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震来了到底该不该跑

地震来了到底该不该跑

原创: 糠糠壳儿 糠糠壳儿 昨天

我发现我这人吧,近年来嘴越来越欠。

2017年8月初,我去重庆消防总队采访一条功勋搜救犬“海啸”的故事,连着好几天都在跟人聊当年汶川地震的事儿。结果稿子还没写出来,九寨沟地震了。

前几天,星期天,6月16号,我带儿子去他幼儿园同学家里玩,跟人孩子爸在阳台上抽烟的时候,也不知道谁先起的头,莫名其妙就聊起了2013年芦山地震,然后又是汶川。

结果第二天,宜宾又震了。你说该怎么办。

闲话少叙,进入今天的主题。先分享一段今天看到的视频:

给自家孩子拍视频的这个年轻妈妈,目前少说被10万多人喷出了翔。很多人还喷得有理有据的:

连6岁的孩子都有这么强的避险意识,这当妈的不但不带着孩子跑,居然还有闲心拿着个破手机瞎拍,还嘲笑孩子胆小怕死,简直了这是。

对啊,到底该不该跑呢?

汶川地震是下午两点半左右发生的。当时我跟单位同事在一家大酒店里开会。眼瞅着天花板开始晃,正傻眼呢,整个会议室的框架也开始晃了。这时候大伙才反应过来,赶紧起身往外走。

对,走,没有人跑。因为会议室才三楼,就算走着下去,也用不了一分钟。

你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我们是看到会议室的框架结构都在左右晃动了,才明白得躲地震了。而这时候,地震波的横波已经进入会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不是专业人士,全凭从前采访积累的一点常识随便聊聊,只管大方向,不管专业度,内行别太较真儿啊——

按登场的先后顺序,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横波的混合波)。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是5.5-7km/秒,虽然来得最快,你能感觉到上下跳动的力量,但它破坏力却是最弱的;

横波的传播速度是3.2-4km/秒,比纵波慢了将近一半。它的直观表现就是裹挟着建筑物横向摇晃,破坏力很大。当然,纵横交错的面波是最要命的。

这就是说,如果遇到汶川这种级别的大地震,最佳逃生窗口其实就是纵波与横波之间那个将近一半的速度差。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但是,人体对横波的感知就是要强于纵波,起码绝大多数人都这样。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当你明显感觉到地震时,往往意味着高潮部分已经来了。如果在这一波震动里你家房子除了晃、没出别的大问题,那为什么要跑?

高潮都过了,你为什么还要跑?你就不能等一切都稳定了,再不慌不忙地下楼?

如果这时候你家房子越晃越厉害、开始裂缝啊掉顶什么的了,那就说明这地震级数相当高了,这高潮部分怕是挺不过去了。这时候如果你夺门而出去逃命,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如果你就住一二三楼,十几二十秒就能闪到屋外空地上去,那没问题,当我没说。要是住四五六楼以上高层的住户,这种时候如果都挤到楼梯间去,那就有两个问题很麻烦——

第一,不管框架还是砖混结构的楼房,楼梯基本上都是最薄弱的点,而卫生间一般都是最坚固的点。能摧毁你家楼房的大地震来了,你舍最强而取最弱之地,意欲何为?

第二,在狭窄空间里惊慌失措的人群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挤压、踩踏、窒息等各种状况,因此造成的伤亡往往比灾害本身造成的还多。这还需要举例吗?

回到刚才那个小视频。我觉得应该这样看:

无论如何,小孩子能有这种防灾安全意识,这是好事,得为他点赞。而他妈妈也并没做错什么。那天晚上宜宾地震传到重庆的震感,撑死了就是吊灯在晃、玻璃在响,论吓人程度,跟2008年那次没法比。

那她到底错在哪儿?哦,不该光笑孩子“怕死”,还是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的,对吧?

可是,你又怎么知道人家拍完视频后,没有表扬过自己的乖儿子?

《唐山大地震》里有句台词,多年来一直挨喷,说它是经验主义、侥幸心理、落后意识,害死人不偿命: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键盘侠们普遍年轻,不知道这句台词其实不是编剧或导演发明的,而是唐山人在那次大地震及其长达十几年的余震里,用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规律。

总之,第一反应不是跑,而是搞清状况、然后采取最合适的办法躲避。官方说法是这样:低层住户合理避险(有序疏散)、高层住户就近避险。

什么叫“就近”?就是赶紧躲到你家卫生间去,有条件的话再顺手抄上几瓶矿泉水。无论小震大震、不用跑还是跑不了,这都是最佳方案;躲到风头过了,再不紧不慢地出去。

不要一说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就是不顾一切撒丫子跑路。这是常识,综合了科学原理与人生经验的常识,不是什么经验主义。

顺便再聊几个关于地震的常识吧,你不一定知道。

首先,不要以为第一波过去了、下一波就一定会更猛。世界上80%以上的地震都是没有前震的,也就是说,上来就是主震,后面就都是余震了,事儿会越来越小的。

其次,要相信你家房子的抗震能力。中国有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凡正经的商品房,都必须按这个执行。

以我居住的重庆为例。重庆因为特殊的山区地形,历史上很少发生五级以上的地震,1992年以前,还是个地震不设防城市;

1992年后,重庆的地震设防烈度是6度。6度是什么概念?打字费劲,截张图就看明白了:

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地震烈度11度。重庆能感受到的烈度,大概也就在6度上下;

这次宜宾地震是6.0级,没查到震中的烈度。不过从实际震感看,重庆地区的烈度不会超过4度。

虽然建筑的抗震等级并不等于设防烈度,但一般来讲,只要你住的是重庆地区的任意一个正经小区,即便震中就在你脚下,那么你家房子是可以挺过6度地震而不受损坏的。

而在中国,居民住宅楼还只是丙类建筑,属于“标准设防”。在它前面还有甲类“特殊设防”和乙类“重点设防”,例如特殊工矿和国防设施、银行金库、政府机关、要害部门等等,分别按8度和7度、实际执行中再分别提高1度的标准建设。

即便地震超过6度、对一般居民楼造成了损坏,大多也是可以修复使用的。总之,离损毁还远得很,垮塌就更远了。

6度地震对应的震级,大约是4.9-5.5级。这已经够了。在中国境内,从1度到8度烈度的地震区域,占了全国总面积的近97%:

汶川地震前后二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房子,那么中国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所能造成的伤亡,就一定能控制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低到什么水平呢?接近美日吧。

之所以我们现在离美日水平还比较远,主要原因就是人太多、分布不均衡,还总有人不按国家标准建房。都是些什么人呢?

不说人,就说房子。一部分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那会儿国标还不完善,没办法;一部分是大量的农村自建房,看上去一栋栋跟小别墅似的,漂亮得很,其实监管乏力得很;一部分是城乡各种违法建筑;还有一部分,没证据我就不好瞎讲了。

来两张宜宾地震震中——长宁县双河镇的震后图片,看看损坏、垮塌的都是些什么房子:

最后,说说地震预警。有些人老分不清“预警”和“预测”的区别,比方说这次地震,网上一度流传过这张图,造成了不小恐慌:

地震是可以预警的。但必须在地震发生后才能实现,利用电磁波跑得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抢在地震波前头发警报,尽量给人争取逃命时间。

这次宜宾地震,二百多公里外的成都实现了提前61秒预警,而且精确无误,干得很漂亮:

地震发生前就能发警报的,就叫预测,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准确不了。而预测一旦不准确,没用不说,还会造成严重恐慌甚至动乱。前面已经说过,这比灾害本身更要命。

世界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测(不是预警),是1975年2月4日的中国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中午发警报,晚上7点多真就震了,死亡2000人左右。如果没有预测和预防,死亡数字应该在10万以上。

这一度被视为人类攻克地震预测难题的经典案例,给我国挣来了天大的面子。

然而这只是一个极端巧合的孤例,我们不过是遇上了一连串好运,手气好到千年难遇,如此而已。同一帮地震工作者,仅仅一年多后就遇上了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了罪人,无力到让人心疼。

海城的成功经验,从此再也没能被复制过。直到今天,地震仍然是无法准确预测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上面那种拙劣的谣言呢?

最后总结两句吧:

地震来了,慌、怕是人的本能反应,要你保持淡定确实很难。但再难,也比你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的从十几二十楼往下冲容易,对吧?

多掌握点常识,地震来了就会多一点镇定、清醒和从容。这样的话,存活几率可比顾头不顾腚、亡命楼梯间之类的要大多了。

文/糠糠壳儿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震常识
科学/探索···地震
认识地震(一)
施工员必知的几个抗震知识要点
剖析512地震中的房屋倒塌
地震学的基本术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