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是九哥】屈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屈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就像那位所谓的“民俗专家杨广宇教授”是虚构的一样,历史上并无屈原这个人!

 

首先,我们发现除了《史记》外,先秦诸子百家遗存下来文字中均找不到屈原的记载。按照通行的说法,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而苏秦卒于公元前284年,二人之间应该有交集,但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吕氏春秋》都只有苏秦的记载,却没有关于屈原的只字片语。对于苏秦,包括与苏秦齐名的纵横家张仪,先秦诸子百家遗存的文字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在他们之后的荀子、孟子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对张仪、苏秦就有评价,但对于在后世如此赫赫有名的屈原却没有任何的评述,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二,只要认真研读《离骚》,就会发现这部作品不大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因为作者的性取向前后不一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对于美人迟暮的感慨难道会是一个正常男人应该有的感慨吗?再看这四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前两句说要用荷叶为衣,芙蓉花为裳,先秦的时候,中国古人把上身穿着的叫做“衣”,下身穿着的叫做“裳”,但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没有发明出裤子,中国古人的裳其实就是一种裙子。虽然如此,男人会用鲜艳的芙蓉花类比自己的“裳”吗?后两句“高余冠”和“长余佩”中的“余”在古汉语中特指“我”,冠专指男性头上戴的帽子,高余冠之岌岌兮的意思是“我要佩戴很高很高(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和这里的岌岌意思是一样的)的帽子,”长余佩之陆离传统的翻译是:“把我(裙子)的佩带加得长长的”。这个翻译显然是错的,古人衣服上的确有飘带装饰,但这个装饰应该是从上身“飘”出去的,没有理由在下身的“裳”上做飘带的。结合“陆离”,九哥认为这一句的意思是要在腰带上用更多色彩斑斓的“佩”来装饰自己的“裳”,这里的“长”不应该望文生义就认为是长短的长的意思,而是增长(读“涨”的音)增加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于《离骚》的注解均为九哥原创!

 

由于先秦时代,女性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多,因此《离骚》的作者不大可能是女性,那么前文说提及的这些,以及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宫廷里的其它女子妒忌我的容貌,蛾眉专门指代美女的容貌,造谣说我床上功夫厉害)”这类,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作者其实是一位被诸侯王“始乱终弃”的美少年。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指着上天发誓的意思,结合后半句应该译为:“(我)指着上天发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灵脩啊。”问题是后人都先入为主的将“灵脩”特指楚王(楚怀王),也因此《离骚》的作者也就有了生存年代的“标定”了。但最早对“灵脩”做出定义的东汉研究楚辞的大师王逸是这么解释“灵脩”的——灵,神也。脩,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灵脩的确是指代诸侯王(君),但凭啥这里的诸侯王就一定是指楚怀王呢?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这一句的前后,活脱脱的描绘出了一位“怨女”的形象,但因为《离骚》的作者不可能是一位女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位作者的性取向是有问题的。

 

《离骚》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一位性取向错误的美少年,但后半部分却画风一转,开始追求女性了。后半部分,作者想象自己要去追求“宓(这个字读“福”)妃”(传说中伏羲的女儿,大美女),但是传说宓妃个人生活比较糜烂,作者犹豫再三没有去;作者又打算去追求“有娀(读松)”,传说中,有娀是帝喾(读库)的妃子,也是出了名的美人。但这个时候出了一点问题,作者想要叫“鸩(读震)”去做媒,但鸩不愿意去,说有娀不好(没说具体原因)。雄鸠(读究)飞过来说愿意代劳,但作者觉得雄鸠很靠不住,很轻佻,内心其实是担心最好的汤别让雄鸠先喝了。所以有娀也没追成。然后,作者又希望趁着少康(传说中夏朝的中兴之主)未婚的时候,把少康的两位美丽的妻子追到手……

 

在这个内容的前后,作者跨越时空,展开了神奇的想象,虽然这些神奇的想象和前半部分一天时间就从西南的苍梧(今天的广西梧州)来到了西北的昆仑(今天青海省境内)的想象前后呼应了,但因为性取向的截然不同,还是让九哥看出了前后作者不是同一个人的端倪。

 

九哥不是第一个质疑《离骚》的作者不止一位的人。清末民初,有一位叫廖平的四川人首先提出《离骚》实际出自秦始皇时代的方士们,换句话说,不止一个方士完成了《离骚》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满足秦始皇对“仙界”的想象。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按照廖平的说法,开篇的这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是说秦始皇的先祖是“高阳氏”,名余曰正则兮中的正就是秦始皇的名字“政”,而“正则”是“嬴政”的化名。

 

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民国时代的国学大师们对廖平这一说法做出评价。想必是这个说法实在幼稚不值一驳吧。众所周知,“朕”在先秦和“余”一样,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但秦始皇将这个字的使用专有化了,从秦始皇以后,“朕”成为了帝王称呼自己的专有名词,诸侯王都不能自称“朕”,那是僭(读剑)越大罪,是要杀头和诛灭九族的。所以,仅凭“朕皇考曰伯”这一句,就可以知道,《离骚》的创作时间一定早于秦始皇时代。

 

先秦对“皇”字也没有十分严格的指代和释意,皇通煌,看最早的象形意义就是一盏亮着的“灯”。历史中的“三皇五帝”原本只是各自部落的首领,其皇和帝的称谓是后人追赠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称“始皇帝”。而“皇考”在先秦只是普通人对父亲的尊称。“帝高阳”专指三皇五帝中的“颛顼(读专虚)”。因此《离骚》的头两句是说作者的家族出自颛顼,父亲的名字叫“伯”。和秦始皇真的没什么关系。

 

其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于屈原的描述过于细致,细致到令人觉得这就是司马迁编造的故事。譬如屈原被放逐后与“渔父”的对话,一个打渔为生的渔夫,能够认出披发亢歌的“三闾大夫”也就罢了,渔夫的境界竟然可比“圣人”。渔夫对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牛逼的人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大流,在随波逐流中给自己谋得一碗好饭……,没必要为着保持自己无瑕的品德而让自己落得个被流放的结果。

 

差不多该收了,这篇文章写得够长了。喜欢的朋友请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军休“离骚”是什么意思?
《离骚》第一集:屈原的出身有多高?“离骚“是什么意思?
《离骚》全文原文及译文
读离骚,学国学
端午忆屈原
《离骚》片段 作者:屈原 朗诵:金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