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素之问 | 伤寒论九大误会
原创:忆忘 腔调中医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太阳中风之类的误会是小的,没有必要强调。普遍大的误会有几个

第一,虚实为纲误为“阴阳为纲”

第二,误表里为阴阳

第三,误六病为六经,将递归误为“两两对称”“三阴三阳”

第四,误会少阳病

第五,误会少阴病

第六,误会厥阴病

第七,误会太阳中暍及其合病

第八,误七病为六病

第九,误仲景《伤寒论》为“经方”

一、为什么仲景《伤寒论》不能叫做经方?

首先是对“经方”的概念有所误会。一般认为经方为“经验之方”或“经法之方”,而“经法”又与“医经”的“经”可以联系理解为“经典之法”,虽然“经法”还可以解释为“经方之法度”。到底经方之“经”为何义,于是便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了。即便如此,仲景方依然不能叫做“经方”。


《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

注:水火之齐,齐通剂。


《汉志》有“经方十一家”,为十一种书目。经方的另名,叫做“水火之剂”,水火代表寒热,《仓公传》中论述亦可见火剂案例多个、水剂案例一个(但不幸水误为火)。以寒温分类疾病,而名水火之剂,实为祛水火二邪之方剂,故云“通闭解结”。水火之剂的特征是寒热对治,故强调“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的误治,甚至“精气内伤”,这套体系是没什么办法的,因为水火之剂强调的是寒热偏性,长于“毒药攻邪”而短于补益形神精气。

当然水火之剂还有几个大的缺陷。以“水”代表寒证,并不妥当,因为火证也多兼水饮而不能用温法;其次,寒热两大类疾病的治疗,并不仅仅是寒热的对治,还存在生机法则的表里先后、寒热夹杂的寒热同治、以及寒热夹杂情况下的表里同治。因此张仲景用“表里之治”淘汰了“水火之剂”体系,仲景之后,再也无人论及水火之剂,除了西汉宫廷藏书焚毁失传,更因为仲景理论的出现。水火之剂的经方体系,在仲景体系中仅仅转化为“表里之治”。也就是说,“表里之治”,仅仅是祛邪泻实法度,但是仲景体系本有着补虚法度。

二、少阴病与厥阴病的误会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指代津血虚,但欲寐是精神失养不足。这是虚证的定义,而不是什么“表阴证”“表寒证”或者“里证”。津液虽然自饮食化生,但却是表里兼具的,因此津虚兼及表里而无特定的表里属性。

津虚会导致功能衰弱,极端情况大失血、失水,是危及生命的,也即是津竭而死,津血不足导致不足以支撑生命功能。死证无非两点,津液虚竭,功能衰竭,二种竭尽皆厥阴病范畴。因此虚证的定义是两个要素:津虚,功能衰弱(胃虚)。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少阴病定义的是虚证,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更非什么与太阳病对称,而是与实证对称,而实证包括了太阳病、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因此少阴病是基于祛邪法的对称递归扩展,于是少阴篇的法度,除了补虚法,还有虚人的泻实法,也就是会出现各种方向的传变,包括传厥阴病。

厥阴病是在虚实对称基础上的递归,即补虚泻实。厥阴病代表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是仲景《伤寒论》的理论目标,即治疗危急重症、大病顽疾的法度。因此厥阴病除了包含补虚法,更包含祛邪法,而不是任何一类局限性用药。

补泻法度是“本草石寒温”的水火之剂缺乏的内容,这部分方法在于医经的“百药剂和”,即合和五味的“和剂汤法”。医经的内治法强调五味之补泻,而略于寒热偏性,故补益法多为甘平,当然不可避免包括很多食物,如粳米、梁米、粟米、小麦、鸡子、猪肤、蜂蜜、饴糖,甚至瓜果肉菜,故五苦欲补泻是“急食”某味来补泻,而“急食”指食宜,是食治法,实际是偏于补益的。

厥阴病是虚实递归扩展的概念,与少阴病的不同在于补泻兼施。包括热厥与寒厥的厥阴病既不是所谓的“阴病”更不与少阳病有对称关系,与厥阴病对称的是所有单纯的实证与虚证。

因此仲景体系不同于经方水火之剂,也不同于医经百药剂和,而是综合二者的整合体系。故仲景体系继承了扁仓医学的经方与和剂两套方法,早已不能称为“经方”,更不是“论广汤液为经方”。无论是否把《汤液经法》看作“经方法度”,列于经方十一家,仍局限于经方而不能包含和剂。仲景“论广汤液”“四神二旦大小”之说,是对于扁仓医学、汉代医经、经方到仲景之间理论流变的附会和误会。

三、少阳病的误会

与前面相比,对于少阳病的误会,就显得低级一些了。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单独看,按医经的说法,是“胆瘅”,里热而胆汁上逆,当然寒证也能出现口苦。口苦加上咽干,阳明病亦多见,而目眩是水饮所作。本条如实观照,仅仅是表示火证与水证兼见,而没有描述什么“半表半里”,这是成无己老先生带了个坏头。少阳病描述的是寒热同病,故需要寒热同治,兼见表位中风,才是“半在里半在外”“必有表复有里”,少阳本病,只有里证而无表证,是黄芩汤证。与少阳病对称的,是单纯的里寒证或里热证,少阳病同样是递归扩展定义。

四、关于太阳中暍

太阳中暍是伤寒论中温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津虚而热邪在表,属于虚实夹杂的类型,严重情况属厥阴,并与“热病阴阳交”有直接关系;与阳明病可构成合病,与阳明、少阳构成三阳合病。代表方是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柴胡石膏汤等,历来将“三阳合病”误会为存在“太阳病”而无视条文逻辑。因为篇幅所限,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五、虚实为纲

仲景体系的逻辑,是先以祛邪法入手,构建表里之治的四类疾病属实证,即太阳、太阴、阳明、少阳,以优化经方水火之剂理论;其次构建虚证与实证对称;再次构建虚实同治法厥阴法,融合了医经与经方两套内治法。

中间同时构建了温病体系,即从表位伤热的太阳中暍,与里位热盛的阳明病与太阳病的合病,以及中暍与阳明或兼少阳的合病,最后阶段仍为厥阴病。温病的治法特征是“日系法”被误会为“伤寒”法。

改表里为阴阳,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包括表里先后以阴阳误解,条文改误“里”为“阴”再误为“少阴”,直接导致少阴病的误解积重难返。把表里改为阴阳,引发的误会,最后集中体现在少阴病的命名与少阴病位病机的误解,三阴三阳的两两对称,以及七病误为六病上,这是阴阳理论的误区。

表里之治是水火之剂体系的演变,从本寒温的水火到表里之治,只是半截。从寒温对治到表里先后,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实际是颠覆性的。扁仓医学理论至此,经方的理论实际已终结而融入仲景体系,再加上虚实为纲的层叠递归,不再是水火祛邪的经方,而是补虚泻实。

不仅张仲景体系被称为“经方”,是彻底的误会,包括误七病为六病与三阴三阳的冠名,九大误会的根源,是由于阴阳理论的渗透和改误,是令人遗憾的历史误区。据观察,除了伤寒学者普遍自称“经方家”之外,普遍九条皆中。只能说中医的世界,很奇妙。

摘自《仲景伤寒论》六要素解,忆忘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素之问 | 黄帝内经的前世今生(下)
灵素之问|医经与经方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林树元中医师】经方的源流
经方医学体系的成熟:仲景伤寒|入门园地
西山论剑话厥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