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经络概念解析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

 张维波

摘  要  本文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显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气血;经络;营卫;黄帝内经;解析

中医理论由诸多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所组成,气血和经络是这些概念中的两大类。

在气血概念中

有营气、卫气、营血、血、精气、宗气、邪气、津、液等等,代表了人体中一系列的动态物质。

在经络概念中

有经脉、络脉、孙脉、节、分肉、经隧、气道、腧穴等等,是人体的一类结构存在。

这些概念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气血与经络两大类概念之间更有着极其紧密地联系,可概括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黄帝内经》反复阐述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概念中,有一部分概念是我们所熟悉的,《内经》(《黄帝内经》以下均简称《内经》)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含义之间没有太大的偏差,如汗、血、骨、毛、水谷等,另一些概念的外延稍微复杂一些,如肉,它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脂肪和可兴奋的肌肉,还是其中之一?皮也是一个外延模糊的概念,它是否包含解剖学中的皮下组织,有待讨论,筋和脉等也是如此,它们不如前一种概念那样明确。

还有一类概念其意义更加隐晦,如营气、卫气、经脉、经隧,我们将这些概念称为未知概念,是需要文献工作者和现代科学研究者共同挖掘分析的内容。

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的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多个概念形成的多种关系构成方程组样的关系集合,未知概念对应方程中的变量,已知概念对应于常量。

通过反复分析关系集合,使得每一个未知概念都能被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所表述,其过程类似于解析几何中解方程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需要分解或合并概念,有时则需要定义新的概念,有些像解方程组时拆解变量和设立中间变量的方法,故笔者将这一分析方法称为解析。

由于古代文献多由不同的学者完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故不同文献之间的同名概念的内涵可能存在着差异,相对而言,同一部文献中所用的同名概念的吻合度较好,而处于同一篇章中的同名概念吻合度最大。

因此,我们将解析概念的范围控制在《内经》内,同时考察《内经》的各种注释本,这些注释本通常会使用更接近于现代的概念去阐释《内经》的不明确概念,是理解《内经》未知概念的重要途径。

另外,还需要借助我们最熟悉的现代科学知识,使《内经》的关系集合尽量逼近现代科学的概念关系集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当时的观察能力和条件,找到即符合历史条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识的合理逻辑关系,最终破译《内经》中的未知概念。

一、 经络概念体系





1、经、络、孙、节


经与络是描述两类相互关联的线性结构的特有名词,纵而长的线性结构为经,横而短的结构为络,经与络的关系是:“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即络从经上分出,是经的二级结构。

络是经的各种分支的总和概念,可进一步分为大络、孙络(小络)、浮络等、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络。从二级大络上进一步分出的更小的结构,称为孙络,为经的三级分支结构(“络之别者为孙络”);浮络特指向体表分支的络脉,多分布于皮肤之上,就像水草向水面浮起来一样。

“节”是这类分支结构中的特殊部位,即分叉点,也叫节点,《九针十二原》(以下未注明书名者,均出自《内经》,仅列篇名)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它类似于高速公路的进出口。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分级结构,经络概念源于古人对树木、河流、编织物等分级结构的观察类比。西方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一门新学科,称为“分形几何学(Fractals)”,就是专门研究这类结构的,相关的概念有自相似、分维数等。

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将分形的思想运用到医学当中了,自相似原理则体现在耳针、鼻针等微针系统中。从认识次序上看,古人首先发现了人体中“经”的结构,其数目是有限的,直到《内经》,才有了络、孙络、浮络等概念,它是古人经络认识的一个升华。

马王堆帛书时代的经脉与《内经》时代的经络,其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主要用于解释体表纵行的病理现象和针灸治疗时发现的体表-体表联系规律,路线长而单一,具有示意性,后者则为多级分支的网络状结构,具有运行气血的实用性,因此可以称前者为第一类或早期经络,后者为第二类或晚期经络[1]。

因此,经络是具有一定抽象含义的结构特征概念,单独的经和络可作为描写分形结构特征的形容词,把它和具体的结构名词结合起来才构成具象意义的概念。

比如,经和络与“脉”这个具体的物质概念相结合生成了经脉和络脉,经脉和络脉是脉的下位概念。赵京生提出经络是脉的分级概念[2],这是对经络认识的一次突破。

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还将发现,经络不仅仅是对脉的分级,也是对分肉和筋等其他结构的分级,搞清楚古人的经络用意,对理解经络概念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血脉与分肉

《内经》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做了系统的描述,如皮肉、筋骨、毛发九窍和五脏六腑等等,但涉及气血运行和针刺的解剖结构主要有两类,一为血脉,二为分肉之间或分肉。

血脉是古人最早认识到的人体结构之一,早在《内经》之前的相关文献中就已经多次出现,它对应人体中较大的、可观察到的血管,包括较浅层的静脉和较深层的动脉。

在现代解剖学的分类上,动脉分为主动脉(240mm2),大动脉(20mm2)和小动脉(0.002mm2)、静脉分为腔静脉(340mm2)、大静脉(28mm2)、小静脉(0.008mm2)三个级别,从逻辑上看,腔、大静脉和主、大动脉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小静脉、小动脉乃至毛细血管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被观察到的,但在这些部位仍可发现血的存在。

故张介宾指出:“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类经·营卫三焦》),实际上血仍然在脉(血管)内,只不过古人看不到这些微小的血管罢了。

血脉作为一个可见的结构,自然会引起古人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汉书·艺文志》上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血脉是医经的首位概念,而且这里已经把它和经络相区别。

在《内经》中,血脉的概念又和动脉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主要指静脉,也称血络(详见3.3),这个血脉是可以针刺的,《九针十二原》指出:“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在临床上,以放血为目的的刺络法就是针对表浅静脉的,但刺破大、中动脉是很危险的,也无治疗意义,因此,针刺所针对的血脉主要为静脉。

分肉也是重要的解剖学概念,有时以“分肉之间”、“分肉间”、“分间”和“分”的不同称谓出现。“分肉”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频数高达44次,比“血脉”的39次还要多,与其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还有腠理、溪谷等。

狭义的分肉为指肌肉与肌肉的间隙,即“肉之大会、肉之小会”的肌肉结合部,广义的分肉还包括肌肉与骨骼、血管、皮肤等有形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组织间隙概念,是可用肉眼观察和触摸到的结构。分肉既是卫气运行的通道,也是针刺的部位。

在《内经》中,分肉与血脉这两个解剖学概念常常并列出现,如:“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周痹》)。再有:“病初发岁一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长刺节论》),这里的“分”和“脉”是分肉和血脉的简称。

既然血脉和分肉是可以藏匿病邪和进行针刺的部位,它们应该是实在的空腔性结构和(或)敏感性结构,两者的并列关系说明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平行概念。

把这两个解剖学概念解析出来,对理解经络概念很有帮助,经络是分级概念,血脉和分肉是解剖学概念,将经络与血脉和分肉结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体通道系统。

3、经络与血脉的结合
3.1 经脉与经脉线

经脉是中医最早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特殊的路线和结构,分别命名为足太阴脉、足阳明脉……,是对经脉的早期认识。

到了《内经》则变为十二条,并增加了督脉、任脉、蹻脉、冲脉等经脉,这些以××脉命名的经脉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为特定的纵行路线,二为存在于这样路线上的连续通道结构,现代经络研究在一开始针对的是后者,试图通过解剖学手段找到这些路线下面的特定结构,未获成功,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在部分经脉路线上确实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现象,被称为经脉现象,这些现象只部分地证明了这些特殊路线的存在,还不能说明它具有“脉”样的通道结构[3]。

为了区分经脉的这两种性质,可将经脉分解为经脉和经脉线两个概念,后者可简化为××经。实际上,古人有时已将两者分开,如《经脉》中的经脉命名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肺是脏腑,说明这个脉的脏腑所系,手太阴是部位划分,而脉是位于该部位与该脏相联系的实体结构,“之”字的使用表明一种修饰,表示“××经的脉”,但在很多地方被省略了。可以基本肯定,古人对经脉的认识并非来自解剖观察,而是为了解释沿经脉线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现象、针刺作用以及体表远隔部位的血管搏动同步性而设立的假想实体,是古代的科学假说。

当时的古人可能确实以为存在着沿经脉线分布的一条连续动脉,因此,用“出”和“入”等动词描述了经脉的循行路线[4],但真实的动脉并非一直循经分布,大动脉只在肢体上与经脉线部分吻合,到了躯干就向心脏走行了。

到了《内经》,经脉不仅仅用于解释循经病理现象,经脉与在其中运行的气血还用于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乃至生老病死各个方面,成为支撑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3、经络与血脉的结合
3.2 经之动脉与经脉

与位于经脉线下的假想实体——经脉有所不同,古人观察到位于经脉线上一些可搏动的血脉,称为“经之动脉”,或“经之脉”。如《离合真邪》中有:“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这里,“经”和“动脉”已明确分开,“经”是定语,后接“之”(的),修饰“动脉”,指明是经上的动脉。

既然有经上的动脉,是否也有非经上的动脉呢?《内经》没有明确说,但动脉这个概念有时确实被单独使用,如“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杂病》),这里的动脉只标注了解剖部位,并未说明它与某经脉线的关系。出于文字的吝啬,“经之动脉”常常被简化为“经之脉”、“××脉”甚至“××经”,如“诊龋齿痛,按其阳明之脉来,有过者独热”(《太素·杂诊》),这里,可以切按进行脉诊的显然只有动脉,“动”字被省略了。

单从字面上看,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手阳明经,但手阳明经是长长的一条,不可能都触及到动脉,故这里的“阳明之脉”当指阳明经上的可循按到的动脉。再如:“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动输》),这里,能够“独动不休”的显然是动脉。

张介宾在《类经·三经独动》中对这段注解得很清楚:“然唯手太阴、足少阴、阳明三经独多动脉。”这里,经与动脉是划分得很清楚的两个概念,只不过《内经》的作者太过节俭,将手太阴、足少阴和阳明后面的“之动脉”全部省略。将“经之动脉”简写为经脉的名称,给后人理解经脉带来了极大不便。

除了“独动不休”的三个经之动脉外,还有没有其它可触及的动脉呢?在《经脉》篇的“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这句话的后面又讲到:“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即 其它经脉线上的动脉只在受到邪气侵扰时才会出现可触摸的搏动。

纵观《经脉》全篇,首先讲了十二经脉的全程循行和主病,其中的是动病与脉受邪后的卒然而动有关,可以推测,十二条经脉线上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触及的动脉,因此,这里的“经脉十二者”应指十二条经脉线上的动脉。

据黄龙祥考证,十二经脉的名称曾指十二个有动脉搏动的部位,称为“经脉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经之动脉”[4]。奇经八脉也是经脉的组成部分,但这些经脉已经看不到动脉的痕迹了,因此,只有“经脉十二”在有的时候代表十二条经脉线上的动脉,它与古人假想的、沿经脉线分布的连续结构——经脉不是一个东西。

3、经络与血脉的结合

3.3 络脉、血络与十五络

既然古人认识到“经之动脉”和一般位置的动脉,那么古人对静脉是怎么认识的呢?

大的静脉管比较表浅,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它并不完全是纵行的走向,有时是斜向的,并明显看得出在体表的汇聚,与经脉线的平行走行有较大的区别,古人不可能将其当作经脉。

《内经》中的血脉概念在多数情况下指静脉。《内经》对血脉有明确的描述,如:“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九针十二原》)“视其血脉,察其色。”(《邪客》),这里的血脉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显然它与“深而不见”的经脉(经之动脉)不是同一个东西,另外,它在腧穴上是“横居”的,与经脉的纵行特征也不吻合,倒与络的结构特征相接近。

将络与代表静脉的血脉相结合,便诞生了“络脉”的概念,主要描述表浅的、直径较大的静脉,有时也称为血络,其血管的含义更加清楚。据杨峰考证,血络一词更多地用于血管淤堵充盈的病理状态[5]。

描述静脉或病理状态血管的络脉与有一定数目的十五络又是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大的静脉绝不只十五条,“十五”这个数字与十二经是相关的,每一经都有一条从络穴别出的分支,向着另一条经脉行走,加上任、督之络和脾之大络,构成了十五络。

黄龙祥指出,十五络与十二经一样,都是描述体表特定联系的示意线[6],因此,它与前面讲到的经脉线具有类似的性质,并非指血管,血管也没有这种特定联系的能力,或可称为络脉线或络线,它与经脉线的差别是经脉线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而络脉线只有一个确切的起点——络穴,其循行路线和终点不详。

3、经络与血脉的结合

3.4 孙络与孙脉

孙络是比络更细小的结构,若与血脉结合,便成为孙脉,在《气穴》中更明确地称为“孙络之脉”,通常代表更为细小血管,在感受病邪的时候会充血,是放血的部位,即“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脉度》)。

孙络还是外邪传入经脉脏腑的起始通路,如《谬刺论》所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如果将这一次序与循环生理学的知识相比较,则它类似于血液从毛细血管回流到小静脉,再到大静脉的过程。

但大静脉不是经脉,病理物质也不能通过静脉回流进入大血管,再流入内脏,显然,真正的病邪传变另有途径,将在4.3中再做论述。

4、经络与分肉的结合

4.1 经分


由于“经之动脉”是伏行于分肉之间的,古人认为也存在着与经脉并行、纵向循经的分肉间隙结构。与“经之动脉”相对应,《内经》常用“经之分间”、“经之分”等概念描述这一结构。如《寒热》中有:“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这里的“足少阴之分间”即是“足少阴经的分肉之间。类似地还有:“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本输》) “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卫气失常》)。

为了区别于代表经之动脉的经脉,笔者将这种分布于经脉路线的分肉结构命名为“经分”,它包括肌肉与肌肉、肌肉与皮肤之间的组织间隙,主要是卫气的运行路线,如《灵枢·邪客》所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第一》卷二十九也有:“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庶依图知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

“经分”的概念已在《官针》中出现,即:“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注解:“大经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邪客于皮毛,入客于孙络,留而不去,闭结不通,则留溢于大经之分而生奇病,故刺大经之结络以通之。”

大经指十二条经脉线,“大经之分”则指十二条经脉线上的分肉之间,故简称经分,这一概念从未在中医教科书中出现,但它确实隐藏在《内经》之中,是经络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7]。

4、经络与分肉的结合

4.2 络分



与经上的经脉和经分相类似,络上也存在着血脉和分肉两种结构,如:“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官针》),如果将这里的小络理解为血脉的话,则上述话被翻译为“刺血脉的血脉”,从逻辑上讲不通,因此,这里的小络应为分级概念,形容血脉是在小络的分级水平上。

同样,从下面的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络脉中也含有分肉结构,即:“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水热穴论》)。

这里的“分肉间”不在经上,而是位于络的位置,故称为“络脉分肉间”,因此,络和经一样,其中既有血管,也有分肉。如果将络脉定义为络上的血管,则络上的分肉可称为“络分”,以区分两种结构。对应血络的概念,络上的分肉也可称为“气络”。

4、经络与分肉的结合

4.3 孙分与肤腠

血脉与经络分级概念的结合形成了经脉、络脉和孙脉,对于分肉这个实体,比前述络分更细小的分肉结构是皮肤的腠理,称为肤腠或皮腠,是邪气侵入人体的起始路径。

在3.4节中笔者指出,作为小血管的孙脉难以让病邪在血液中按孙→络→经的方式传变,但分肉中的组织液是有可能的,而且分肉的流阻将随着分肉变大而减小,故体液将从小分肉向大分肉汇聚,带动病毒向深层传递[8]。

按照命名的原则,可称此结构为孙分,它与前述的十二经分构成了“大谷”和“小溪”的关系,是卫气的所在,也是针灸砭石治疗的部位,即“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五脏生成》)。

4、经络与分肉的结合

4.4 三百六十五络与气穴、节、会


三百六十五络与经穴相关,《气穴论》有“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这里的络可以理解为从经脉上分支出来的小络,具有沟通体表与深层组织联系的作用。

《邪气脏腑病形》将其与十二经脉并列提出,即“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十二经与三百六十五络的交会处即为经穴之所在,也称为“节”、“会”。《九针十二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由此可见,孙络不仅是十五大络的二级分支,也可以是直接从经脉分出来的较小分支,它与血脉的结合构成了三百六十五脉,与分肉的结合构成了三百六十五溪谷,同时形成了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如《气穴》所述,“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字主要是应年而设,形容数目很多。

5、经络与筋、皮、骨的结合

筋、皮、骨都是人体的实在组织,但它们与血脉和分肉有一定的差别,即不是中空的组织,故不能运行气血,但这些实体仍有经脉线样的分布,即经筋、皮部和骨度,它们与运行气血的通道关系密切,是经络的附属结构。

经筋共有十二条,其循经路线与经脉基本相同,经筋的病候多为肌肉病患,具有基本循经的特征,是组成十二经筋的临床基础,由此诞生了经筋的概念。在纵行的经筋之外,还有一些偏横向的短肌肉条索,称为筋络。

在《刺节真邪》中有“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这里的横络是结节样的肌肉条索,用针刀类的针具可处理这种横络,称为“解结法”。横络有时也指暴起的血管,可用泻血法清除。

为了区别和类比与血脉相结合的络脉,可将络与筋的结合由“筋络”改为“络筋”,它与血络一样,多在病理的状态下出现。在经筋理论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点,称为筋结点,它类似于穴位,但与穴位的位置稍有差别,薛立功将其称为“穴位次”[9],是实施经筋疗法的重要部位。

皮肤是连成一片的连续组织,但有时却出现沿经脉线分布的带状皮肤病,但宽度远大于经脉线上的血脉和分肉,可沿经脉线形成十二个区域,称为十二皮部,由于它已经是覆盖全身的带状结构了,因此没有络的分支。

骨是人体的硬组织,所有的软组织都依附于骨骼之上,经脉的长短也是由骨头的长度决定的,故脉度(脉的长度)的问题放到了《骨度》篇中阐述。

人体的长骨具有“经”的性质,虽然它不是十二条,一些短粗形状的骨头则与络的性质接近,中医还有百骸的说法,可对应孙络。

人体的骨骼决定着筋肉和皮肤的形态,骨与骨的结合部为骨节或关节,它与气血游行出入的节(腧穴)以及潜在的概念:筋节(两筋连接处)、脉节(血管分叉处)、肉节(两肌肉结合部)和皮节(皮纹)有相当多的重合,如腕横纹上有太渊、大陵、神门三穴,肘横纹上有曲泽、曲池、少海三穴,是针刺和按摩的重要部位。

理解《内经》的难点在于《内经》概念多有省略或在后人的传抄中被错误地修改,但如果我们把握住《内经》概念的命名规律,就可以在前后文和各种注释中找到其准确的含义。

将经络的分级概念与血脉、分肉、筋、皮和骨结合起来,构成了《内经》的基本解剖学概念体系,如表1所示。与西方解剖学分系统详尽论述所不同的是,这个解剖学体系即有层次分级,又有具体形态,纵横捭阖,井然有序,着重相互关系,是极富特色的中医解剖学,它为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疗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在科学领域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表1. 经络系统概念一览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1虽然将经、络、孙、节并列显示,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经、络、孙(络)和节的关系可用图1简要地说明,主要说明“脉”和“分”在这种分级框架下的关系。

图1. 以“脉”和“分”为例,说明经、络、孙、节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 中国针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分
人体气血双循环理论
结构针灸刺脉术的源流、发挥及应用
&.人体经络结构
第五章 太乙针经论经络的本质
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