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心得】为什么学中医必读黄帝内经?

对于学过中医的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不可不知的,即便从来没有看过原文,但在老师和名医的熏陶之下,也知道这本书的地位可谓是无可撼动的。或许古代同时代有类似的有着相同地位的书,这就是《汉书·艺文志》上所记载的。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只是医经七家中的一本,另外六本想必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啊,其余六本都已经失传了,而仅存的《黄帝内经》,也仍有所缺失。但毕竟是唯一留下来的,它的珍贵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其余六本是否真的失传了呢?还是如我前面所说的当作真传而未公布于世呢?这也是无法得知的。或许多年以后,还能有机会看得到呢。

因此,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物以稀为贵。


越是神秘,越是珍贵


谈到一本书,我们常常最先关注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是由谁写,也就是它的作者是谁?那么《黄帝内经》呢?是否就如它的名字所写的那样,是黄帝所作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们先不要得出明确的结论。直接说出我的答案,那就没有意思了,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认为的: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西汉·刘安《淮南子》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有的人跟从,也有的人反对,在没有明确的结果之前,一切说法都是有可能成立的,我们都应该保持尊重。同样的,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明·吕复


这就很有意思了,按照他的观点,一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所写的内容汇集成了一本书,这个工程可谓是相当浩大的,且根据文献研究,各篇的文风,观点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相差甚多,这就为这个观点提供了证据,因此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个观点。


那么,有没有认为《黄帝内经》就是皇帝所写呢?这也是有的。


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北宋·林亿


同样持这个观点的还有唐·王冰、南宋·史崧、明·张介宾,也都算得上是很有名的古代医家了。那么,我支持哪种观点呢?


不可否认,内经一本非一人一时之作,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然而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因此,我和我林亿的观点是一样的。所以坚持认为是黄帝所作,至于理由呢,就不便多说了,免得招来碎语啊。



我想说的就是,一个观点、一个现象、一个事的出现,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的,必然有着其中的道理可言。哪怕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事情的真相,谁知道呢?


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那么我的观点,又怎么会错呢?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真相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其实,无论如何,不管是黄帝所作也好,众人合作也罢,它的价值都是相当珍贵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越是神秘,越是珍贵。


以道为贵


说完《黄帝内经》的作者,就该说它的内容了。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讲它的成书年代呢?


我想说的是,有意义吗?成书年代,自然是跟作者有关了。根据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不能获取什么重要的知识,重要的还是作者。社会背景呢?社会背景所造成的影响,在内容上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为什么不直接看内容呢?


《黄帝内经》所写的内容,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并不是很全面,因此后世不断的有医家进行理论的补充,这就是一种创新,是值得鼓励的。当然,正确与否就不便讨论了。还是来讲讲内经的内容。


内经所讲的理论内容,在当时来看,想来已经是非常全面的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毕竟,医家七书呢。《黄帝内经》一本书如果就把所有内容都讲完的话,其他书讲什么呢?这是很吸引人好奇心的一件事,但是谁都没有见过真书,也就无从谈起了。暂且认为,《黄帝内经》已经很全面了吧。


那么,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呢?


明代李中梓所写的《内经知要》把内经的内容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我觉得这个分类是很好的。


可能熟悉原文的人会问?为什么不包括运气呢?


众所周知的是,《运气七篇》是由王冰补入的,那么它是否真的就是《黄帝内经》原文所缺少的那七篇呢?那是不一定的,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阴阳大论》里面的文章,为什么呢?直觉。其实运气的层次比黄帝内经本身的层次还要高,不讲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不适合在这里讲,以后会单独来讲运气学说的。


我们都知道,中医学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理、法、方、药。为什么没有诊断?因为诊法和治法都属于法,因此就不单独来讲。那么《黄帝内经》主要就讲了理和法两个方面,而方药仅仅有所涉及,如内经十三方等,仅作了解。而内经在理法两个方面就很是详细了。


理、法、方、药这四个部分是逐渐递进的,就如同金字塔的形状,前一个是后一个形成的基础。因此理、法是方、药的基础,而理又是法的基础。那么这个理又是从哪里来呢?


中医的理论,当然是来自有中国古代哲学,如阴阳五行等,这点上次已经讲过一部分了,那么中国古代哲学又是来源于哪里呢?一个字,来源于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是以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


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便讲了道的来源,天文、地理即是也。这也是我的公会号的名字中文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也是我微信网名【幽明】的出处。就是这样,简单介绍一下。


而内经中也有同样的论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上经》


这里的《上经》,其实就是比《黄帝内经》更早的古书,因此《黄帝内经》便引用《上经》中的话来解释道。


无论什么内容,能够归到【道】这个层次,那么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很高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以道为贵。


以用为要



以上三点呢,都是在讲《黄帝内经》的珍贵之处,那么一个知识珍贵,就一定要学么?这就不一定了。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和以及能给我们自身带来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关心的。


而我就不一样了,只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是因为它珍贵,所以我就要学。至于能带来什么价值,即使不知道也没关系,因为,学了总会用到的。当然,还是要讲一下《内经》的意义和价值的。


它的意义呢,最简单的来说就是指导临床。就如前面所说,理、法是方、药的基础,知道了理论,才能开出合适的方药。其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序》


而《伤寒杂病论》得以和《黄帝内经》并称为四大经典之一,它的临床价值是众所周知的,而《黄帝内经》作为其理论的一部分,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例子便是著名的补土派的著作《脾胃论》了。不知道补土派?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讲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此引用了诸多《黄帝内经》中的原文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黄帝内经》


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脾胃学说,便解决了诸多的临床问题,其中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而事实上,《内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灵感,由此便可发展为一种治法,或者是一种学说。


如刘完素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关于火热的论述,便有了火热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而张从正则根据《内经》中关于病因的论述:


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灵枢·百病始生》


以及相关的治法,便有了汗吐下三法以祛邪的攻邪派。


而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也应该有这种思考。这是我要讲的第四点,以用为要。


结语


只有这些理由么?


不是的,想看一本书并不需要理由的。


或许你现在不会在,但以后也早晚会看的。因为如果你在学中医,就免不了要去《黄帝内经》中找答案,你也会越来越明白《黄帝内经》的重要性,这一点并不需要别人多说什么,那你也会去学的。


那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也只是推荐一本书罢了。


其实呢,我们学中医的必看的书,又岂止是一本《黄帝内经》呢?


正如孙思邈所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备急千金药方》


我们要学的内容还多着呢,任重而道远啊,而《黄帝内经》则仅仅只是基础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黄帝内经》到《五运六气》
(4)【《运气七篇》就是《黄帝外经》】
素问
痴人梦呓 (2015-07-09 19:42:30)
看医圣张仲景如何劝人学医
刮揉捏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