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要做述者
这是给人卫出版社的书稿《黄帝密码》的最后一章第一篇。对于写法和述者的称呼必须给予一个说明。摘录于此。





为何要做述者

关于本书的写作方法是非常需要说明一下的,首先是关于述者的说明。
述者这个提法,绝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称谓,它来自古老的知识传承上的一个传统。
从先秦到两汉,知识分子都把自己作为古圣贤道的传承者而非原创者。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其他先秦诸子也都这么认为,墨子格外关注古代的金石玉盘上的文字,秦王专门发动武装来索求一块玉版,老子的文体显然出自古老的金石铭文。随着探讨,新的思想表述上需要新的文体,论体由此而生。对话是论的基础,如记录孔子言行的是《论语》,而郭店楚简则大多仍是比较古老的格言式或者论语式的写法。而到了庄子、孟子、荀子则进入了恣意汪洋的论说体系,从而使表述思想有了结构更加完整的文本形式。


经的竖立,首先来自于家法或称师法的存在,祖述师言,就有了开拓解读的必要。于是一个祖师的思想,随着弟子解读传授新弟子的理解需要,必须建立和循着老师的解释,从而师法得以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各自师法的不同导致流派的产生,论战、争鸣由此兴起。论说文本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有了竖立在原典上的需要


到了汉代,有了对各家学说系统整理的必要,由一批专家学者的讨论,与共同努力,将天下诸学分为了若干类别,由于独尊儒术的需要,儒家原典率先被奉为了经。并且刘歆自称找到了内府中更重要的秘本,从而在许多提法上与当时依赖家法而流传的原典观点产生了矛盾,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今经学之辩。事实上,各类被冠以官学的诸家诸类知识,也都存在着相似地确立了各自的经的事实,也存在着类似古今经学之辩的斗争。如果从历史的高度来看,经学之辩正好成为了各类诸家理论实践不断发展的学术范式和研究范式。因此狭隘理解经学是使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停滞重要原因。而重新回到古代学术研究脉络中是全面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毋庸讳言,经学有着不光彩的历史,比如它曾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从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因此今日所言重回经学指的是运用经学体系,全面吸收其自有的价值的过程。
一是,作为方法的经学。作为方法的经学包含着以下内容:一是对古今观点的比较,理清源流;二是尊重古今观点,将其放入文化脉络中去重新认识,评估其价值。三是,全面理解经学知识传承的四个载体:经(经典)、师(师法)、案(实践)、论(新观点)。一本经包含着古今演变着的全部经义。经义是变化着的,但并不存在所谓的伪学或伪书。这是受西方研究方法的误途。从书而论,只存在着珍本。每一个原典的文字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时间,而得到不断地充实。断代不是为了证明真伪,而是为了理清学术演进史,任何理论不可能脱离开自身所在的时代观念、当时的普遍认识、流行的提法,乃至新的观察与实践的结论,这些都会巧妙地进入经义中。


一般来说,依赖三个方法:重新编次。通过重新定句、定节、定章、定篇,则可使语境转移,观点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几乎每一本称之为经的著作身上,都有这个痕迹。第二个方法是注疏。注解,再对注解重新疏。这一过程容纳着不同时代的语言、新知和新观点。体现出思想的演进。对于中医则是有新技术、新实践对于旧知的淘汰的。这部分内容必须要接受经义的考验,也就了调整经文,重新注疏的必要,这需要谨慎地表达,甚至需要曲解和迎合,所以这么做不是为了夹私货,或编造伪经,而是为了与时代调和,融入新知。


三是补充新简。由于家法和师法的存在,一些经义往往在一些师门中秘密传授,以师法为根本,甚至可以直接增添经文,以符合其实践的需要。成熟后再以古本的名目重出。借以自神,使人接受。这种古籍也不能简单目为伪书,而是应作为某个门派实践的师法来看待。

这样作为方法的经学基本也就说明白了,也就知道并非小学、版本、考古之类才叫方法,当然它们也是,但它们更目为处理古文字的工具或技术,是可以学习的。除此之外,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的经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改经以满足王化和教化的需要。这部分只有依靠方法的经学才能加以别除。这个过程,要很小心,因为王化而改动并不全是不讲理,而且往往对一个时代的观点和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作为天下的经学或称道的经学。始终以为世界存在着一个自为的规律,一切事物变化背后都有一个终极的根本,产生万物,用物而不离其本,故而本恒,而物常化。这样的本即道,是天下的根本理。人只有理解顿悟道,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从而选择正确的人类道路。


因此,述者正是建立在对经学这三个层次关系上,而提出的具有认识方法意义的观念。乃至基于此的研究思路、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出三个尊重:一是尊重经,包括其所有文本。二是尊重古今一切疏,它是前人当此行过留下的路标。三是尊重家法师承。中医则包括医案和私论。所谓私论是指与经论区分冠以个姓的论文。述者自承是个载体,是经在读述者,而非述者在读经。者注定要过隐者的生活了,并存在若干戒律。


东垣老人曾问罗天益:“汝来学医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述者亦应如此常问自己,述者,无他,传道耳。

芃澜记于九月二十一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张瑞君丨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宋代文学研究
王红霞: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的经学背景
李学勤:国学核心在经学 儒墨有共同文化源头
经学视野中的理学研究
王锟:事功转向与经史兼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