽然感到不对劲,却未能及时止损。


自学中医,学有所成者,可以开方治病,救人救已;如我一般愚钝,至少可以分析判断,理性选择,正视现实,自我救赎,让人生之路多些顺畅,少些坎坷。


(三)思考人生  一路前行


零起点学中医,一边反复体会无疾老师的讲稿,一边根据无疾老师列出的书单广泛阅读,我发现,竟然有了中医之外的感悟和收获。


其一,是心境的改变,进而是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中医源于道家,我喜爱老庄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于是对中医,更有一份亲近之感。老庄的潇洒飘逸,中医的出神入化,是何等令人羡慕的境界。


中医的五行学说,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侮相乘,让我从中医理论上找到了身与心相互影响的依据。中医的阴阳学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互根,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其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针对同一个病患,可以用中药,也可以用针灸;可以用五脏辨证,也可以用经络辨证;可以用经方,也可以用时方;可以从这一层试探,也可以从那一点攻破。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


中医诊疗思路和手段的多样性、丰富性,打开了我的思考维度,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由中医推及其他,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多维,分析问题的层次更丰富,工作和生活因此受益良多。


其三,是对理想、信念、使命的坚持。中医史上,有各种流派与各家学说;当今中医界,也有师门之别和门派之争。这何尝不是一个星汉灿烂、洪波涌起的中医江湖?置身其中,有多少人能抛开门第,兼收并蓄;有多少人能潜心医术,熬过清贫;又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踯躅前行?


我看过无疾老师的全部博客文章,也读过无疾老师学习董氏奇穴后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那种对理想、信念、使命的坚持,让人动容,令人感佩。


我虽不在中医的江湖,但无疾老师像标杆一样,给我以坚持的力量、奋斗的勇气。而我能回报的,就是跟随无疾老师在中医路上,一路前行。


(四)同气相求  医患互信


第一次见到无疾老师,是数年前在京城一家社区医院的中医诊室。无疾老师温和谦逊,比我想象中更年轻。


老师仔细号脉,详细问诊,细心触诊。我对老师说:“我看过不少医生,中医、西医都有,几乎没有哪位医生像您这样,问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认真。”


无疾老师的诊室,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来就诊的阿姨们,自发地帮忙维持秩序。老师一边轻声地和患者聊天,一边飞快地扎针。


让我震撼的是,诊室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近十幅隽秀的小楷,落款是一位位患者的签名,有一两幅的签名竟有上十位,这些应该都是患者送给无疾老师的“锦旗”。在我看来,这些精致的“锦旗”是对一名医生最高的褒奖。


无疾老师的博客文章“诊室故事”系列,记录了一个个病患的求诊过程、病情变化、心情起伏。透过这一个个故事,我看到的是,医者与患者同气相求。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少人背后,都有一段有泣有泪的过往。无疾老师用手中的针,探究病因,拨动症结,让或错乱或瘀滞的气与血,回归本位。


针灸对气血的调整,我有过两次深刻的体验。


一次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大姨妈光顾,疼痛难忍。我向我的师兄、热情的冷医生求助。他在我的足三里和内关(也可能是合谷)狠狠地扎上了几针,再让实习医生帮我灸足三里。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针灸。


约二十分钟后,冷医生过来重重地捻针。一股寒气在腹部翻转,疼得我眼泪流。不到一分钟,就在寒气停止翻转的瞬间,肚子完全不疼了,无比舒畅。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针灸如此神奇,疗效如此立竿见影。


另一次是无疾老师第一次给我扎针。梅花针在背上快速轻刺,我疼得直哼哼。然而,和腹部扎针相比,梅花针的痛感短暂而温和。无疾老师手法很快,看似轻柔,却很有力道。针刺后一整天,肚子都在疼,时而翻江倒海,时而隐隐作痛。我想,这是正邪之气在持续交战吧。


两次针灸,一次重捻,一次轻刺;一次针毕痛止,一次隐痛绵绵;一次立竿见影,一次缓缓图之。那么,针灸到底是怎么治病的呢?在无疾老师的《零起点学针灸》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零起点学针灸》可视为《零起点学中医》的姐妹篇。和《零起点学中医》一样,《零起点学针灸》也是无疾老师写给中医爱好者的讲稿。2016年,几百名中医爱好者跟随无疾老师在微信群里学了一年针灸。


“倾听脉语,凭针达意”,感应,悲悯,这是无疾老师针法的灵魂所在。老师将分形原理等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针刺感应的鲜活图景。开放,精进,这是无疾老师治学的魅力所在。


我想,一位好中医,一定是对人性有着敏锐的体察。正是慈悲心、恭敬心,让无疾老师的诊室暖意融融。

 

(五)一缕艾香  几世情长


炽热的艾火燃起,一股暖意从腹部穿透至腰间时。多年来,我一直遵循无疾老师的建议,坚持艾灸,驱散阴寒,直到宝宝的到来。整个孕期,很辛苦,有波折,但还算顺利,其间,得到过无疾老师的指点,我非常感激。


宝宝出生后,我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产后身体十分虚弱,心理也很脆弱。每天只能断断续续地睡两三个小时,整天昏昏沉沉,难受之极。


那时,我多么想抓住中医这根救命稻草。虽然跟无疾老师学过中医,可产后的种种问题,一个初学者很难自行解决。若有中医能像社区医生那样,上门察看产妇和婴儿,给予一定的指导,那该多好啊。


宝宝一天天长大,感冒发烧是难免的。我只给宝宝吃过一次麻杏石甘汤的中成药,用过几次退烧药,尽可能保护她的正气。


要照顾宝宝,还要完成好工作。就在我手忙脚乱时,我亲爱的姥姥身体出状况了,陷入昏迷,被120送进医院。此前,姥姥已经很长时间不好好吃饭了,瘦得不成人形,我十分心疼,怎么劝她吃饭都无济于事。


姥姥曾对我说过,她这辈子发过几次急症,每次都逢凶化吉。我记得,一次是姥姥年轻时,突发腹痛,疼得直打滚。大夫在姥姥头上扎了好多针,然后姥姥长出了一口气,缓过了神来。大夫说,好了,没事了。


这一次,姥姥能挺过来吗?在监护室,姥姥干瘦的胳膊上留着针,几乎二十四小时输着营养液。我守在姥姥身边,流着眼泪,祈祷姥姥早点醒过来。


奔波于医院、家、办公室,我的体力已超极限。好在,姥姥终于醒了。她像孩子一样对我说,想吃提子。我紧握着姥姥的手,泪如雨下。


姥姥转危为安了么?我迫不及待地看了姥姥的舌苔,之前光光的舌头上,长出一小片细细的白白的舌苔。这是胃气来复吧,有胃气者有生机!此刻,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做判断。


姥姥昏迷之前,我观察过她的舌苔,由黄转焦,然后一片片剥落。姥姥醒后,舌苔也一点点长了出来,毛茸茸的,真可爱。不久,姥姥脑后的一缕白发竟然返青了。这就是新生啊,生命是如此顽强。


姥姥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后回家了。耐心照顾姥姥的医生护士,日夜守在姥姥病床前的护工胡师傅,谢谢你们。


姥姥的身体大不如前。姥姥一辈子要强、能干,快九十岁时仍能自己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出院后却只能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都得人照顾。


2016年的春节,是我们和姥姥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姥姥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宝宝在一旁不停地叫着“太姥姥”。宝宝给姥姥拨了好多提子,姥姥别提多高兴了。那场景太美好,美好得让我觉得不真实。


美好果然太短暂。谷雨时节,姥姥因意外,走了,没留下一句话。我的心,也空了。姥姥,春天已经来了,我们一起熬过那漫长寒冬,眼看春暖花开,您为何不等一等啊。


姥姥走了快一年了,我努力面对,接受,放下。姥姥一定希望我好好活着,幸福生活。姥姥生前喜欢晒太阳,喜欢美丽的花,喜欢出去走动,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可爱的孩子。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姥姥用朴素善良的习性,践行着《黄帝内经》的智慧。姥姥,我记着您曾说的话,晴天给宝宝晒被子,就像您给我晒好被子等我回来一样。可是,我回来,再也见不到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精彩回顾·学针灸
十年漫漫中医路
学中医针灸,如何下好这一根针,本期舒老师告诉你
针灸:跟诊许明辉老师两个月,我都学到了什么丨正安
程莘农:银针成就传奇人生
临洮出了一个中医鱼旦旦(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