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病之道:从容别黑白


师父是这个时代,难得的从容之人。对于门下弟子及前来求治的患者,师父常常能 让我们安神定志。




(十九)从容别黑白 | 作者:胥师弟子徐新芳 

注:此为作者“跟诊笔记”系列文章,记录详实,丰富可读,用心之作。陆续发布,分享于读者阅读学习。


师父讲完《素问》上下册了。原以为这厚厚两本书,得讲个一两年呢,讲到运气七篇的时候,师父认为,非《素问》原书内容,而是王冰“并论补亡”之作,和原书朴素的语言明显不一样,也没什么可讲的,所以直接跳过去两百多页。


蒋捷《虞美人·听雨》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师父讲课,就好似回到少年,不知愁滋味,时不时还在课上打个盹。师父突然发问:pin ji si chen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一脸茫然地答:不知道。师父当头棒喝:学中文的也不知道这个。瞬间醒了,一个一个字跳入脑海:牝鸡司晨。


师父推荐的书,好多还没看。师父说,读书,要么读这些经典,卷帙浩繁,哪有时间看什么电视剧;现在好多书都是没什么意义的,但一本书只要有一句话是有用的,那就值得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李可先生四处搜寻,汇集各种版本,互补遗缺,才终于出版的。读了此书的原理上篇,大略明白了四季升、浮、降、沉,但最近才有所体会。内经中讲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景利师兄在微信群分享春季养生时也说,有机会可以去郊外踩踩土,会感到特别松软,是地气在上升。


从年前到现在,朋友圈没几天就有名人去世的消息,文艺界也已经有好几位了。我在这个春天也感到特别难受,天气热得很快,稍一走动就热,静下来又冷,身体就像过山车一样,不知如何自处,如同阳气很快喧腾起来,可基础不牢固,白白挥霍了一般,比夏天那种困乏还难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个很热闹的场景,可此句前面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润泽,有此前提,这喧闹就是一种灵动,若无,就会变成闹市一般惹人烦。




师父说


解悟不易,而证悟就更难


“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师父说,“阳气滂溢”可以和“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联系起来理解,可知阳气要固密才对,说远一点,古人哪有将跑步当做运动的。


 《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的开头,黄帝问雷公知不知医之道,雷公答: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师父说,现在好多大夫就是处于这种状态,解悟不易,而证悟就更难。今天那对从南京来扎针的小夫妻,原来在南中医的国医堂扎针,一周扎三次,扎了很久也没效果,大老远跑北京来扎,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几乎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是从外地来的,看个病这么费劲,所以还是得在网上开课,谁想学就学,我也不保守。


还有个特别有趣味的场景,这对小夫妻是分别到诊室来,女生先进来,师父说,给你看个好玩的。拿出淘来的瓷器残片,问知道是什么吗?女生看半天答不上来。后来,男生进来,师父又重复这个问题,男孩一下子就说,汝窑的。师父见其判断得这么干脆利落,如遇同道般高兴。师父就是这么真性情,不是天天眼中只有看病,而是时时在“玩索”的状态里,但又不离针灸和拳,“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师父用粗针给两位扎,因为顾及到他们从远方来一趟不易。男孩感慨,每次扎完针心情都大好。女生则说,跟国医堂的大夫提起到北京找胥老师扎针,一扎就通下去了,这位大夫知道胥老师的名字,但不相信我说的这种效果,所以也懒得再去了。


师父说


只有“道”是可以长久的。


师父最近讲课又强调了一遍九针,而不是只有毫针,《灵枢·官针篇》已经很明确了,官针就是官方定的标准,九针各有所为,现在只用毫针,一些病没效果就是病深针浅,想想内经的时代,针是锻打出来的,很粗,现在有了金属拉丝工艺,才可以把针做得这么细。工业的发展,一定是对针灸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现在很多人将X射线、核磁等当做西医,其实那只是西医借助了现代科技,中医也可以,曾有大夫说,镜下血尿就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这见识一语中的。


 下面是官针篇的一段原文:“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只有“道”是可以长久的。


《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在全元起本当中是第八卷,名字为《从容别黑白》。师父说,版本学也要懂。以前师父也常提全元起本,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版本,一查,才知全元起是南朝时齐梁间名医,是最早对《素问》进行注解的。然后是隋朝至唐初的杨上善注的《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保存了早期《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师父也将之当做重要参考书。唐代王冰在编注时,调整了篇目顺序,包括增加了运气七篇等,但他当时能见到全元起本,所以又写了此篇在全元起本的多少卷。而到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出现了很多弊病。黄龙祥在《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写:“宋人考据时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刻意求新,以致于窜改古书。……由于未经宋人整理的古医书极少流传下来,故人们对于宋人私改医书的做法以及这种做法给古医籍所造成的危害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于在古医籍的研究中遇到许多困惑而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许多失误而不自知。”所以师父在讲内经的时候,不纠缠于字词,读不懂的就搁置,而找出那些有价值的就够了。现在我们用的人卫版内经是明代顾从德版本。记得我们大学时开过一门课,就是版本目录学,老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去讲,讲半天我们也不清楚,因为没有用啊,不去实践,不去考察一本书的版本,就是空谈。跟着师父查考内经,发现全元起本已经散佚了。而能辗转流传下来的,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后人伪造的?师父说,历史哪有真相,真的东西太少了。


师父说


圣人治病也循法守度,因为要保证安全,

医疗首先是极其严肃的,不能拿病人去冒险,

但何必守经,不是非得按照常规的来。


《素问·徵四失论篇第四十八》写“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师父说古代是跟随老师还没毕业,没学好,就乱用杂术,而今天的人呢,连“受师”都没有,治病时出现过失,“为世所怨”。周末陕西的类风湿患者来扎针,提到去年曾在另外一个大夫那扎针,一个疗程一万,花了七万,什么效果也没有,这还不说,每次扎针大夫时不时就捻转,扎两个小时就疼两个小时。患者走后,师父惋惜,患者家境并不富裕,白白花钱又遭罪。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师父说,这段描述的是医学上的最高的境界,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治病也循法守度,因为要保证安全,医疗首先是极其严肃的,不能拿病人去冒险,但何必守经,不是非得按照常规的来,我就不留针,也不按书上的找穴位,就到了这境界,这不是多么难,必须有这种气势和自信。


 师父提到王永炎院士,是有真学问,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这首届毕业生中出了好多高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课本,也没办学的经验,只好像传统的师徒制一样老师带学生,这样反倒出了人才。后来有课本了,就如同八股取士一般了。


 “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师父说,什么叫至,造字本意是箭射到地上,再不能往下了,引申为终极。中医不是只按逻辑、推理,但也不是不能学,而是有其路径,那就是可以从禅宗入手,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师父说,这篇讲诊治时的五种过失,很重要。“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师父说,这句描述的境界也很美,深渊是有底的,而浮云不知边际。“雷公避席再拜曰”,师父说,避席是什么意思,是从席子上下来再拜,以前人们都坐席子上,一人一块,跟日本榻榻米似的,主人坐的就是主席,咱们现在缺礼仪。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无气流连,病有所并。”师父说,这段说得挺好,要了解这些,不是上来就扎。好多人退休半年内会生病,就是这种病从内生的状况。“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师父说,项羽的谋士范增就是这样,开始时被尊为“亚父”,后来因陈平的离间计,不被信任了,愤然回乡,在途中因背疽发作而死。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师父说,这一段就说明治病不是单纯的医疗,还有医患关系,怎么沟通,就是中知人事。至于勇怯,今天两位患者表现得特别明显,一位自无锡来的小伙子,看起来很壮实,但师父只用细针扎。而自陕西来的男性患者,因为已经扎了一段时间了,身体从迟钝变为敏感,也特别怕针,在诊疗床上被扎得身体剧烈扭动,但他仍强忍着,要求用粗针扎,多扎点,这就是真正的勇。“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师父说,人在旷野或者住大房子里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卧室不能大。猫见到盒子就钻,人可能也是在原始社会要躲野兽,在洞中会安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就很小,里面收藏了东晋王氏家族的三件书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侄子王珣的《伯远帖》。


素问遗篇也无甚可讲,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著名的话出自这里,但许多人理解错了。师父说,原文中只的是观想,是意念。“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另一处“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师父说,这和道家有关。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师父说,这几篇老出现“从容”。师父是这个时代,难得的从容之人。对于门下弟子及前来求治的患者,师父常常能让我们安神定志。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素问·徵四失论篇》

读内经,学中医





相关文章链接

向老百姓普及经筋

你看,站桩让多少人和家庭受益了




闻师之言,得养生焉。

练养身体,涵养心志。

养子养亲,养德养性。

行医习武,皆是圆融。


胥师说常养,是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所养的,是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

创养东书院,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

养东书院   医武共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手法——循法
调理脾胃。身体,一切的根本 +寒湿重的表现+祛湿,重在升脾阳
针刺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震颤法|飞法
祛湿,重在升脾阳
中医循法出针,每天学习下,你都不知道进步有多大!
针灸之道,惟贵通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