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4个妙招健脾、养脾、治脾

   本  期  导  读    

三伏天,湿热蒸腾,如何补虚养元,消除疲劳感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炎热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机会。三伏天期间自然阳气鼎盛,根据「春夏养阳」的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时候,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使得身体气血循环加快,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三伏天天灸「冬病夏治」固然重要,但在容易诱发各种流行疾病的苦夏,注重「清」、「补」,注意疾病的预防,安然度夏更为关键。

湿热蒸腾,脾土最易受伤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天气整体是又闷又热。



中医认为,一年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长夏」对应五行中「土」,位于夏末秋初,时间横跨7、8月,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三伏天基本处于「长夏」时期。

此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所以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外界阳气最盛,湿气重,最容易生病,暗藏健康杀机。而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

但脾脏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如何应对阳虚,脾虚、津、体虚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虚。



贪凉则阳虚

暑热煎熬,多少人在夏季都想多找一丝清凉和冰爽。许多人认为伏天里是要一心防暑,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三伏天,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加上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容易造成人体阳虚。
  • 冷饮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和胃阳,削弱人体阳气;

  • 过多冷饮会冲淡胃液,造成食欲不振或胃胀;

  • 冷饮等寒性食物还易导致肾为寒邪所侵,增加肾脏负担。

  • 过多吹空调会导致阴寒之气频频侵入人体,加之平时缺乏运动或者根本不运动,出汗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损伤了阳气。


「虚邪贼风」这时候就会乘虚而入,有些人就会落枕、面瘫,甚至一些老年人会出现中风,这都是在夏天皮肤开泄的情况下,受寒、受风、受湿引起的。若此时体内留有寒邪,无法及时排除,则秋冬易生病,危害健康。
 
贪湿则脾虚

夏季最好的除湿方法是出汗,而空调的诞生,正是让人失去了最好的排湿机会。

暑多挟湿,三伏天,暑湿热最重。三伏天暴雨频作,降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尤其在广府地区,湿气容易与暑热互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

加上很多人喜欢躺在家里啃着西瓜追剧也不运动。久而久之,湿困脾脏,一旦湿邪入体,人体的经络气血容易不通畅,人觉得越来越乏力,疲倦,体态也逐渐臃肿,四肢困倦无力。并且,夏季体内湿邪过重,则十分容易留下病根,导致人体秋冬多生病。
 
过热则津虚

暑是夏季的主气,而「伏」就是「伏邪」,也就是暑邪。

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人体气血津液同为胃收纳腐熟后,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产生,夏天气温过高,人汗液丢失水分过多,体内津液表现出不足,很多人会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稠难于咳出,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不适症状。

三伏天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要主动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去喝水,并且,要小口慢慢喝。温热的白开水、淡茶水是最佳选择,切莫过多地喝冷水、冷饮。


过劳则体虚

所谓「劳」,不只是指体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其他一切行为活动。

虚证与实证是相对的。实证则是外邪过盛所导致的症候,而虚证更多是身体内部功能的不足,或者说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

陈瑞芳说,正气不足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因素,一个是后天因素。先天不足,是指父母体虚,勉强受孕导致胎气不足,或者胎中失养、孕育迟缓等原因造成的。后天失养,则是由一系列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劳累虽然一开始未必会表现出虚的症状,但烦劳过度久而久之会造成五脏六腑的虚弱。

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夜生活的同时,每天休息时间出现严重不足,暗耗心神,损伤精气,身体越来越虚。
 
4小妙招,补脾气,消疲劳
 
❀ 补津液,除躁气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食物水液进入体内,最先进入的就是胃,之后经由脾主运化,生成水谷精微物质,最后输布全身。

三伏天天气炎热干燥,很多人出现口渴唇燥,眼睛干涩,大便干燥等问题,这正是热气消耗,津液亏虚所导致的。此时推荐出汗以后,注意补充淡盐水,平时也可以食用一些玉米、香蕉等蔬菜瓜果。
 
❀ 防伤风,热暑

三伏天潮湿闷热,很多人不知不觉会热伤风,也叫热感冒,出现咳嗽、咽痛,鼻塞、黄痰,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推荐常备金银花水,居家可煮绿豆汤与家人一起分享。
 
❀ 消疲劳,补状态

《黄帝内经》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热水泡脚具有通经利水的功效,是消除疲劳、补充状态的最佳方式。夏天气温偏高,汗液是散热最好的方式。中医认为津血同源,汗液也为津液化生。汗出后更有助于津液输布,气机通利,达到消除疲劳感的效果。


❀ 清心火,补脾气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生清降浊。在一年当中,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

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容易导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健脾生津为主。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平或甘寒为宜。比如可常吃些山药、紫薯、魔芋等,才能养好脾胃,守住脾气。


紫薯性平、味甘,《本草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食之长寿,乃草中良药。」与普通红薯相比,紫薯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类色素、多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而魔芋,在我国的食用历史非常之久,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著名作品《蜀都赋》里提到「以灰汁煮即成冻,以苦酒淹食,蜀人珍之」,就是说的魔芋。它是是优质的膳食纤维源,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消化,减轻胃肠道负担,守住脾气,可作为居家良品小食。

正安国货铺的紫薯魔芋粉,以紫薯和魔芋为基,二物合一,紫薯补虚健脾,魔芋含丰富可溶性膳食纤维,润肠通便,低脂饱腹,减肉不伤脾。

科学搭配南瓜籽、燕麦片、葡萄干、红枣等9种营养辅助食材,调整口感的同时让营养更均衡。



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6个地方最易受寒,该怎么办
冬季发胖最要命!身体自带“减肥穴”,想瘦哪里灸哪里!
自己体质
保胃健康|夏季最易伤脾胃,3碗汤水来调养
夏季最易伤脾胃,3碗汤水来调养
怕冷大便稀爱出汗是脾阳虚,温阳健脾有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