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素之问 | 伤寒论得名及其概念演变与误解
原创忆忘 腔调中医 昨天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伤寒论”得名,是在新校正前后,与高继冲献书十卷本关系重大。宋初《太平圣惠方》并没有提及“伤寒论”书名,新旧二《唐志》中也没有《伤寒论》,而是《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其实即《张仲景方(论)》十五卷本。唐代王焘如果真见到的是“张仲景《伤寒论》”十八卷,二《唐志》不录,是不大可能的。

这说明,很可能《外台秘要》中的“仲景伤寒论”是宋改的结果,唐代前后同时期并没有人提到过《伤寒论》书名,而一般以人名,诸如“仲景”“张仲景”指代。如“胡洽云大小前胡汤出仲景”。


张仲景之书,除了最后变成“伤寒论”,之前有“方”“方论”“辨伤寒”“金匮玉函”等的冠名。
 
从“辨伤寒”到“伤寒论”,一字之差,看似相同,实则差异巨大,原因在于,南北朝时期与北宋初的“伤寒”概念,有天壤之别。如孙奇云“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是新校正团队将“伤寒”视为“外感”疾病,并将其视为“卒病”而非慢性病。
 
对比新《唐志》与《宋志》,便可知,新《唐志》中的“伤寒卒病论十卷”,系宋以后増伪,而“伤寒杂病论”,又是对“卒病论”的讹误。
 
这种误会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伤寒论》教材,认为“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完全排斥了饮食内伤、房劳等内因,以及虫兽金刃等外伤的治疗,同样是张仲景所论及的。
 
因此“伤寒论”本该是“疾病论”“医方论”,而不是什么“一切外感热病”。新校正团队的如此误会及误导,缘于《伤寒论》的六经概念,的确是来源于《素问》对于热病论治的六经对应,即“热病皆伤寒之类”。但并不能反过来说“伤寒”只能是“外感热病”。

 
而《素问》热病六经,又是对汉末华佗时气五日治法的改写,首先将五日改为“五六日”“六日”,再匹配六日六经。继而又将外感病六经对应的治法,汗吐下(其实包括温里法)误为《伤寒论》的“纲领”。
 
六日六经的治法,本身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匹配经脉,是非常勉强的“凑数”行为,谈不上丝毫理论的进步。其次是六日六经,混淆了温病与伤寒的概念,“极与仲景本意相反”。再次,是六经概念中,伤寒、太阳病的泛指,直接导致温病概念的混乱与“丢失”;阳明病、太阴病,寒热关系的混乱等等。
 
以上种种误会,都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构成严重破坏和降格。而造成这种破坏的根源,是因为北宋被封为“黄帝内经”的《素问》,以及对《素问》理论的盲目崇拜与迷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温病之争的源流
伤寒论全文
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
《伤寒论》全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启万世之法承
古伤寒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