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湿温病经典方剂解析(VI)―― 达原饮

本 文 导 读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达原饮的病机是邪伏膜原,湿遏热伏。
吴又可认为瘟疫都是从口鼻传入的,跟伤寒从皮毛传入不一样。
达原饮应用流行性感冒,恶性疟疾。
达原饮的槟榔、厚朴、草果这个结构是最核心的

温病学派补上中医最后一块短板。

 
达原饮 来自岐黄传习所 00:00 19:16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吴又可开创了中医的瘟疫病学。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瘟疫的防治,也留下了很多抗击瘟疫的名方。

但是吴又可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瘟疫传染方式、瘟疫各种传变方式和革新了瘟疫治法的人,而且开辟了温病里的疫病学派。

他提出不同于以前伤寒的见解,帮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等人拉开了温病学派崛起的序幕。

他提出的瘟疫致病和传播的思想,比西方医学早了两百多年。所以吴又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有一部电影叫《大明劫》,就是讲吴又可治疗瘟疫的一些故事。吴又可所处的时代是崇祯年间,在电影里面看到那些病人的表现,比如出现打摆子的症状,有点像疟疾;另外还有七窍流血这些症状。

在崇祯1641年左右,这个年代流行的主要是鼠疫,其中肺鼠疫和腺鼠疫这两种居多,所以达原饮可能是当时治疗鼠疫的一个处方,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

01

解读达原饮

从达原饮的组方来看,也可能是治疗恶性疟疾的一个治疗思路,因为寒热如疟的症状非常典型,到底是哪一种病,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两种病都可能存在。

达原饮的处方说明如下。

(1)组成:槟榔15-20g、厚朴10-15g、草果10-15g、知母10-15g、黄芩10-15g、白芍10-20g、甘草5g。(组成剂量仅供参考)。

(2)主治:瘟疫初期,邪在膜原,症见憎寒壮热,这种憎寒壮热一天发两到三次,或者一天发一次,发无定时(这种憎寒壮热的情况就很像疟疾的表现)。

胸闷呕恶,头痛烦躁(是典型的湿温病症状),舌边深红,苔如积粉,扪之燥涩(那个时代用手去感受舌面,舌面有很干燥,很涩的感觉。

在《大明劫》里面看到那些病人舌头伸出来确实都是很白厚腻的,说明电影导演还是花了一点工夫),脉象弦数。

(3)病机:邪伏膜原,湿遏热伏。

(4)治法:辟秽化浊,宣透膜原。

(5)证析:吴又可认为瘟疫都是从口鼻传入的,跟伤寒从皮毛传入不一样。

也就是疫从鼻入,客于膜原,导致水液失调,秽浊阻遏于中,故胸闷呕恶;阻遏营卫运行之机,故寒战高热,其形如虐;湿遏热伏,热不得泄而郁于内、蒸于上,故烦躁、头痛;舌边深红,苔如积粉,乃湿遏热伏之象。

(6)方义:厚朴苦温燥湿,下气消痰;草果燥湿化浊,芳香辟秽;槟榔消谷利水,破气行痰。三药直达膜原以宣利五脏六腑津气壅滞,能使秽浊之邪速溃。

湿浊去则水道通,三焦理而气机畅,阳气不受湿遏,则寒战高热,头痛烦躁诸症自愈。

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水,非拔病之药。

(7)应用:流行性感冒,恶性疟疾。

这里膜原的概念,跟《内经》里面稍微有点不一样。现在认为的膜原就是大网膜、小网膜这些地方,这只是现在我们从西方医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定位。

按照吴又可的理解,膜原应该是在胃的上口,即在肌肉之里、胃的上口这个区域

今年新冠肺炎的病位就在下呼吸道,肺间质的位置,跟吴又可讲的膜原的位置非常接近,所以今年的新冠肺炎就常常要用达原饮里面的药,特别是草果、槟榔、厚朴这种结构,用上去效果就比较好。

瘟疫出现胸闷、呕恶这些症状,是湿气阻在胃的半表半里的位置。

寒战高热,是很像疟疾的症状。湿气闭的很紧,热又泄不出来,郁在里面,热往上蒸就会出现烦躁头痛。

舌边深红,苔如积粉就是湿遏热伏的舌象。

吴又可其实就是把膜原的概念用起来了,他认为膜原伏匿湿热,治法就是辟秽化浊,宣透膜原。

吴又可认为:“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达原饮的槟榔、厚朴、草果这个结构是最核心的,其他比如黄芩、知母、白芍、甘草,是因为热伤津液才加这些药去滋阴清热。

我们知道湿温病是比较忌讳滋阴的,因为“润之则病深不解”,但是达原饮这个证,是舌面已经很干燥,用手去摸感觉很燥很涩。

前人为了解释达原饮的方义,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说普通的湿温病就像灰粘在物体上一样。但是达原饮证,象灰在物体上已经结成垢,结成痂了。

这个时候单纯祛湿没有用,要先用水泡,泡这些垢的药,就是这些清热滋阴的药,黄芩、知母、白芍、甘草这些。甘守才能津回,所以用了甘草。把湿热邪气结的这些垢泡软,再用草果、槟榔、厚朴把它散开。为了解释这个方义所做的这些比喻,我觉得还是有帮助的。

这个处方现在一般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或者恶性疟疾等。

现在有些病在医院里输液,比如已经形成真菌感染了,或者对什么西药都耐药了,输抗生素、激素、抗过敏的药都没有效,就会出现达原饮这种的证。

舌苔如积粉,舌红,舌面又干燥,这时西医没有办法退烧。一旦一个月、两个月还没有退烧,那是很恐怖的。家属十分着急,西医也束手无策。

中医一看是达原饮证,吃上药,一步一步把这个积热很重的湿气化开,就能够退烧。所以,这些处方是很伟大的,能够解决很复杂的问题。


02

温病学派补上中医最后一块短板

今天讲的五个处方中,甘露消毒丹和达原饮是典型的治疗瘟疫的处方

《中医治法与方剂》认为甘露消毒丹是出自《续名医内案》——明朝的江瓘、江应宿父子编的书,收集了古今很多著名的医案。如果该方是出自这本书,那么这个处方在清朝之前,就已经用了很多年了。

达原饮是明朝末年崇祯年间,清军快要入关的年代出现的,那些年间时常都有瘟疫发生。

在电影《大明劫》里面,吴又可的老师就用伤寒的方法去治瘟疫,但治一个死一个,最后这位老先生自己也被传染了,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之后而亡。老先生固守伤寒的思想去治病,认为当时的瘟疫是伤寒邪气的传变。

吴又可从老家苏州一路行医到当时的潼关,他是铃医,手上摇铃一路走一路看病,治疗了很多这种瘟疫,就自己总结出一套方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他的老师过世后,他继续治瘟疫,治好很多人,最后写成《瘟疫论》一书。

所以,这些医家都非常伟大,他们自身不仅学养深厚,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突破前人的思想,才能够找到一个治疗瘟疫的办法,这是很不容易的。

温病学派的崛起,把中医最后一块短板补上了,所以一般把温病叫做中医外感病的填充式发展。

我们现在面对瘟疫,其实很简单了,因为在古人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当中,总会找到一个方法能够解决现在的病。

伤寒很重要,它是中医方药的思想和基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就是来自于《伤寒杂病论》。

但是,瘟疫终究以热病比较多见,虽然也有寒湿毒疫,但是毕竟还是以温热毒疫、湿热毒疫比较多见。

历代都有一些方剂和治疗经验,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之前,由于缺乏指导思想,对抗瘟疫还是会感觉捉襟见肘。

但当这套温病学的思想和湿温病的思想形成后,运用中国的中医学治疗这类疾病已经从理论到临床都成熟了

几千年来,中医对抗过鼠疫、霍乱、白喉、疟疾等各种瘟疫,中医对治疗这些瘟疫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中医里成熟的方法很多,作为一个医生,临床经常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感受到中医的伟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达原饮:瘟疫初起。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头痛
湿热名方达原饮
达原饮2
他手里没有抗生素——吴有性
方剂系列|达原饮
温病方识要:增液承气汤、达 原 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