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入寺庙和拜佛,有什么规则么?

有朋友问我说,她去寺庙,看到庄严肃穆的景象,心里敬畏,想起自己不懂佛家的规矩,就害怕举手投足之间有什么不如法之处,因此,想让我写一篇关于进入寺庙和拜佛的礼仪、规则的文章。

这个问题,让我心生欢喜,又不知所措。

欢喜的是她的这种敬畏之心跟我是一样的,人遇到跟自己一样的人总是很欢喜;

不知所措的是,寺庙里的这些礼仪和规矩,我也说不完全。

何况,寺庙对不同的人,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法师,对受了各类斋戒的人,对居士,对普通游客,要求都不一样。甚至不同的寺庙还有不同的讲究。

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走进太庙,这里该如何,那里不该如何,每件事情,他都会问太庙的相关负责人。

这时候,就有人看不下去了,说,孔子不是知礼的吗?怎么啥都要问别人啊?

孔子说,这就是礼啊。

意思是,来到太庙,遇事虚心求教,这就是礼

因为太庙可能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规矩。

孔子再知礼,也不可能事先把这些条条框框背下来,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去舞蹈扬尘,旁若无人地参拜自如,这样给人的感觉可能并不好。

还不如去了以后,每件事情该怎么做都问一问,对太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恭恭敬敬地请教,言听计从,也正体现了孔子在太庙的敬畏之心。

这么说来,在太庙、寺庙等庄严场合,礼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你可能一举一动都是暗合礼仪的。

中国的礼仪非常多,不管是儒家的,还是道家、佛家。礼仪有一个作用,就是营造严肃感,培养我们内心的敬畏。

很多人动不动就无礼了,就不如法了,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敬畏。

没有敬畏,才会妄为。

所以,这时候,就要用礼仪来要求他们,设计出各种规矩,让他们严格遵守。一有违背,就要被讥讽,被责备,被恐吓,甚至被惩罚。

这对人的确是很好的约束和教育。

但礼仪并不是绝对固定的,人们见了长辈,可以笑一笑打个招呼,可以拥抱一下,也可以鞠个躬,拱个手,甚至还可以跪下磕个头。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做法都不一样。

只要更好地让长辈觉得他是长辈,只要能让氛围其乐融融,不那么尴尬,就可以了。

如果你见了你妈,见一次磕个头,搞得你妈很尴尬,那再怎么符合古礼记载也没用,还不如少惹你妈生气、少让你妈担心来得实在。

话题说回来。到了寺庙,要注意什么呢?

有敬畏,就够了。

有了敬畏,相信你会衣冠整洁,不会穿个拖鞋,邋里邋遢地进去;

有了敬畏,相信你会恭恭敬敬地,不会有什么不得体的动作或言行。

佛法通于世间法,世间严肃场合要求什么样,寺庙也要求什么样。

可能我们还听说过佛家戒杀戒淫,和尚不吃肉、不结婚。

那么,至少,我们就不要在寺庙里啃鸡腿,不要男女朋友各种勾肩搭背摆拍秀恩爱。

心存敬畏,你自然就会注意这些;而注意这些,也就够了。

但光有敬畏还不够,佛家还讲一个“自在”。

佛并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好孩子抖抖缩缩,亦步亦趋,他更希望我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儒家也讲人贵在“率性”,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要刻意去装得那么好。

如果有一天,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用装都能那么好,那就叫“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当然,孔子七十岁才达到这个境界。“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那就要修,不断地、自觉地修正自己,就可以了。

只有实在不能自觉地修,才需要靠外来的礼、法等工具来约束、惩戒。

也正是因为礼有这种约束性,才很容易沦为人控制人、人奴役人的工具。

如果有谁总是在你身边叫你不该如何如何,应该如何如何,那么,他就涉嫌控制你了,他想增加你对他的敬畏,剥夺你自己的自在。

对于这种人,是要敬而远之的。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朋友,能主动问礼,可见其内心的自觉与从容,这也是令我感动的地方。

这般有慧根的人,踏入我佛的自在丛林,哪里还需要什么条条框框的约束?

文 | 唐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51-60
玉道礼仪|古代礼仪五礼之一——军礼
语行读《论语》| 孔子为什么“每事问”
郁郁乎文哉|《论语》没有那么难
按礼祭祀
【辉光日新1353】天天读经典:周监于二代及子入大庙每事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