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眉间心上,随年龄增大而成长、安然不惧怕

一位奇女子的分享:修身、持家、赚钱、玩天下、沟通东西方文化......有课堂上的所学,更有自己看书时的所悟,一行行看下来,总能在某个角落转弯之处,蹭地,跳出一句话来似曾相识或顿然落泪。


我曾经列出这辈子想做的几件事情:修身、持家、赚钱、玩天下、沟通东西方文化……直到听老师的课,在这一些事情上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洞见和正解。


老师的课和书都在有意无意地强调:心中无事,天清地宁,凡事不粘不滞有格局高度,抓住关键,大方向对了,自然可以谈笑间身修家和安人甚至应世。


 心  量 

十多年前我就对自己提出过要求,当时给自己写了两句话「胸中当有丘壑和千秋,莫为得失沉浮轻喜乐」。不过从后来十年遇到的人事历练来看,我的心量并没有被磨练出来。


这一次在老师课堂,听老师讲那些风流人物的时候,再次清楚观照到了,现在还是离霁月风光的人物有很长距离。


老师书上有一段话「心量大,权术就可以大机大用,这样的机用,其实是对所有人、事、时、地、物的精准掌握,进而又有一种游戏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用,不仅成不了事,常常还会让自己深陷险境。」


心量怎么宽宏?我现在还是不知道。先不管它吧,就像老师书里面写的,自责也是无益的,抬头,庭院深深深几许,窗外春光正好。

 做事与做人 

在快节奏的IT公司工作多年,我习惯效率,能找到简易的办法就用简易的办法。这点推动我在职场做事可以保证效率和结果,一直发展还行,但是在人际关系上,却缺失了很多的韵味与留白。


我基本上属于「不会聊天只沟通的」。老师上课一直在讲中国人交往之间的虚实、进退、位阶和谈笑间的机锋,我都缺直接经验。


做人不算失败,而且我也不缺知己和好朋友。不过深思,我的朋友非常纯粹和同质化。基本大都是和我一种类型「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别废话,我还忙着干嘛呢。」这「干嘛」包含打坐看书工作创业陪孩子。


以前我一直很满意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粹状态,多好啊,我们不浪费时间聊鸡毛蒜皮,坊间八卦,别人是非。我们只一起聊最近看过的书、怎么养孩子、怎么样更聪明地工作、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怎么处理、自我成长。


我也有一些背景很不一样的朋友,不过总还是感觉相处起来还是有隔。


看了老师的书,其中讲到如果纯粹,则意味某种程度的格局和气象受限。


也许我的心量和格局的扩展之路在这里:有意识和各种与自己不同的人交往,获取更多的与各种人打交道的直接经验。


老师书中有一段话很妙地解释了「和而不同」:两个人相处,合不合得来的关键,并不在于彼此的相似度有多高,而在于彼此的相容度有多大。

 持  家 

有些关键时候我莫名其妙会成为家里「问题的最终解决者」,我和身边亲人的关系一直有些「恩重于情,敬多于亲」的意味。他们好像都有点儿「怕我多过爱我」。


以前拿西方那套「我是孩子啊,为何要承担这些?」去问我的道家老师,道家老师扔给我一句话「你是中国人,别扯西方那套。东方的爱的定义就是能量从高向低流。」


于是自我催眠大概我能量高点儿吧?不过,我还是做不到完全对家人不伐善不施劳,能量低落的时候,会觉得委屈「为什么我一个弱女子做得到,你们做不到呢?」


此点在课堂的转化来自老师点评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让我明白,不但要看到人的同,更要看到人的不同。


课后再看老师的书,书上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能够体察出人与人之间的精微的不同,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我的念头转了过来:这些年,我心里看不到他们和我的不同,所以会有种种不表达的委屈在。

另外我还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比如父亲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我以前不愿意和他聊,一来觉得和他安度晚年无关,总简单粗暴地「改造」他:你不如看看养生和养养花。二来他的很多观念自然有局限,我懒得从头到尾给他花时间细细讲。最多在微信上转一些我认为比较专业的文章给他。


昨天他又忍不住和我聊,是否可以用反分裂法对付台独份子,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法律效应。破天荒地,我没有打住他这个话题,而是和他深入聊了几句。聊完,父亲明显比以前开心。


母亲性情刚烈,一生操劳故而身体不好,身体不好自然能量低落,因此有些时候话语比较负面。我以前会试图「改造」她:「妈,你能不能温柔点儿?」「妈,你能不能别说不开心事情,讲点儿开心的事情?」


记得有次我打断她又要她讲好玩的事儿,我妈被我逼的急中生智想起一个「好玩的」事儿,说:「老家有个人杀了人。」


上完课,我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妈妈并且换了和她互动的方式。


昨天我和她说:「我一直以为你生活比较粗线条,没有我爸细心,不会带孩子。现在看,你还挺会带孙女的。我们几个不是风吹大的,看来真的是你自己带大的。」


我那刚烈要强的妈颇为得意和高兴地说:「我还帮你带过女儿呢,你忘记啦?」


至于弟弟,虽然之前他顽劣闯祸的时候,我伸手拉了他一把。但是内心的不满失望却一直都在。


听了老师讲刘邦,好酒色,喜狎侮人。我想起弟弟最近一次喝醉了,捉弄弟妹,大半夜将弟妹关在门外的事儿,还有多次他酒醉后大闹天宫般的片段。


我弟弟这种爱狎侮人的也许是能量过剩,所以才不停地瞎折腾?可惜现在是太平盛世,我倒是真给他看过八字,如果在部队发展,他的确是将才。


听完老师的课,我心里面对弟弟的不满和失望淡了很多,理解多了一些。再看他,也没有那么不顺眼了。


至于怎么春风化雨,将他过剩的能量引导启发到修身持家,我现在还不知道。


此处进一步生发的新的疑问在于我现在能够更理解他们了,也可以时时观照提醒自己不伐善不施劳,可是「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有时候我不知道爱和责任该止于何处,才是对亲人最有益处,而不抑制亲人自己成长的力量和动力?

 男人与女人 

因为儿时爸爸非要一个男孩,「谁说女子不如男」好像成了我心头一根刺。


老师书中讲了男人与女人不是男女平等而是男女平衡,成亲之后不是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模式,而是恩爱情义与修行自己。


我想起自己以往种种可称灭绝师太的激昂革命指点江山的姿态,都觉得恍如前世,可乐又可笑。


 女儿的养育 

受益之处在于已经开始有意识带她读经典和看京剧,对于何时带她去国外有了更清明的考量,必须等到她内在的文化价值观比较稳定之后再说。


以前教她的「真话不全说,不说假话」,打算慢慢用事实和例子过渡为「真话不全说,学孔子对阳货假话变成真话说」。


当然,打算以后多实际陪伴,少对着孩子说虚的「妈妈爱你」。


和好朋友分享这点,她很困惑问为什么。我们都是看了很多西方的「爱与自由」的育儿的书,也都经常对女儿表达「妈妈爱你」。


我和她解释,老师的书中说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很强的黄老因子:无可无不可,可美可不美,可情可不情,实际上是超越美和超越情也是超越逻辑的。


看了老师写的「可情可不情」,再联系这几年和女儿的互动,我觉得真相就是可情可不情。


有几年我工作比较忙,陪伴孩子相对少些,所以以前更多时候用礼物、美食和言语表达爱意,但是我能感受到那些年孩子还是内在不安稳、不踏实的,她会问我「妈妈你爱我么?」


这两年固定了陪孩子的时间,孩子才慢慢胖了起来、安稳下来。今年春节,父母都回老家了,我给孩子做了十天的饭。孩子突然有一天哭着对我说:「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可是我作业写得那么不认真,我要重新写。」


那会儿我感受到孩子是真的相信了妈妈是很爱她的,她从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和妈妈的劳作中感受到了真切的爱意。


中国人的亲情大都时候是藏和隐在一粥一饭点点滴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而不是张扬直白热烈如太阳「我爱你」,虽然炫目但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赚  钱 

我和国外同事的沟通,将不再耍以前的小聪明:人么,98%的需求都相同,尊重他赞美他,基于事实沟通即可。而是踏实地去珍惜感应品味每个国家每个人的细微的不同。


 玩 天 下 

曾经有念头和计划,等孩子大些,带着孩子去德国、法国、美国、印度、日本这几个国家各呆半年,领略当地的文化。


听完课仔细思量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和自己都先打好国学基础,活明白我们自己的源头和本质的样子。否则会给孩子内在输入混乱和冲突。比如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明显让我的汉语写作能力大不如前。


  结  语 

观心,让心量变大、心胸宽广,做个大气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说说萨克斯的那些事儿
说说读书这件小事儿05
有益的文章
最爱我的人,是你。
特级名师蒋军晶:一堂作文课,把鸡毛蒜皮写成大作文,学生乐坏了
共情式沟通,让你慢慢走进孩子心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