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性命双修

论性命双修

吕纯阳真人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不管道家的何门何派,都以“性命双修”为依归,并经常引用吕祖的这段话作为论据,虽然不同门派有重性与重命的不同,但“性命双修”则是道家的共识。

张伯端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所言之道释两家在对待性、命问题上的差别,在道家内部其实也存在,最突出的对比就是南宗与北宗的差别,南宗重命功而北宗则重性功,因为北宗受释家的影响比较大。

 “性”指的是心性,“命”指的是身体。《性命圭旨》曰:“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曰:“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云:“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简言之,“性命双修”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养性”,是人类追求“身心健康”的方式和方法。

为什么要“性命双修”呢?其实,倒是与宗教没什么关系,与成仙成佛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真正把“性命双修”讲清楚的不是各类丹经,而是作为养生第一书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并没有“性命双修”这样的字眼,却将为什么要“性命双修”讲得非常透彻。内经讲的是“性命一体”,性可以影响命,命也可以影响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此即性对命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心性不好,首先受伤的是自己的身体。中医将这种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叫“情志病”。为什么情绪的大幅度波动会伤身体呢?《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心(情绪)气不二,心(情绪)动则气动,情绪的波动会引起体内气机的变化,情绪妄动(即大幅度波动)则会引起气机失调,而长时间的气机失调或气机失调超过一定的阈值,则会引起身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那么,命是怎么影响性的呢?即身体是怎么影响心性的呢?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身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都会带来心性的变化,如肝病者多怒,脾病者多思,肺病者易忧,肾病者胆小。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治疗手段,改善或治愈了身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那么由此而引起的负面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此即《性命圭旨》所说的“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心性修得好,情绪不妄动,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体内的气机按照其事先设定好的规律运作,身体不会被气机的妄动所伤,在此意义上,性功即是命功。命功修得好,则经络畅通,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体内的气机亦按照其事先设定好的规律运作,气机不会妄动则负面情绪无由生起,在此意义上,命功即性功。张三丰真人云:“炁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炁,则曰真命。”

虽然性命一体,互相影响,即性可以改变命,命也可以改变性,但是,通过性改变命比较难,而通过命改变性则要容易得多。一个身体已经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人,通过心性的调整,固然可以减少情绪的妄动带来的伤害,但要将已经造成的伤害修复好,恐怕不太容易做到。而且,天天内观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容易做到,甚至还会加重心理的紧张与焦虑,产生新的情绪问题。因此,从性功入手,或偏重于性功,不但有空言心性,纸上谈兵之弊,而且往往可能产生不但心性没调好,身体也百病丛生的后果。而从命功着手,只要得法,不但可以修复已经受伤的身体,而且还有让心性不调自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此法几乎对所有的人都有效,并且每一步都可以得到验证。

因此,在“性命双修”的问题上,我更偏向于从命功入手,最后达到身体健康、心性平和、阴平阳秘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实修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二节:​性命双修。
谈谈“性命双修”
【道家养生讲座】第四讲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
【道学】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论性命(五)
通督”的意义与“性命双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