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荷才露论医经——医缓诊膏肓之疾启示

|||导读:当中医发展的热度逐渐褪去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将会成为中医发展的核心力量。


(摄影:老严)


在《左传》中记载了一则秦医医缓诊治晋景公的经过,现摘录余下。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原文的意思大概为春秋时期,晋国景公噩梦频发,病情逐渐加重的情况下于是晋景公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就派了医缓去为景公治病。医缓诊断之后,说此病已入膏肓,既不适宜针刺,灸治也不能起效,汤药也到达不到,治不好了。果然六月麦熟(农历)时,景公速疾发作不治而亡。


看似平常的失眠多梦的神智病症,医缓为何就认为病入膏肓不可治了呢?


且不说医缓何许人也,单从逻辑上来理解,当时秦晋邦交颇佳,关系尚未破裂,秦国一定是把医术最高超的医生派去给晋国的君王治病。从原文中看,梦中鬼魂也称医缓为“良医”,于是医缓的言论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等,均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人,思想与学识都达到至高境界。这样的大环境下,名医们也不例外,绝对不敢凭着一知半解就信口雌黄的。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汉以前的医经,有《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七部共216卷。既然医缓可谓是一时名医,我们相信医缓也是深谙医经之道,带着上述的疑问从这些医经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东汉《太平经》对于医经的形成,有这样的记载:“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令众贤围而议其病…取其行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以解决者矣。”也就是说治十痊十的理论与实践,才可以记载入经书,后世之人只要遵循医经去践行,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上古时期对医经的定位。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强调内经我们要重视经典,重视《内经》?其实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治十十痊的医经,经书是记载人类达到“道”境界的最见到快捷的方式,人类会把最好和最宝贵的认知写在上面,从而造福子孙后代,一定是诚不我欺的!


医经都不重视,你还能重视谁呢?自己?名医?检查仪器?


治十十痊?百分百的治愈率?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愚昧不堪,荒唐可笑。以至于很多人越看内经越觉得其中“拔刺雪污”、“效如稃鼓”等理论充满了糟粕。我们现在有此观点也不足为奇,自内经沿下,中医界在一两千年以来,都把经验之谈当成了医学的核心价值,在进行传播和弘扬。


随着对内经合于天地自然的解读,其实我们也能渐渐的明白古人为何敢说治十痊十了。皆因他们是明白了哪些是自己的菜,那些不是自己的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做得到十痊十。


就如医缓,看清了景公的病情的发展已不可为,知道自己搞不定,所以拒绝治疗。所以医缓说病入膏肓不可以治,是由他的认知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想当然。


中国所有的传统行业都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道与术相比,很显然术这个层面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消化,大多数中医学者也乐于缘木求鱼,如同武侠小说里面人人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籍一样,很多中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秘术”、“经验”、“秘方”等等,而市面上受欢迎的医书也都是这类书籍。有的人通过临床总结或家传师传抄本秘本等等渠道,获得了一些有效率相对较高的经验或方子技法之类,在一定范围内也确实有些神奇疗效,于是如同借酒壮了胆,敢向天下患者拍胸脯包治。


如果我们冷静下心来审视现在某些医院或诊所医馆中所谓的“名中医”,如众星捧月般高高在上,飘飘然自诩水平很高,看了大半辈子的病还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且实际疗效与宣传相差甚远,偶有中病,则在各公共场合中高谈阔论。这些所谓的成功案例也被闻风而来的“传承者”们恭恭敬敬记入整理成经验集。


所有的秘方经验,都只能适应于局狭的片区内,不可能概全,否则这些医术就会演变成很多人眼里的骗术。“各承家技”,不思进取,并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真才实学,虽然各种广告包装,却实无能力登入大雅之堂。


再说回医缓,如果换个认知低下的庸医,哪里明白这个患者是能治还是不能治呢?一心想着大医精诚,却不知自己根本就不是大医,不是大医,却去担当大医都不敢接的活儿,要么就是不知天高地厚,要么就是看在钱的份上,就敢大胆凭着那点传抄来的经验碰运气。治疗半天,才发现搞不定,这样的治愈率能有多高呢?能十痊五就已经是很好的运气了,所以他们自然认为传统中医所记述的十痊十是胡说八道了。


当我们的认知不能与古代圣贤的思想同频的时候,永远无法理解内经的思想。身揣奴婢凡人格局的人,怎能领会那些贤人们的思想?


反观掌握着中医教育、临床话语权的主流权威人士,一直存在一个错误发展理念,即以名、老中医为重,大力推动学习、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不勤思经旨,不大力弘扬经典教育,不愿直面当下中医惨淡的临床疗效反而用各种所谓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经验继承的噱头试图遮羞,点评别人总爱拿某某名老中医怎样或我老师怎样怎样作为开头。诚然,名、老中医确实有其值得继承的学术内容,对其有价值学术内容的传承十分正确,但随着中医西化问题的逐渐严重,这种继承的价值却在逐步下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今中、老年中医的临床水平普遍不如他们的老师那一代,而中、老年中医的学生自然更不如他们的老师了。西医的冲击让我们惊叹之余认识到它的强大,但这并不是我们放弃经典学习的借口,经典的记载是符合生命的客观规律的,现代医学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发现生命的客观规律,而半吊子的西化的中医是不符合生命规律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试图用一门医学解释另一门,而不是用两门医学的不同视角去分别而一起探索生命的客观规律,因此他们老师之后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还有甚者用课题、文章为自己的中医仕途增添筹码,还将加入实验、数据、统计等异化的中医包装得冠冕堂皇,让向往中医前来求学的中医学子深信这些异化的东西就是真正的中医,花费3到6年的宝贵时间,被体制深深束缚在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毕业后,终有一天,当面对病人时,无辜的学子们发现自己下了苦功夫学到的中医竟是这么无用,他们学到的中医竟让自己在临床中寸步难行,名不副实的知识不断地消费掉一批又一批善良的学子对中医的喜爱,他们也会像他们的老师一样,放下手中的经典与情怀,逐渐成为打着中医幌子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某领域疾病的专家。


中医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传承问题,鉴于去伪存真后,良师难遇;那么,我们若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去传承中医,就不能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最起码,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格局。中医经典可以改变我们认知的思维,提供给我们感触天地之道的洁净,是指导我们见病知源的最原原本本的老师,当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中医学子明道出师时,又会通过文以化人的师带徒方式感染身边有一批新生代的中医学子,让中医队伍慢慢壮大起来,让中医的宣传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用稳定的疗效被广大的基层群众所接受,让曾经医十痊十的中医重现。当中医发展的热度逐渐褪去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将会成为中医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病入膏肓(一)
岐黄传人 | 姜宗瑞,师承名医乾坤大
治未病说的主页
中医故事|我伙呆!“病入膏肓”=何弃疗?
黄帝 外 经
今日明说 38 | 病入膏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