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养子十法”你知道吗?其中蕴含着什么中医道理?
LILI 红龙丹心幸福家 今天
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如果不懂医学知识。尤其是育儿知识,而盲目地去照顾、养育孩子,那不是真正的慈爱。笔者为大家普及一下育儿知识,学习古人养子十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养子十法”是由南宋名医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的,“养子十法”内容全面,简单易行,养护效果好,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值得借鉴。“养子十法”就是有关小儿养护的十个方法:

一要背暖:
很多家长都知道,一旦孩子穿衣不当,太冷太热或是忽冷忽热,就容易生病。《黄帝内经》云“背为阳,腹为阴”,人的后背属阳,“阳脉之海”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宝宝的背部毛孔较多,汗常从这里排出,冷风也可以从这里吹入。宝宝部受凉可以表现出很多症状,比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脖子不舒服、颈痛、咳喘、头痛等等,只要把孩子的后背暖起来,一身的阳气才会强盛,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抵御外邪,以上不适症状就会大大减少。家长可以使用热水袋暖背、电吹风暖背等方法,帮助孩子驱散外邪。

二要肚暖:

“肚”是脾胃所在的地方,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运化中枢,所以脾胃功能正常对宝宝来说非常重要。保持肚子温暖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凉。肚子一旦受凉,宝宝会出现肚子咕噜咕噜不停地叫,腹痛、呕吐、拉肚子等。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寒从足底生,百病凉上起。”足在人体的最下面,中医理论认为“下属阴”,足部是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的。现代研究表明,足位于肢体的末端,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凉。足部是许多经络交汇的地方,穴位众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如果寒邪由此入侵,就会引起腹泻、恶心、呕吐、尿频、尿床等。所以孩子下地行走必须穿袜、穿鞋,不能在地板上光着脚丫走路;另外,睡前用温水给孩子泡泡脚也是暖足的好法子。

四要头凉:

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头在人体的最上面,中医理论认为“上属阳”,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相对于脚而言,宝宝头部的温度较高,宝宝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经头部发散。头部是宝宝出汗较多的地方,许多宝宝一奔跑就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因为宝宝头部有易热、不易凉的特点,所以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是有利的。

五要心胸凉:    

心胸指的是胸部,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穿衣过多,心胸部过热,穿衣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心跳与呼吸。现代研究认为:心脏在胸中不停地跳动,肺脏随着呼吸运动也在不停地活动,胸部代谢非常旺盛,产热较多,心胸凉能帮助散热。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尽量不要让孩子忽然见到“非常之物”。“非常之物”就是一些孩子平日不常见、容易引起宝宝惊吓的人和事物。宝宝脏腑稚嫩,不但身体发育不全,心神也较成人怯弱,“小儿神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容易受到惊吓。“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统炮之声,未有不惊动者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惊吓会导致宝宝精神不安,引发夜啼、腹泻、癫痫等诸多病。

七者脾胃要温: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脾胃是喜温畏寒的,就像自然界中的土地一样,没有足够的热量,万物是无法生长的。寒凉是脾胃的“天敌”,温养才是调摄脾胃之道。孩子的脾胃常不足,怕寒凉的食物,这个寒凉不单单指我们所说的温度冰冷的食物,还包括食物的属性,像香蕉、西瓜等是寒凉食物,孩子吃多了会影响消化、吸收。还有生冷食物,如冰冷汽水饮料、冰激凌等,孩子吃多了就容易出现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孩子在哭闹时会不断地吸入冷空气,如果在这个时候喂奶,冷空气会与奶或其他食物混在一起,进入胃。如果冷气久久不能消散就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宝宝呕吐、腹痛、腹胀,严重的还会造成全身其他不适。另外,宝宝啼哭时气道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喂奶如果有乳汁流入气道,还会引起宝宝剧烈的呛咳和呕吐,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

九者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朱砂虽然具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轻粉、朱砂中都含汞,反复服用此二味药物容易积蓄毒素,引起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的还有生命危险。平时轻粉朱砂不能乱服,就算其它药物也不能乱吃,“是药三分毒”,用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儿科医生或药师。当然,也不是叫大家讳疾忌医,孩子真的生病了,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该用药的,还是要用药。
十者宜少洗浴:     
《小儿病源方论·卷一·养子调摄》提倡“频揉肚,少洗澡”。传统中医观点认为,宝宝出生后1岁以内,尤其是刚出生第1周内应当少洗澡。“如草之芽兮,贵于调养;似蚕之苗兮,慎于保全”(选自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1周岁以内的小儿,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未经历寒暑,软弱娇嫩,孩子娇嫩柔弱,无法承受反复洗澡带来的刺激,多次洗澡会使宝宝受凉生病的机会增多。当然,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古时保暖措施缺乏是密切相关的,现在保暖措施以及条件大大改善了,洗浴的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现代观点认为:孩子刚打完预防针后不要立刻洗澡,以免洗澡使针口污染;出现频繁呕吐、气喘、气促或其他明显不适时暂时不要洗澡;皮肤受损的时候暂缓洗澡、以免污染创面;孩子刚吃完奶后或吃完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建议起码休息半小时以上再洗澡。
“养子十法”涵盖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了小儿的穿衣起居、喂养、内外调养、安全用药、精神调护等方方面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倘若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能遵循“养子十法”,孩子就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地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医学“养子十法”
古人养子十法你知道吗?其中蕴含着什么中医道理呢?
中国人的智慧,古代医学小儿保育经典“养子十法”,让孩子少生病
中医“养子十法”大公开!第2个“雷区”妈妈千万不要碰,会无意中摧毁孩子的健康....
古人倡导的育儿“养子十法”是蒙尘法宝,收藏起来!
陈文中的“养子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